超越"反"的逻辑——论乌托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The utopian spirit is a free spirit that is rooted in the living struc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t is a transcendence that can never be said about the imperfec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imperfect living conditions. The dystopian discourse obscures the spirit of utopia, and the loss of modern people and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cynomorium ” have led to the loss of the spirit of utopia. To rebuild the spirit of utopia is a major issue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must seek the tension between Kant and Marx in terms of “faith” and “movement” and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forces for transforming society. Faith “to create ” movemen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 movement “to strengthen ” faith "power.
其他文献
围绕刘笑敢2009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梁涛、干春松教授近期发起并主持了以"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为主题的座谈会.着眼于中国哲学之为现代学科的角度,刘笑敢指
宗教社会学的演变呈现出这样一条轨迹:开始是给予宗教理所当然的重要性,然后是假设宗教在衰落,继而又重新与之一席之地.宗教社会学的创立者为这个学科确立了一些基本的观点,
在现代中国,不仅政治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维系于科学,而且一切变革社会的思想观点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切主义、真理的流行与被人信奉,均在极大的程度上
人民论坛记者:学界似乎历来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强调群体优先,自我依赖于群体而存在;西方哲学重视自我,自我的存在不以群体为前提。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安乐哲教授出
目的 了解武警森林部队基层战士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抽取武警森林部队五个基层单位战士1187人,采用自编心理健康知识信念
呼吸道梗阻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呼吸道梗阻导致严重缺氧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甚至引起猝死.在很多紧急情况下,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存活.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单位,也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患者的注意力
目的评价回、汉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探讨心理健康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银川市辖区回族聚居村一个,与之相邻的汉族聚居村一个,入户对符合条件
国立自治学院筹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学院之筹建是张君劢宪政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步骤,折射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追求。其最终被南京国民政府停办,根本原因则是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