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象品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诗歌的教学,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感性、想象性、情感性去品味诗歌,是开启诗歌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意象 可感性 想象性 情感性 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占有相当的比重:格律诗,新诗;短诗,长诗;叙事诗,抒情诗;中国诗,外国诗……所选均为古今中外诗歌之精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而常常忽视了诗歌意象的品味。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它由意与象两个方面构成。所谓“意”,是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所谓“象”,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观所直接感受、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机械地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融合。比如我们读一首诗,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字符号,潜藏于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渐渐地在读者心中逗引出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生正喻示着主客体之间、思想与形象之间、情与景之间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过程。体味意象,由意象入手去品味诗歌,必能更好更精确地把握诗歌的底蕴。
  
  一、通过意象的可感性品味诗歌
  
  意象的可感性是指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描摹的直接形象,它带给读者的是诗人感觉中的直接现实。诗人似乎在描摹实境,确是经过诗人改造,“因心造境”而得的虚境与幻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把这九个物象一个个地叠加联缀起来,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词时,让人感觉到的并不是诗人在被动地照抄对象,而是诗人感情被物象渗透,物象直射出诗人的情感。这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交融,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不分彼此的新的意境。
  读者可以通过诗歌意象的这种可感性,进而领会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然而,现行的诗歌教学,往往忽视了意象的可感性,不是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象中去品味,去涵泳,而是往往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待诗歌,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或作繁琐的、过细的考证。其结果是:你不说我倒觉得有味,你一讲我反而觉得索然。这正是现行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误区。作为教师应根据诗歌这一特定的体裁特点,调动学生的审美知觉,唤起储存于学生头脑中的事物表象,与诗歌中的具体物象产生碰撞、交融,进而再造想象,进入到诗歌营构的艺术空间中,体验艺术化了的经验和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美感。
  
  二、通过意象的想象性品味诗歌
  
  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在感性的描述性的层次上,不能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便不是真正的审美意象。中国古诗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发生感情的交流与融合。如杜甫的诗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受。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长江流逝,诗中的这种种意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层次上,而是借助想象,将诗人的多种人生感慨与眼前的景物熔铸在一起了。
  
  三、通过意象的情感性品味诗歌
  
  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家作一幅画,便要体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某种情感;诗人写一首诗,便想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意象往往是情感的物化形态。它通过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通过这些被情感化了的物象更深入地体味诗意,体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如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将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苦寒气候与诗人的悲凉心境具象化为“杨柳”这一传统用来赠别的物象上,人生的感慨融会在字里行间。“杨柳”这一已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便成了读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如李白的《敬亭独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飞尽了,连孤零零的一抹白云也悠悠然似要到别处去,只有敬亭山解人心意,我看他不厌,他看我也不厌。山本无情感,本无性格,但诗人以他那清高拔俗,悠闲自在的情怀去看山,山似乎与诗人的心灵相通了,具有了情感,也在那里默默无语地欣赏着诗人。这里,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便将情感物化为诗歌中的意象——敬亭山,敬亭山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透过敬亭山这一意象,我们便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住诗人的心境。
  根据意象的情感性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乎其内”,深入到诗境中进行分析、感受、体验;否则,学生如果停留在断章取义式的分析、化学提纯式的思想概括上,那么教师无论怎样激发,学生也都不会产生情感共鸣。
  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诗歌教学,更是一门讲究艺术的学问。正如作家袁行霈所说:“诗歌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可见,诗歌的教学,应从意象分析入手,让学生作为主体去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进入诗歌营构的艺术空间,去领会感情,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更好更精确地把握诗歌的底蕴。苟能如此,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其他文献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短篇小说《无名女人》讲述了一个无名姑姑的故事。姑姑之所以无名,主要是受父权的压制。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姑姑的故事,反映了华裔女性寻求认识自我的
摘 要: 《机械基础》是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方法是机械机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与设想。  关键词: 中职 《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机械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
学位
摘 要: 汉语新词语以每年数以百计的词数迅猛增长,其中有些生命力并不长,而有些则被人们所接受并收录到日常词汇中。本文重点分析了翻译这些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且相对长久存在的新词。任何学者或译者都无法作出详尽无遗的调查或提供一整套潜在的所有新词的英译。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为某一特定领域中的每个新词语探索出其英译,而是从文化、结构和意义三方面对新词作全面的分析从而提供一些翻译原则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orcirvirus type 2, PCV2)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炎综合征、先天性震颤等多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生长迟缓、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贫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引发的牛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牛,犊牛更易感,还可感染其它
辽春九号由辽宁省农科院育种所育成。1991通过省级审定,到1995年累计种植面积3500万亩。该品种属春性,沈阳地区春播生育期83天,株高10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
本研究设计7对PCR套式引物,应用RT-PCR方法及RACE末端扩增法,分片段扩增了猪戊型肝炎病毒甘肃省分离株swCH189全基因组序列。swCH189基因组长为7284nt,GenBank登录号FJ610232
摘 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已经从从前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合作式教学。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论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生合作式关系的确立,并提出了几种使合作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型合作式师生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语文是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短短的七年里,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2年),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