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石室初识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应《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社之邀,我在著名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到柴达木的第二站便是天峻县关角西王母石室。离开柴达木之行的第一站茶卡盐湖,小中巴一路急驰往天峻县进发。不久,钻进一狭长山谷,两边山岩裸露,草木稀稀。时值仲夏正午,忽见晴朗的天空,一时聚了厚重的乌云,天风劲荡,身上倍觉凉意。不一会,竟下起丝丝的寒雨,忽一会,又见两边峻岭上,纷扬着雨雪。倾刻,山顶就戴上了薄薄的白帽子。也不知行了多久,约40公里吧,小中巴沿着青藏铁路线一侧,驶进一山谷平地,有人呼叫:快下车,看西王母石室。我在欲睡中惊醒,瞅见窗外有一小山,状似一顶硕大的盔甲,又似草原上的蒙古包。那儿裸露的山岩,泛现出五彩的颜色,山根砌了一座凉亭子,四方透空,赤瓦翘檐,仿佛是苏杭园林的歇凉亭。台阶的正中,开一门洞,高约3米,宽约2米,两根亭柱做了它的门框。它的前方是一块低洼的平地,长着茂旺的芨芨草,碱蓬密布,还有碧如玉色的茅草。右边的草地上,几座风马幡,在静寂里发出噼啪的声响。我向来把西王母当作神话看待,又见这儿开发得不伦不类,探访的热情全无。之后主人再邀,才陪着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老师进了石室,不做声地仔细察看了一阵。至此,我对关角西王母石室,有了点初步印象。过后,又听了青海友人的介绍,心底才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有史以来,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不可胜数。说她住在昆仑山的昆仑丘。昆仑山的存在,古今无疑。昆仑丘在哪儿呢?青海的陈佐邦先生列出数条证据,确证就是天峻县的天峻山。天峻山我们没有去考察,但陈先生言之凿凿,你还不好贸然否认。由此看来,这昆仑之丘,就在天峻县境内了。西王母石室,是否就是现在所指的关角西王母石室。专家学者大致认同,因是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更有甚者,有信史之称的《史记》,也明确指出:“造父取骥之乘马,与桃林盗骊、骅骝、耳(均为骏马名)献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这西王母在历史上确是存在,而且她游牧住居的地方,有高山草地,平坝沟川,还有长流不息的布哈河。这里冬无酷寒,夏无酷暑,自然气候条件不错,宜牧宜耕,以及西王母她本人的条件也相当不错,竟使喜好游狩的周穆王“乐而忘归”了。
  以上的说法确有道理,从古民族产生迁移融合角度,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据史载:在西周时期,这西王母羌人部落,就游牧在青海湖一带。春秋战国时,中原王朝称其为“西戎”,实际上西戎是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这西羌在殷周时,主要分布在今甘、陕、晋西南及豫西北一带,以牧羊为主业,以公羊为氏族部落的图腾,谓之为氐羌(学术界还未认同,我只择其一说)。这氐羌与我国农业始祖炎帝同源。据史料记载,这炎帝部落最早发生于姜水流域,并以姜为姓。目前学术界一致看法,这姜姓部落,是最早从氐羌部落转向农业为主的一支。后来炎帝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经多次冲突融合后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泛称的“炎黄子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有氐羌的血脉,它可谓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支老祖宗。殷代时,这氐羌部落与殷人,关系密切。周代周氏部落与羌人关系更为亲密无间。西羌中的姜人与周人世代为邻,共居于渭水支流岐水流域,故称羌水。传说周人的始祖为“弃”,是姜人之女姜嫄的儿子,故周人又奉姜嫄为始妣。纵观整个周代,周人与姜人长期结为婚姻联盟,互相支持。周王朝建立之后,又相继分封了不少姜姓的诸候国。周武王伐商纣,西羌人部落与庸、蜀、羌、微、卢、彭、濮部落,跟从周武王出征,推翻了殷王朝。这氐羌部落为周期的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周时,西羌大量拥入中原,散居各地,对各地的经济政治影响极大,而在西北西羌各部落中,又各不相统,互相攻击。义渠羌分布于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春秋时曾称雄于西戎,与秦国多次发生争战,周赦王45年(前270年)为秦所灭。姜戎部落原居沙州(今敦煌、安西一带),周襄王时(前651-618年)内迁晋国(今山西)南部山区,对山西的开发,作了极大贡献。
  这西王母国的核心部落为谁呢?很可能是西戎中的先零羌人部落。这支先零羌人部落,早就游牧在河湟之间(今青海湟中湟源县一带)。从河湟一带游牧到青海湖后,先零羌由于环境改善,地广人稀,部落迅速繁息发展,并兼并其它西羌部落,变得日益强大起来。于是,为了得到盐池之利,逐渐向西发展,几经选择终于将部落联盟的首府,选定在天峻县境一带,建立了西王母国。相传在秦厉公时,一个叫无弋爰剑的羌人,被秦俘为奴隶,后逃归河湟一带,被当地羌人(应为先零羌部落)推为首领,他教民耕牧,定居发展。他死后其子孙“世世为豪”。他的曾孙忍生了9个儿子,后来发展为9个部落;忍的弟弟舞生了17个儿子,后发展成17个部落。秦献公时(前384-380年),河湟一带羌人人口大增,部落繁多,不相统一,纷争时起,又受秦国威迫,只好纷纷外迁。南迁甘肃四川一带的成为武都羌、广汉羌和越羌。向西迁到西藏的成为发羌及唐旄羌。留住原居地的诸羌,纷纷以动物、地名、父名等为族号,他们各自繁息。西羌中先零羌部落,在两周时最为强大,最终建立了一个高原王国,时限可能在周朝,甚至更早。据最新的考古资料,他们在青海湖周边游牧,约在卡约文化时期(绝对年代距今约3600-2600年)。西汉末屡向内地扰掠,东汉时被陇西太守马援征服,大部分内迁于今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返回祖居地)。继先零羌之后,又有一支烧当羌兴起,他们从河湟一带迁徙到大允谷(今青海贵德县西),东汉时扩展到大榆谷(今青海贵德县东河曲一带),常与东汉王朝发生争战,和帝时被汉击败,一部分内迁,一部分西徙依附发羌,散落在今西藏高原地带。显然,这支羌人部落是先零羌的后支,也是西王母部落的族胞。东汉时,西羌在汉族统治者的迫胁下,分两支内迁,又分别称为东羌和西羌,均在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后不堪东汉王朝的压迫,曾先后举行三次大起义,持续60余年,东汉政府为此耗尽了财力。黄巾起义爆发后,先零羌部落立即联合湟中的义从羌(应是先零羌之遗族),终于共灭了东汉王朝。
