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06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感知情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能力;还可以丰富人的情感,懂得追求真善美;同时也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生活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本质内涵是吸收、理解,获取文本给予的信息,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获得精神滋养,完成人格升华,是一个真实而又奇妙的思维过程。而完成这一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阅读技巧。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阐述。强调了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为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对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思考、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了解到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是:
  1.喜欢阅读的学生很多,但每天能保证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同学很少。
  2.读书后愿意交流感想的学生很多,愿意写下感想的很少。
  3.读一篇文章,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中心思想的学生有半数。
  4.在考试时,阅读失分较多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95%。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因我校外來务工子弟较多,家长对学生的阅读不够重视,书籍提供跟不上。孩子们的书大多来自学校图书室。学校里有较好的阅读氛围,但家庭中没有延续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2.口头交流读书感想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文本的理解虽是个性化、独特的,但并不过多斟酌字眼。而写读后感语言更为书面化,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力求更细致、更准确。所以读后愿意写感想的大大少于愿意说感想的学生。
  3.正是因为阅读量少,所以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往往文章的背景不了解,不能够较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时间、背景,如果不能够了解这些,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尽管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但奇怪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失掉的分数也是最多的。说明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阅读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我通过课例研究的教学实践,在研究中摸索前进,探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是从两方面来营造的。首先外部环境:班级的布置具有书香气息。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同学们带来的课外书,供大家借阅,做“好书漂流”活动。教室的墙壁、板报也突出读书主题。其次是读书氛围。利用午自习等时间阅读,人人感受着书香,个个徜徉在书海中,无形中营造了一种静静的读书氛围。
  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将教师“要我读”转化为学生的“我要读”。首先,在平时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文章中的关键点,顺藤摸瓜,解开疑惑,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老师展示给孩子美好的形象、美妙的声音也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老师的范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将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兴趣。再次,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要巧妙设置题目,针对性地点拨。题目设置要有层次,由易到难,突破难题最好的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源。这样既盘活了学校图书资源,有效提供了使用率,更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方便同时降低了阅读成本。同时还推荐孩子们建立班级图书角,进行“好书漂流”活动。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市少儿图书馆办理免费借书证,提高阅读量,打开视野。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我认为,教师本人要爱阅读,视读书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其次,我还帮助学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小组合作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再次,我们还举办了读书活动,如推荐好书,朗诵美文等等。最后,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习惯还应有:边读边思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1.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有所感悟
  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我还会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读书形式,加强阅读效果。但是,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读,学生更多的是浅层次阅读,鲜有深一步挖掘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恰当点拨。
  首先可以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设疑,讨论、点拨突破难点,进入深阅读。如我在教《水》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流畅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对水的渴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与结尾的“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把‘渴’说成是‘饿’的话”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母亲”又为何把“渴”说成是“饿”?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构成之美。全文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雨天欢庆,另一个是夏日冲凉。为什么作者写的让我们有如此深的感受呢,他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得出了很多结论。当然,这些结论中有些是无效的、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说明孩子们在思考,是再次深入到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此时老师要适时地引导、点醒,有些小组就发现了真谛:两个场景,一个侧重于写人物的外在表现,如动作、神态等。另一个场景则侧重于描述四兄弟在被烈日炙烤后渴望水又得到冲凉的内心感受。在教学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力。
  2.充分利用学讲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阅读瓶颈
  阅读瓶颈指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解析以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上的困难。课堂上开展主动互动的学习活动,学生对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提出疑惑,展开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中思想得到碰撞,针对阅读中最难突破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汇报发言,参与全班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在一轮一轮的讨论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提升。
  3.不可忽略阅读方法的训练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另一个重要训练内容是阅读方法的训练。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教材中的选文逐篇逐段地分析,反复练习,力求精准,那么语文课堂就变成了应试教育的训练场。也许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探求一条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比如,在阅读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画出来,小组讨论或者请教师长。在理解感悟阶段,要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能独立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记忆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特别优秀的章节可以熟读记忆,做到学用结合。
