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理念为教学注入活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学校教育改革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独具优势。而STEM 教育理念的引入,更为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与拓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析。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科学知识涉猎广泛,适合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交叉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动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近年来,STEM教育理念渐渐兴起,其倡导课程教学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多元性,强调从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整合的角度审视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全面、系统、整体的认知和把握,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STEM教育理念为小学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STEM 教育理念概述
  STEM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彰显了这四个学科间的相互整合与渗透。STEM教育理念强调在问题研究中的开放性、多元化、整体性和立体化探索,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全面和灵活。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STEM 教育理念的科学课教学
  (一)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与STEM 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是一致的。小学生抽象性思维较差,对一些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难以理解和吸收。据此,小学科学教学应有效挖掘动手实践的教育潜能,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科学实践操作中,通过实践加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在反复的模仿实践操作中,消化吸收深奥的科学理论知识。STEM 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中独立思考,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感受知识内涵,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实施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实验,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思想。这种亲身参与的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提升科学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建房子,搭支架”时,教师可设计建房竞赛活动,让学生自由结组,合作建房,利用废旧报纸、胶水、胶带等材料,自主设计、制作、搭建新房子,看谁建得快,建得稳,建得漂亮。这种竞赛性的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表现很踊跃。下课时,你会发现很多有创意的、构思新颖的纸房子作品呈现在眼前,这些都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是学生实践探究的成果,值得好好鼓励和珍惜。
  (二) 增强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一个严谨细致的科学门类,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目标。其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是多种学科的融合体。STEM 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跨学科融合、渗透,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更全面、更科学。为此,小学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创新和发展教学模式,加强多学科间的跨越与连接,让学习内容和范围更广泛,更具拓展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中,迸发思维火花,丰富学习体验,感受科学魅力,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关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问题:雷雨天气,為什么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如何增多体育赛跑项目中发令枪的烟雾?从问题类别上看,这两个问题分属不同的科学范畴,一个是自然科学范畴,一个是工程学习范畴。为增强跨学科融合,教师必须找到二者间的联系点:光速比声速快。然后,将两个不同范畴的科学问题综合起来讲解,并延伸至发光火药和有色烟雾等科学技术问题,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的思想,能够从个例中寻找共性,对事物的把握更具全局观,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刻,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启发性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习惯,激发其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和实践运用能力。STEM 教育理念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它倡导从整体性、多元化的视角观察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师应立足工作实际,以STEM 教育理念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创新,打造高效的、科学的、创新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升教学质效。
其他文献
一、习作要求rn每个人都有好朋友,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总之要通过你的介绍,让你的好朋友给读者留下
期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读到这句诗,我都会不由得想起袁隆平爷爷.因为他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我由衷地敬佩他.rn袁隆平爷爷说:“科学研究就是要勇于探索、
期刊
临近期末,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拿着科学模拟试卷找到父亲说:“老爸,老师要求背试卷,你看我背,过关后请你签字。”这位家长是懂教育人士,他拿过科学试卷问道:“背试卷?科学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回答:“科学老师说把这些试卷背完才能考好。”父亲又问道:“你喜欢用背的方式学习吗?”学生回答道:“很讨厌。”父亲又问道:“这些科学实验你做过吗?”学生回答:“没有。”父亲把试卷交还给了学生,面带愠色地说
★一号攻擂手:桂林市复兴小学 唐 浩rn科技比赛开始了,我和两个小伙伴组成一组,参加纸桥承重项目的比赛.这个比赛要求用胶水、美纹胶和一定数量的A4纸,搭建一座纸质的桥,纸桥
期刊
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说全面素质教育,也要求给学生减负。而STEAM教育理念显然已足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并且将会成为新时代人们所普遍认同并且运用的教学理念。因而,如何将该教育理念与小学科学教学紧密结合,也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全面素质教育需要科学学科的加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想象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学习效率。同时,对该课题进行研究,让教师能够应用ST
创设多样化的教育情境是目前我们科学老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具身认知强调“具身性”与“情境化”,主张“在真实、自然的情境”“现场”开展科学探究学习。STEM科学课堂,是以科学为核心,将技术、工程、数学渗透其中,积极有效地解决科学问题。以下,笔者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先学、课中研学、课末延学等环节,以“具身认知”“STEM”为指导理念,充分发挥身体、心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从前小创认为,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它的风总是那么轻柔,天总是那么蓝,水总是那么清,还有着让大人也馋得流口水的香甜小吃……就像画的那样多姿多彩。直到今年夏日,小创在小画家们的带领下走过了祖國的万里江山, 过了刘三姐门前的山歌河,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与小画家们一起听鸟儿歌唱,看繁花盛开,品坊间美食……才发现,原来家乡不仅仅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存在,还是我们努力的源泉。为了让家乡变得更
期刊
“观”指利用感官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思考。观察是一种以人体感觉器官为一体的综合感知,以视觉为主,并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通常情况下,也将观察解释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如果我们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那么,观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来说,观察犹如空气,小学科学课是引领学生“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的一门基础性、
有效探究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总结有效探究途径,为更好地解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已基本形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过程却是曲折的,很多探究模式的“创新”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
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探寻了利用小学科学教学实现学生科学意识启蒙的方法。  当前,学生接触小学科学学习的时期由三年级调整到一年级,这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科学启蒙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认识到科学启蒙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以实践活动和学生探讨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实现科学启蒙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