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星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快车”救援卫星是一种比“自主交会技术验证”卫星更复杂、更先进的卫星。它由军方研制,可为“有病”的卫星治疗、加注推进剂。为了与受援卫星对接,它使用在“自主交会技术验证”卫星上验证过的先进视频制导敏感器。如果“轨道快车”研制成功,它可能触发军事航天技术及应用发展的新一轮变革。因为以往美国在太空抢修中主要依靠航天员出舱来实施,然而在战争环境下派遣航天员执行航天器维修任务很困难。无人太空维修技术的军事价值在于对那些在太空交战中受损的高价值航天器进行抢修,从而提升美军太空战体系的生存力和作战实力。当然,利用这一技术也可以直接捕获敌方卫星。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织实施的“轨道快车”计划已于2002年启动,总造价超过3亿美元。它由一种能够为卫星提供服务的“自主太空运输机器人轨道器”(即模拟救援卫星)和一种可升级或可维修的“未来星”(即模拟受援卫星)组成。“自主太空运输机器人轨道器”(ASTRO)重952千克,高和宽各1.8米。“未来星”重226千克,高和宽各1米,是以执行“深度撞击”任务的冲撞器为基础设计的,装载的有效载荷包括:一个用于进行在轨补给燃料验证的流动传输系统,一个允许与维修航天器进行对接的捕获器(对接装置),一个用于卫星间通信的交联转发器,一些模块化组件——轨道替代单元,后者能够容易的插入和拔出。执行任务时,“未来星”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是模拟“客户”或维修航天器:二是作为在轨仓库,储备燃料和航天器零件。
  “轨道快车”是美国以太空防御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太空维修技术验证卫星,总重不到1吨,所以能快速进入太空。它机动变轨能力很强。可通过轨道机动进入其它卫星的运行轨道。AS-TRO上有高度自动化的机械手臂,初步具有替代航天员在太空完成太空维修作业的能力。
  发展自主交会对接将使空间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非合作目标的自主交会对接,在军事上将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将直接推动空间攻防技术迈向实战需求应用。一旦“轨道快车”技术成熟,美军将在太空中同时具备攻防两手,即不仅能够打击对方的航天器,还具有使己方航天器不被对方所伤的能力。当太空攻防技术均成熟后,美军将再次在太空占据绝对优势。
  “轨道快车”升空时,装有机械手臂的ASTRO和较小的“未来星”相连,进入太空后不久它们在测试燃料传送技术后分离。随后。ASTRO想方设法捕捉“未来星”,一旦锁定“未来星”且赶上它后,ASTRO就伸出机械手臂把“未来星”拉回身边。当两者间的距离不足10厘米时,由ASTRO上的对接机构固定住“未来星”上的目标部位完成“软对接”。接着,在ASTRO与“未来星”之间建立传输数据的链路,两者的燃料口也实现对接,形成密封的管路。最后,ASTRO将补给品更新在“未来星”的适当部位。对接时,它们使用了激光传感器系统和视频导航传感器,替“未来星”更换了质量达24千克的电池和其它零部件,切换了卫星上的主启动与备份电脑系统等。此后,“轨道快车”还按照设计进行一系列情景展示。
  经过五年的研制,美国于2007年3月8日发射了“轨道快车”,引起了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的关注,焦点还是美军独一无二的“太空掳星”技术。此次发射“轨道快车”是美军对太空防御问题进行长时间思考的结果。美军在掌握了如何变着花样地摧毁对手的航天器的手段后,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在太空战中保护自己的航天器,不被对方所伤。
  4月17日,“轨道快车”成功地完成了首次卫星自动补给燃料演示,这是航天器首次使用机械手臂向另一个航天器自主运送硬件。5月5日,“轨道快车”完成首次自由飞行分离与对接演示,分离至相距大约10米的距离,分别绕地球运行一圈之后再次自动对接,任何地面控制人员都未介入这次演示5月13日,由于飞行计算机出现了异常,缺失了关键的导航与制导数据,引发自动机械异常中断,导致与“未来星”机动靠近的速度过快,工程师们不得不提早完成远距自动交会,以免发生碰撞,地面工作组把AsTR0的控制软件切换至自由漂移模式,使两颗卫星分离至安全距离、
  6月16日,“轨道快车”完成首次全自主环绕飞行与捕获操作,此次试验还验证了“轨道快车”能够在不干扰卫星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执行在轨操作的能力。7月22日,“轨道快车”停止运行。停运之前,“轨道快车”曾进行了一次寿命终止机动,以便试验相对导航传感器在远距离范围的灵敏度。
  历经四个月的“轨道快车”系统在轨演示获得空前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个具有自主在轨服务功能的航天器。在此次试验中,“轨道快车”的两颗卫星多次试验了时分时合的技术,从而证明美国的卫星在太空中能够轻松自如地掳夺任何敌对国的卫星,将其拉到自己的身边进行破坏乃至摧毁。
其他文献
战争中的典型装备    战争以格军炮击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开始。在8月8日的这次大规模炮击中,格军的捷克造RM70型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火焰划破了夜色。这种老式火箭炮有着罕见的古怪外观,卡车外型的驾驶舱两侧开有小型观察窗,其“太脱拉”813 8×8越野卡车底盘有极好的机动性。RM70衍生自俄罗斯的BM-21火箭炮,此炮虽然没准头儿,但却有21千米的射程,一辆炮车一次齐射可以向南奥城区倾泻2
