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阅读理解在高考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扩大,几乎渗透在一份高考试题的各个环节。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更多地凸显了对学生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知识面的考查,内容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风情等各个领域,考试形式也渐趋多样化,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理解,可谓谈虎色变,特别是一份阅读理解题中再有几个生词的,更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速度、答题技巧、知识面的拓展上不断训练学生,使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逐渐提高,从而使学生高考成绩的大幅提升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培养理解能力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就是阅读理解的最佳训练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将阅读训练、理解训练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使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对照理解题,再按精读要求,让学生针对指定段落,自己找出重要的语言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辅以教师的点拨,突破材料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把握全文。在此过程中,泛读和精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揣摩和感悟中得以提升,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包到底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得自主研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精选阅读训练题,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精选的典型阅读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来完成,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比如,每节课抽出7-8分钟的时间,选用120个单词左右,难易适中的短文,再加上3-5个理解检测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理解题,然后汇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教师在适当点评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记录一周、一个月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训练,不断磨合、梳理、反馈、总结自己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训练能力,积累素材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广泛知识面的基础上,单纯的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之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教师筛选、学生推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一些题材新颖、引人入胜的材料,在阅读中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科技、风土人情。比如,在北京奥运前夕,我给学生推荐“The Olympic Games”一文,同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When andwhere w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held? 2,How many times were the Olympics stopped in history?3,What are the rules for athletes in the Olympic Games?4,Name some games in the Olympics?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积累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适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阅读理解质量的提高除了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之外,更应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如果忽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只是一味的机械重复,陷于阅读题海中,只能导致训练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结果。
1.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细心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不良习惯。比如:阅读时有声音;用笔指点着助读;用眼不科学,不能做到科学浏览;心理干扰,经常回看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阅读效率。为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断敦促学生纠错,逐步培养他们全神贯注、高度投入的静读习惯;协助他们尽量扩大视觉范围,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语言信息;端正心理,增强自信,避免不必要的回看。
2.慎读题干,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阅读题干,可以掌握问题的类型,明确题目的要求,搞清楚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如是客观信息题则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而如果是主观判断题,则要考查学生知识面的范围、出题者的意图和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等。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必须慎读、研摩,去揣测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句段和关键词。把握关键词句,便能把握全文的精髓,理解文章的要领。在此过程中学生偶尔会碰到一些新的单词,教师要告诉学生大可不必惊慌,这也正是出题者的意图,也是考察大家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大家善于联系上下文,结合构词法以及文章的因果、暗示关系,不孤立的看待问题,完全可以领会这些陌生单词的含义。
4.注重阅读效率。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片面追求质量忽视速度不可,而盲目追求速度,不注重质量则更荒唐。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努力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总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涉及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加以训练,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总结方法和技巧,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科学推理,杜绝凭空臆想,随意揣测,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中学)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培养理解能力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就是阅读理解的最佳训练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将阅读训练、理解训练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使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对照理解题,再按精读要求,让学生针对指定段落,自己找出重要的语言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辅以教师的点拨,突破材料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把握全文。在此过程中,泛读和精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揣摩和感悟中得以提升,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包到底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得自主研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精选阅读训练题,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精选的典型阅读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来完成,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比如,每节课抽出7-8分钟的时间,选用120个单词左右,难易适中的短文,再加上3-5个理解检测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理解题,然后汇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教师在适当点评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记录一周、一个月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训练,不断磨合、梳理、反馈、总结自己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训练能力,积累素材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广泛知识面的基础上,单纯的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之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教师筛选、学生推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一些题材新颖、引人入胜的材料,在阅读中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科技、风土人情。比如,在北京奥运前夕,我给学生推荐“The Olympic Games”一文,同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When andwhere w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held? 2,How many times were the Olympics stopped in history?3,What are the rules for athletes in the Olympic Games?4,Name some games in the Olympics?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积累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适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阅读理解质量的提高除了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之外,更应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如果忽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只是一味的机械重复,陷于阅读题海中,只能导致训练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结果。
1.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细心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不良习惯。比如:阅读时有声音;用笔指点着助读;用眼不科学,不能做到科学浏览;心理干扰,经常回看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阅读效率。为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断敦促学生纠错,逐步培养他们全神贯注、高度投入的静读习惯;协助他们尽量扩大视觉范围,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语言信息;端正心理,增强自信,避免不必要的回看。
2.慎读题干,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阅读题干,可以掌握问题的类型,明确题目的要求,搞清楚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如是客观信息题则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而如果是主观判断题,则要考查学生知识面的范围、出题者的意图和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等。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必须慎读、研摩,去揣测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句段和关键词。把握关键词句,便能把握全文的精髓,理解文章的要领。在此过程中学生偶尔会碰到一些新的单词,教师要告诉学生大可不必惊慌,这也正是出题者的意图,也是考察大家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大家善于联系上下文,结合构词法以及文章的因果、暗示关系,不孤立的看待问题,完全可以领会这些陌生单词的含义。
4.注重阅读效率。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片面追求质量忽视速度不可,而盲目追求速度,不注重质量则更荒唐。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努力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总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涉及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加以训练,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总结方法和技巧,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科学推理,杜绝凭空臆想,随意揣测,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