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迷局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地产业正处于尴尬之中:如今的地产巨头们,有的地广缺金,有的金多少地……金钱与地皮就如同跷跷板的两端,时高时低,谁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地产业正处于尴尬之中:如今的地产巨头们,有的地广缺金,有的金多少地……金钱与地皮就如同跷跷板的两端,有高有低,谁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资金链这把双刃剑,握不住就会抽刀断流无米下锅,握得太紧则又怕伤着自己,难以长足进展。2008年有传言称,“万科、复地、招商地产、金地集团、北辰实业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资金吃紧,压力倍增。”
  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关乎国计民生,已远远超越经济范畴,对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安全都至关重要。就在这宏观调控的紧要关头,房地产业的巨子纷纷“耍”起了嘴皮子,整个房地产业一时间仿似陷入迷局之中。
  


   地产紧箍咒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地产业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资金最大的支持者莫过于银行,一旦银行政策开始转变从紧,地产商们的头上便个个被套上了紧箍咒。
  长期以来,国家出于对经济稳定及社会安定的考虑,针对房地产市场屡下监管重拳:2007年起,除了落实前几年出台的各项措施外,在力度上也逐步加大。2007 年1 月16 日,国税总局下发《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作为年内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第一道政策,拉开了2007年房地产业调控的序幕;2007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要求“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四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不得发放加按揭、不指定用途贷款、循环贷;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资本金不达35%,不得发放贷款”等,对第二套房提高首付款及利率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性需求,降低投资性购房对房价的推动力;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明确了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并且规定,“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政策执行……”
  除了在贷款方面的限制,政策对于土地使用方面的制度也逐渐完善。
  2008年4月,国土部有关部门与天津等7城市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建立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方案研讨。据悉,在参与宏观调控中,国土部门将更加注重运用土地价格及租税费等经济手段,探索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调控工具、传导机制、政策措施和配套办法。
  根据国土部安排,今年国土部将全面进行衡量土地参与调控的指标体系建设。为摸索土地调控指标体系,国土部决定选择天津、济南、青岛、深圳、宁波等7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行试点,推进土地调控政策创新。
  日前,北京对已提交直接入市申请但不按期办理入市手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红黄牌制度,督促其加快办理进度。取消入市资格的项目将全部纳入土地一级开发或收购储备体系。“红黄牌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督促了项目尽快上市交易,形成有效供给,同时杜绝了企业为谋取更高利益而变相囤地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规范房产土地使用。
  如果说,政策的宏观调控给房地产商套上了第一道无形的紧箍咒,那么央行的加息所造成的购房者心理影响便是房地产商第二道紧箍咒。
  自2007年3月18日起直到当年年底,中央行连续6次加息。2007年12月5日,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08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主要的政策工具将是对银行贷款实施更严格的控制,以冷却大规模的投资。在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的主基调下,房贷紧缩政策将会进一步延续,而这一点已经在年底的银行房贷执行政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普通消费者在贷款审批时,其审查的力度已经变得更加严格。有关专家指出,在2007年央行第三次宣布加息后,房贷消费者开始面临巨大的成本累积风险,他们的消费观念从心理上开始收缩。
  