  从青海回到内地,我翻了翻有关史科,觉得那天参观的西王母石室(也叫关角西王母石室),不可小视。今天关角西王母石室,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就是当年西王母居住的石室。石室前坪不远处,建有西王母寺。据《晋书·张转传附骏》载:“永和六年(公元345元),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而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功(宫借字),宜立西王母寺,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这个张骏,就是批准建立西王母寺的始作佣者。实际上这个工程,由马岌提议,经张骏批准才实施的。第二年张骏去世,其子前凉之主张重华继位,他在位期间(346-359年)派人在西王母石室前,修建了西王母寺。马岌为何提议这件事,是否有其它动因,目前还不清楚。这个西王母寺建立之后,官方民间多有祭祀。毁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这个由前凉主修建,北凉主祭祀过西王母寺,于1995年被天峻县志办的同志发现,并被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确认。寺在天峻县关角乡日吉沟脑。寺旧址东西约78米,南北约56米,发现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的铭文瓦当。这些铭文表达了前凉张氏政权,祈求“无疆之福”的愿望。如今这里只剩下残砖剩瓦,石室废址。我们在西王母石室前的草滩间,发现了印有花纹图案的瓦当,弥当珍贵。
  由上述推断,西王母部落联盟的祖先源于渭水流域,后其中的一支经过数代迁移到河湟之间,后又游牧青海湖周边,又与其它部落争战融合,演变成强悍不倔的先零羌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周穆王时,是一位杰出的年轻女性。她常常住在关角天然石室里,率其部落联盟,游牧驻地周边,其活动范围,大约在青海湖环湖周边地区二三百公里之内,时限当在西周初至战国初。到了秦汉西王母国部落联盟已消亡无迹。然而,曾是西王母联盟部落的核心部落的先零羌人,还继续存在着,在西汉末东汉初,曾多次扰掠内地,后终被统治者镇压分化,最后也难见当日西王母国的雄风了。分化后羌人部落,大部分融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仅有岷江上游的一支,艰难逃生,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新中国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算是西王母国余脉的一个遗存。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在依照建设一区四园,构建五个产业链的基本思路,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但水资源的稀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亟需研究化解。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的供给保障、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等,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谈
给出了Brauer定理和Ostrowski定理的一种推广,借助这个结果,完全解决了二部竞赛矩阵谱半径的上界问题,从而推广了文献[4]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间的差距却不断拉大,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基层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出来,这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要坚持实施统筹兼顾的原则,发挥各地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和村民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实现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大量调查表明,加强民主建设,特别是推行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石
TMS320F2812DSP是运动控制系统很好的硬件设计平台,但传统的DSP代码开发方法周期较长,效率不高.用户通过使用Matlab公司针对DSP应用控制系统而开发的嵌入式目标模块,不仅可以进行
本文应用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对双线性单自由度(SDOF)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结构在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分别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识别了结构在响应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