  三个环节中,理解感悟阶段是记忆运用的基础,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学生感到最有困难的。我想重点说说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
  第一,洞察信息,整体把握。
  小学生拿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往往过于关注文本情节、插图等直观易感知信息。虽然说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但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得多少与深浅。所以,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了解作者、写作时间、背景及写作意图,读读注释,关注文后问题,思考文本主旨。这样跳出文外,洞察信息,从整体把握全文,理解文本也更为容易和准确。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首先要配合課外提前阅读长征故事,体会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故事展开得合理性、必然性。再次,在阅读中,仔细揣摩彭德怀的动作、语言、神态,从中洞察信息,体会人物复杂而又坚定的内心情感。这样才能把薄薄的文章读“厚”。
  第二,选取重点,精读突破。
  要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选取重点段落,即先看文题再看文后问题,反复琢磨题干,涉及文中的段落,往往就是重点段落。阅读重点段落要用精读的方法,圈点勾画,逐句揣摩。先弄懂段落的意思,再读懂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然后把圈画出来的字词细细推敲,体会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坚持下来,慢慢可以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比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如果单纯地理解为一首雨景诗是不够的。我举了其他的诗句与这首诗进行对比: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凄风冷雨三两日,秋桂落花自飘零。
  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同是写雨的诗句,苏轼的诗充满了对雨的喜爱之情,对突然而来的倾盆大雨,不是烦恼,反比作“跳珠”。在诗人眼里,这是让人喜爱的调皮的雨。而此时苏轼贬谪杭州,字里行间读不到消沉,他用豁达开朗的诗句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豪放胸襟。
  第三,尊重原文,学会归纳。
  提升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是寻根求本,万不可本末倒置。准确解答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原文中找线索。找出的语句有的并不能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抽取有价值的语句,重新归纳组织。
  第四,远离干扰,全心投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这样不利于提升阅读能力。所以,要训练学生“有质量、有速度”的阅读,培养孩子阅读的专注性,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来,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兼顾课外阅读指导
  我要求学生努力把好习惯带进阅读中。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做批注的习惯,把书中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反观自己行为的习惯,揣摩品味文中语句的习惯等等。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定会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最好边读边思考,读后与同学交流感想,适当写一写读后感。家长学生齐动员,把家庭布置得有书香气息。通过校图书馆和徐州市少儿图书馆以及自购书,建立自己的小书吧,装饰书架,提升阅读品位,提高阅读兴趣。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选读书目,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图书。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们还开展“美文推介”“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选择优秀作品在班级上读,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环境能够造就人,氛围能够影响人,兴趣能够激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读书意愿明显提升了,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他们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部分学生已经由浅阅读到深阅读改变,拿到一篇文章,知道从哪里入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找到重点段落,圈画出关键字词进行品味等,笔下写出的文字也更为生动。
  参考文献:
  [1]尚全邦.刍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
  [2]李志学.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J].好家长,2014.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分层教学法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上有着不错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初中课堂中不断地深入教学,同时就包括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深入教学。相对来说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是比较关键的学科,初
在教育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校园管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所学校在管理中都加入人文关怀,这是传统校园管理的一种提高。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初中校园管理,可以
古代唐人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宋人苏辙亦云:“致天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些古训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给我们
初中阶段是素质培养和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是重要的教学科目,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
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故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极为必要。然而受到各种内外因的影响,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内外因相当于是
摘 要:2018年末教育部印发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如何响应国家“减负”的号召,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练习上有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练习设计;广义;狭义;策略   一、练习分类   广义的练习分类可以分为:课前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前练习包括复习旧知、练
通过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安邦轻轨车辆段平交道口施工过程的分析,阐述了采用ICOSIT材料灌注的埋入式轨道施工方法,最后总结出ICOSIT埋入式轨道施工技术的优点。
行车安全是高速公路设计的重要因素,道路设计合理性直接决定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探讨了道路相关设计因素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对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坡度等线形因素
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师生观念的新变化 有人分析概括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特点是,比较过去十四年,从九四年起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四个不同点。第一,侧重点不同。
高校学生退学是学籍管理中的一项内容。除了出国、刑事犯罪等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达不到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起码要求,一般是指补考含取消补考资格后累计四门功课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