  “划”地为牢
  
  2008年4月,碧桂园在网站上悄然挂出一则公告:“根据集团2007年年报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列,于2007年12月31日,集团总现金余额约为人民币95亿元。”
  是什么原因让碧桂园做出“王婆卖瓜”似的举动?2007年,国内地产业囤地大王碧桂园一边在香港上市,一边在国内大肆圈地,可谓风光无限。然而,货币从紧政策之后,昔日的囤地大王却处于舆论的旋涡,被指“划”地为牢,资金紧缺……
  针对外界“碧桂园资金缺口200亿元”的猜测,为了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碧桂园被迫正面回应。2008年4月初,碧桂园专门发布公告称,“根据集团2007年年报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列,截至2007年12月31日,集团总现金余额约为人民币9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碧桂园新推“新会碧桂园”、“沙湾碧桂园”两个项目,加上“碧桂园凤凰城”、“高明碧桂园”、“南沙碧桂园”等在售的6个项目,碧桂园首季共约售出近4000套洋房,金额达13亿元,全季度完成合同销售额约39亿元。
  那么,这是否表明碧桂园有充裕的资金应对第二季度将新推的项目?
  据悉,碧桂园第二季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新推15个项目,预计可售总面积高达362.4万平米,而这些项目的总建筑面积超过1247万平米,加上在售的17个项目,第二季度公司全国同步销售32个项目。外界质疑,“土地储备节节高,资金链难以保证,公司在低价甩卖房子。”
  然而就在这资金紧要关头,2008年2月底,碧桂园旗下公司再次取得国土证的建筑面积达到4300万平方米,公司的在建项目亦从上市前的27个增加至49个。为了回应传闻,碧桂园一方面积极发布年报表示“不缺钱”,一方面正加紧融资。近日,据可靠消息透露,碧桂园正筹措一笔3年期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这是继2月中发行可换股债券集资40亿港元后,碧桂园第二次集资行动。
  “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交流,充分利用上市为公司带来的国际资本的融资平台,主动与投资者保持密切的双向沟通。”碧桂园如此表示道。
  “2007年国内房地产企业太疯狂了,所以我的判断是现在大家(房企)的钱花得差不多了。”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推算,2007年开发商买地所花的资金超过3万亿,开发商在买地上花的钱远远超过了全年销售收入,“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特征是‘钱少地多’,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公司日子并不好过……”
  据相关数据显示,除了万科、SOHO中国、中海外、碧桂园、绿城这5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银行借贷金额的一半以上外,大多数地产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都远远低于银行借贷金额。地产业“任大炮”任志强说:“从2004年开始,约少掉5.6万多家,2007年6.3万多家,2008年可能少掉1万家,所以我们还是很难看出这些公司究竟是死是活。”
  与碧桂园类似,2007年“地王”之一的富力集团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资金链危机:据统计,富力负债比率高达140%,总资产负债率达到76.6%,2008年需归还的银行贷款近74亿元,需要支付的土地款超过80亿元,目前富力地产手中现金却仅有约13亿元。“富力将为2007年大幅圈地付出代价,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富力将被迫出售旗下的持有型物业,并降价销售住宅物业。”业内人士预测道。
  在2007年血拼“拿地之战”后,许多的房地产企业被兼并,甚至濒临被淘汰出局的边缘。有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前3个月,在港上市的40家大型内地房地产股市值平均缩水30%,市值缩水幅度超过40%。
  一时间,整个地产业乱象四起:4月中旬,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股票结束了强劲反弹的走势,开始回落,终于在4月14日、4月15日两天开始大规模溃败,房地产股票连续暴跌;在IPO搁置后,恒大地产甚至尝试以私募资金的方式集资4亿~5亿美元;2008年1月23日,原本计划在1月31日挂牌交易的昌盛中国宣布,“不再根据原有时间表进行IPO计划,决定押后上市。”此前,昌盛中国已经将原定20多亿的融资额缩水一半;随后,原本同样准备今年上市的光大地产、方圆集团、星河湾地产等多家地产企业纷纷表示“把上市时间表整体推后”;绿城集团拿地速度迅速放缓,并“准备多元化筹集资金,继续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项目以降低风险”……
  