策划:2 2工作室  执行:秦蓁  编辑:秦蓁 李海峰 严晓峰    “请注意听吧!孩子们。在运转着的地球上,有一个又穷又富的地方,她的名字叫伊朗,她经历了无数次浴血的战斗,但她从不屈服,越战越强,她的名字灿烂辉煌,是因为那遍地的火泉,永不熄灭地喷射火光。”  这是伊朗诗人拉胡蒂在1949年所著诗集《我的祖国——写给孩子们》的片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伊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爱,更可看出对祖国昔日辉煌的怀
2006年3月13日,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旗下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筹资金研制的L-15首机于当天下午16时26分在南昌某机场离开跑道,飞向天空。首飞试飞员前座为张景亭,后座为杨耀。飞机在空中盘旋3圈后,于16时41分顺利着陆,整个过程近乎完美!它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教练机有了质的飞跃,在我国教练机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L-15是性能先进、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达到国际同类飞
聆听世界榴弹发射器的发展曲,美国以其气势恢宏的合奏曲成为其中的最强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军的M203低速榴弹发射器和MK19高速榴弹发射器演绎的二重奏不但在美国本土上赢得了阵阵喝彩,在国外也是掌声如潮。如今,旧曲未尽,新曲又起。2005年是美军榴弹发射器发展最关键的一年,许多产品进入到实质阶段。其中虽有对旧曲的回顾,但更多的是激扬创新的新乐章,共同奏响了美军最新的榴弹发射器五重奏。    
他是德国空军在北非最大牌的超级王牌,被誉为“非洲之星”。他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超群的空战技艺闻名天下,被二战德国空军最具影响力的王牌阿道夫·加兰德称为“最棒的飞行员”。他的总击落数达158架,是空战史上击落西方盟国飞机最多的飞行员。他就是德国超级王牌汉斯一约阿希姆·马赛。  法国后裔  汉斯一约阿希姆·瓦尔特·鲁道夫·西格弗里德·马赛(Hans-Joachim Walte r Rudolf Si
作客专家/王 玮路 洪  目前各国都在造大型两栖舰,读者也对船坞登陆舰非常关注,本次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先谈一下船坞登陆舰与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直升机航母的区别,西方对这些舰种的称谓很乱,与我国的理解也差异很大。  路洪:美国后来的发展已经使这些概念区分不太明确了。从我们的理解看,船坞登陆舰是综合平衡运载的,而且是抢滩登陆;两栖攻击舰侧重航空打击和运载,且自身的武备比其它几种舰都强大;船坞运输
主动拒止技术是远距离使用毫米波电磁能以阻止、延缓和挡回前进之敌的一项突破性非杀伤技术。在杀伤性对抗出现之前,以非杀伤方法阻止单兵前进有望能拯救无数条生命。  该技术是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国防部非杀伤武器联合董事会合作研发的。在过去10年里共耗资近4 000万美元。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打算用来保护军事人员免于遭到1 000米有效射程的轻武器火力,但据称其有效作用距离仅为640米。  对抗车载主
俄罗斯国家媒体1月22日报道称,缅甸武装部队已经签署协议,采购了一种曾经令人生畏的“铠甲”-Sl(Pantsir-S1,北约代号SA-22“灰狗”)防空系统。  俄罗斯官方媒体塔斯社(TASS news agency)称,正在缅甸进行正式访问的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Sergey Shoigu)和缅甸武装部队总司令敏昂莱(Hin Aung Hlaing)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
2010年,英国政府以“因為财政困难而不得不大幅削减国防预算為由”,宣布原定要服役至2015年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HMS Ark Royal)退役。一年后,这艘前皇家海军旗舰在英国国防部网站上被“挂牌出售”,成了一件拍卖品。在买家当中,更有来自中国的商界大佬的身影。无论结局如何,在网传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试水之际,回顾中国以各种名义购买外国航母的历史,将使人们对中国第一艘航母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
记:俄罗斯“布拉瓦”潜基导弹试射的坎坷过程再次提出这个前提战略:陆基和潜基战略弹道导弹是应分别发展还是同型发展?下面就谈此话题。  李:潜射和陆射弹道导弹的区别,一是导弹小型化,潜艇空间有限,潜基弹道导弹也不会与艇长方向平行部署,因为这种方案潜艇设计更复杂,导弹发射时还得起竖,整体可靠性降低。而采用垂直部署,如果潜艇直径过大,不仅增加制造难度,而且增加航行阻力,潜艇设计将十分被动。俄罗斯采用“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