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她锦心绣口——评何玉茹的小说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何玉茹是一位我并不相识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我最早看到的仅中篇《倾斜的门楼》,是一位编辑朋友推荐的。此后不久,即收到她新出版的小说集《她们的记忆》,收录她近年来发表的作品十七篇。实际的产量,当远不止此,优秀之作收罗殆尽则是可以想见的。初读何玉茹的小说,我感到困惑,也感到震惊,题材如此琐碎,叙述如此平静,没有粘稠的感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却能让你浸淫其中,与人物的心灵息息相通,这
其他文献
<正> 在全国各界人民隆重纪念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气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5月9日举行纪念会。所里部分学者聚集一堂,畅谈70年来党所领导的文艺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同抒发对于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念,并结合自己的学术心得和切身感受,对于如何总结党所领导的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如何在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指导精神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讲述了一些经过认真思考的、很有价值的意见。同志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7
<正> 1991年4月23日至27日,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山东省鲁迅研究会、济南市文化局和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在曲阜联合举办了“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为纪念鲁迅110周年诞辰拉开了帷幕。这次会议云集了全国各省市近百位鲁迅研究、孔子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广泛地讨论了鲁迅与孔子这两位文化伟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集中疏理、澄清和探讨了鲁迅与孔子之间的历史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新文化等问题。鲁迅与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巨人,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最辉煌的文化遗产,探讨他们之间
<正> 谢章铤,字枚如(1819—?),福建长乐人。著有《赌棋山庄集》(引文称“全集”),其中《酒边词》八卷。《赌棋山庄词话》十二卷,《词话》续编五卷(引文称《词话》)。谢枚如论词,主常州派而折衷于前期浙西派,对浙派末流和道、成、同、光年间词的流弊批判颇为严厉,亦多中肯綮之言。他说:“仆之论词,颇与时流不同。”(《答黎生》,全集文续卷二)其目的固然在矫时弊,也不愿后学者失去正确方向,而“没于黄茅白苇中”(同上)。金应珪在《词选·后序》中概括清乾嘉以还词的淫、鄙、游三大流弊,枚如认为,“一弊是学
<正> 一 1921年10月份,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作为“创造社丛书”的一种出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曾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一段时间里,这位创造社的才子成了众矢之的,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有尖锐而猛烈的批评,更有不顾情面的讥讽、骂詈。一向温柔敦厚讲究中庸的国民,这时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面前好象都被“震惊得至于狂怒”(郭沫若语)了。作家后来倾诉自己的遭遇说,那时“社会上因为还看不惯这一种畸形
<正>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和冲突的历史背景下,生活在二十世纪黎明期的郭沫若拥有一颗热烈、开放、敏感的心灵。他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艺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表现出了充分的主观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在他看来,“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而不是没我的、摹仿的。”基于这种主体性的文艺观,在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上,郭沫若前期主张效法自然,在“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艺术表现中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又主张超越自然,以极度扩张的自我心情去综合创造。这两方面的统一,使艺术的自我表现有了广阔的天地和深层的内涵,并形成了独有的浪
<正> 包天笑的祖辈是在苏州开米行的,到他记事起,家业虽已荡然无存,但家庭生活却还是相当富裕的。他五岁就开始进私垫读书,私垫先生从《千字文》教起,随后是《三字经》、《诗品》、《孝经》,一直到“四书”、“五经”。而喜欢读书的包天笑课外广泛涉猎了《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从前子弟的出路,所有中上阶级者,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读书,一条是习业。读书便是要考试,习举子业,在科举上爬上去。”(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旧日的制度中,一个孩子到了十三四岁时
<正> 曾卓的诗歌创作道路启示我们:诗必须是符合诗的艺术规律的。为了表达得符合诗的特质和审美要求,他不仅从生活;而且从传统,从一切可以汲取营养的地方,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曾卓同志写诗,十分注意于广采博纳、积学倔宝。除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而外,还吸收了当时各个艺术流派相互碰撞中沉积的各种有益的艺术经验。为尔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的坚实根基。从诗歌一路来看,“五·四”初期的新诗,是以思想和形式的双重解放而与旧体诗词彻底决裂为己任的。以胡适、刘半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郭沫
~~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暨《文学评论》编辑部发起,并和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大学、海南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4月下旬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文艺界前辈陈荒煤、冯牧、朱寨到会讲了话。这是一次专业性学术会议,也是一次交流当代文学史编写经验的工作会议。到会学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就如何评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成绩与问题,怎样继续推进这门学科的深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卓有成效的讨论。
<正> 一当我随手写下《解析高建群》这个题目时,我马上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夸饰,这种夸饰常常在我心里感到没底时才出现,或者说是人们常说的“大言欺人”。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小说家;一个善于讲“庄严的谎话”(巴尔扎克语)的人;一个常周旋于历史与现实两大领域且从容自如的舞者;一个黄土高坡上略带忧郁和感伤的行吟诗人……总之,高建群可以成为许多比喻和借喻,却偏偏不是我所熟悉并能从容解析的对象。所以我才感到心里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