  持币待沽
  
  就在众多房地产商为了资金链愁眉不展、叫苦连天之时,偏偏有一部分房地产商持币待沽,踏上台湾寻找新的投资项目,这为本就乱象丛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一抹戏剧性的色彩。
  2008年4月下旬,由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陆地产富豪团抵达台湾,这批身价逾兆的富豪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台北、台中与高雄等地,评估投资的可行性。据悉,赴台的大陆富豪包括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中城乐天房地产开发董事长刘长乐、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SOHO中国CEO张欣、雅居乐地产CEO陈卓贤、棕榈泉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曾伟、棕榈泉控股公司执行董事杨蓉蓉、广州富力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思廉、北京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
  此前,潘石屹高调唱响“中国地产百日剧变”的论调,认为“中国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冰火两重天’,并进入前所未有的融资艰难期”。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房企“拐点论”争论得不亦乐乎,2007年岁末王石称“未来的房价将会下降,建议三四年之后再买房……”两种论调在针锋相对中炒了几个月后,“拐点论”明显落败。
  对于潘石屹而言,目前兴许是“地少钱多”的SOHO壮大的好机会。“今年的市场,对那些占有大量土地但缺少现金的房地产公司来说是冰,因为它们资金短缺,又赶上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及政府‘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偿收回’的政策;但对那些有资金实力的房地产公司来说正是发展的好机会。”
  那么,潘石屹为何舍近求远赶赴台湾?
  原来,虽然北京市限价房政策已尘埃落定,但潘石屹认为,“要解决中国居民的住房问题,不能仅仅靠‘盖新房子’。”在他看来,目前土地政策的从严以及货币从紧,并不是最好的拿地时机。
  实际上,潘石屹在持币观望,他宣称“SOHO现有150亿元资金”,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是欣欣然之态。外界传言,老潘此举其实是为了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你们(陷入资金困局的房地产商)撑不下去,尽快把地卖给我!
  恰恰是潘石屹的高调言论把他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对于他说宣称的“150亿元现金”,据悉,业内人士经过调查推论,在“前门项目”搁置后,其SOHO中国并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
  假使这一推断属实,不知老潘是否会陷入自己所言的“地产严冬”?
  2008年3月,北京前门商业街改造整理好的8个地块忽然停止公示出让,令香港媒体和投资者对SOHO中国的土地储备发生质疑。事实上,持有该项目的丹石公司乃潘石屹名下的内资公司,受到限制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影响,这个内资公司转变为外资公司的时间表至今未知。
  据业内人士透露,2007年3月19日,丹石公司从老潘的另一个公司——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手里,接收了后者拥有的天街公司49%的股份。仅仅10天前,红石实业公司与崇文区国资委、北京崇远投资经营公司、天街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注资1.441亿元购入北京天街49%的股份……换而言之,潘石屹为前门项目付出了高达53.941亿元的代价。
  对此,潘石屹解释他并不了解政府叫停前门地块公示的内情,“我们正在和政府方面积极沟通,前门大街的大部分工程建设和招商工作进展顺利,今年5月1日计划陆续开街了。”
  如此一来,2008年SOHO中国的主要业绩来源仍是过往的项目: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三里屯项目、位于CBD核心区的光华路SOHO、光华路SOHOⅡ以及位于燕莎商圈的SOHO北京公馆项目。
  尽管2007年1月8日SOHO中国成功上市后首次募集资金过百亿元,但3月10日,SOHO中国股价下挫逾4%,收盘价比之于发行价8.3港元跌幅超过40%,潘石屹的资产同样缩水不少。2008年3月7日,汇丰银行就SOHO中国发表的报告称,由于该公司成功收购11块地的风险增大,故对其评级由买入降为“中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表明SOHO中国再融资的潜力不大。
  要想证实SOHO中国的资金是否名副其实,焦点就是“前门项目”。“我们也还是在等待。”潘石屹坦言。
  值得深思的是,老潘的尴尬是否会在其他持币观望的地产商身上发生?
  
  外资试水
  
  就在内资地产企业陷入资金链恐慌,人人自危之时,资金雄厚的外资开始试水房地产业,这给原本混乱的中国房地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日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不含外商直接投资)高650亿元,增长64.8%,整体高出其他渠道资金增长26.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流动性过剩与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报告》称,“虽然外资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规模比例不到2%,但是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资金中,却有10%左右的资金直接投向了房地产。”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加息等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不大。相反,房地产投资很容易受货币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每改变1个单位,房地产投资相应改变幅度在1.2个百分点以上。换言之,减少货币供应量会使房地产投资规模下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房地产供应量会减少,进而使房价进一步上升,2007年的货币政策并未起到抑制外资进入国内投资房地产的作用。
  事实上,虽然2007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投资的政策,但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并未因此减少。
  有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通过变化渠道、购买物业、借道二三线城市等多种手法,外资正加速进入中国房地产业,其资金规模甚至超出上一年的一倍。”据悉,此类现象已引起了国家工商总局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外资企业变更、登记资料,整个2007年外资以注册、增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设立的房地产企业多达300多家。2007年年底,国家工商总局紧急命令各地工商部门调研本地区的外资投资房地产的真实统计数据,并尽快上报。
  据了解,仅在湖北省,2007年新增外资投资房地产规模近1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28%;而该省外商投资额的1/6集中于房地产领域,近53亿美元。
其他文献
当下,提及“儒商”二字,怕很多人会犹豫,不会轻易担当这个琢磨起来有些犯酸且富有古董色彩让人陌生的称谓。其实,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理解,“儒”与“商”本来是不搭界的两类,他们各自分属于三教九流当中,儒者以商道重利多奸而羞于为伍,商人以儒假名少趣而难以成聚,“儒商”这个有矛盾意味的名词,本来既可以看作有,也可以看作无的。  如有意细究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偌大的中国,千百年来没有几个是能合得上“儒商”这
期刊
电子商务,这种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数据交换和屏幕显示的贸易模式,正以迅猛之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我国,这种商务模式正对传统商贸形成强大的冲击,对传统法律发起了挑战。  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半年来平均每分钟就新增近100个网民,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
期刊
李先生是国内一家大型家电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主要负责开发管理澳大利亚市场的事务。由于多年与澳大利亚商人打交道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澳大利亚通”。前不久我随他去了一趟澳洲与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零售商洽谈生意。    从北京出发历经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悉尼,入住在著名的希尔顿酒店。  刚刚走入酒店房间没做丝毫休憩,他便与对方取得了联系,“一是报到,二是再确认一下会面时间
期刊
粮食安全岂能掉以轻心  “食品价格反映了人口统计的现实、日常饮食的变化、能源价格和生物燃料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因此食品政策应引起各国高度关注,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能够应付这些同时出现的挑战!”  文/于洋 插图/陈颖    民以食为天!作为生活的最基本必需,粮食比任何外在需求更来得重要。几个月以来,连续飙升的国际米价令世人瞩目。虽然中国的大米库存充足,在本次涨价风潮中并未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人们
期刊
此次《决定》的出台,将会对拥有外发加工业务的加贸企业产生很大影响,企业需及时掌握。    2008年3月1日,由中国海关总署颁布的《海关总署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此次《决定》的出台,将会对拥有外发加工业务的加贸企业产生很大影响,企业需及时掌握。由于新法规刚刚执行,在操作层面上可能还将遇到一些问题,我刊采访了海关总署加贸司及保税监管司
期刊
插图/孙卓利    早在2004年,佳能就将部分数码相机和打印机生产线悄然从上海转移回日本;更早一些,索尼则在2002年就将原来在上海生产、用于向美国出口的数码摄像机生产线撤回国内;这仿佛在预示一个事实,日本制造业在华扩张已经“见顶”。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FDI)比去年同期下降11.2%。早在2006年,日系企业对华FDI已出现了5年间的第一次下
期刊
国际贸易纷争从来就没有平静的时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制造”可能会遇到失势的难题;“德国制造”可能将遭遇失宠危机;“法国制造”也许会陷入萎缩困境;“韩国制造”可能会患上可持续发展的忧郁症;而“日本制造”也将面临着被不断赶超的尴尬境地。年轻的“中国制造”何去何从令人关注……    “美国制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国家形象对于各国商品的价值具有显著影响,“美国制造”的价值高达17.
期刊
“M公司这种诚信、严谨、甚至有些执着的态度让我们很震撼,宁可蒙受损失也要合法合规的态度让我对他们也肃然起敬啊!”在我们与海关就M公司海关事务会谈后,海关的高层领导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来源不明的剩余料件  M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其下属的一家分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来料加工业务。  2007年年底,公司进行例行的内部自查工作,对加工贸易手册、料件进行了全面核对。在盘查过程中,核对人员发现公司仓
期刊
插图/崔洧    “捐赠秀”是某些企业或者个人出于想要出名、妄图披上慈善家外衣的目的而导演的无耻闹剧    不久前,一则“湖北部分企业抗击雪灾捐款开空头支票”的报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利用这场“上至国家高层、下至普通百姓无不牵肠挂肚的特大雪灾”来上演“捐款秀”,这个“玩笑”开得实在是令人心寒。  2007年的冬天,我国南方不少省市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重大雪灾。许多地区,断水断电、交通中断、通讯终止、物
期刊
插图/陈颖    可以预言,阿里巴巴未来三五年的发展,将是这个企业发展历史上最关键和难度最大的几年,甚至比当年创业更难。    3月18日那天,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应该是郁闷的一天。当日,阿里巴巴发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2007年营收比2006年增长59%、净利润暴涨340%。优异的成绩加上当日恒指大涨316点的大盘,却换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行情:当天,阿里巴巴股价下跌22%,以12.2港元收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