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特别凸显教学的情境性。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有价值;教学情境;生活;直观形象
一、情境教学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知识再现,不再考虑情境的创设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枯燥的牢房。如今,情境教学已经成为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有时候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一)虚构化的情境
为了学习新的知识,有的教师冥思苦想地创设一个新的情境,结果这个情境与要学的知识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美其名曰创设了情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就失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教學效果。
(二)创设了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就是说,本来这个知识学生通过预习或自习可以自己理解明白,但有些教师仍在这个地方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企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情境就成了一个空壳,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冲动,有形无实。这样的情境毫无思考价值,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
(三)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因此,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习者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可“跳一跳能摘到果实”才行。
(四)创设“绕圈子”情境
教师在上“8角钱有几种拿法”这一内容时,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置: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商店买东西?
生:想。
师:如果小明想买一个作业本需要什么?
生:需要钱。
师:需要多少钱?(出示图片)
生:8角。
师:8角钱应该怎么拿?
教师绕了半天才进入主题,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二、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例如: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铅笔,花了5角钱。
生2:我买过生日礼物给妈妈,花了8元钱。
生3:我和妈妈一起买过菜,用了20元7角。
师:你真会留心观察生活,和妈妈一起还记得买菜用的钱。
……
师:是啊!生活离不开钱。我们吃、用、穿的都需要钱。我们国家的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人民币。
(此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这位教师用自然的谈话把学生带入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因此学生会急着表达这个问题,从“我熟悉”到“我会说”最后到“我要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
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来分析: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
生:手电筒的光。
师:太巧了,今天老师就带了一只电筒,(教师打开电筒,对准墙壁,墙上出现光点)这是射线吗?
生1:是射线。
生2: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被墙壁挡住了,不能无限延长。
(随后学生进行一番争议,最后一致同意生2的看法。)
师:(教师有意移动小手电筒,最后让手电筒对准窗户向外射)现在手电筒的光穿过窗户,穿过……穿过……你们说现在手电筒的光是什么线?
生:射线。
上面这位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射线和线段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创设的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而不是感知。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带着问题深入去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会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才能产生一些问题,发现一些问题。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创设含有问题的情境。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不要故弄玄虚,能简就不繁,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数学问题为前提,以激起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忠实本学科的特色,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合理应用,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亮.创设情境,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J].教师,2014(06).
[2]壮娜.巧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28):81-82.
【关键词】有价值;教学情境;生活;直观形象
一、情境教学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知识再现,不再考虑情境的创设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枯燥的牢房。如今,情境教学已经成为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有时候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一)虚构化的情境
为了学习新的知识,有的教师冥思苦想地创设一个新的情境,结果这个情境与要学的知识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美其名曰创设了情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就失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教學效果。
(二)创设了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就是说,本来这个知识学生通过预习或自习可以自己理解明白,但有些教师仍在这个地方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企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情境就成了一个空壳,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冲动,有形无实。这样的情境毫无思考价值,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
(三)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因此,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习者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可“跳一跳能摘到果实”才行。
(四)创设“绕圈子”情境
教师在上“8角钱有几种拿法”这一内容时,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置: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商店买东西?
生:想。
师:如果小明想买一个作业本需要什么?
生:需要钱。
师:需要多少钱?(出示图片)
生:8角。
师:8角钱应该怎么拿?
教师绕了半天才进入主题,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二、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例如: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铅笔,花了5角钱。
生2:我买过生日礼物给妈妈,花了8元钱。
生3:我和妈妈一起买过菜,用了20元7角。
师:你真会留心观察生活,和妈妈一起还记得买菜用的钱。
……
师:是啊!生活离不开钱。我们吃、用、穿的都需要钱。我们国家的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人民币。
(此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这位教师用自然的谈话把学生带入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因此学生会急着表达这个问题,从“我熟悉”到“我会说”最后到“我要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
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来分析: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
生:手电筒的光。
师:太巧了,今天老师就带了一只电筒,(教师打开电筒,对准墙壁,墙上出现光点)这是射线吗?
生1:是射线。
生2: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被墙壁挡住了,不能无限延长。
(随后学生进行一番争议,最后一致同意生2的看法。)
师:(教师有意移动小手电筒,最后让手电筒对准窗户向外射)现在手电筒的光穿过窗户,穿过……穿过……你们说现在手电筒的光是什么线?
生:射线。
上面这位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射线和线段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创设的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而不是感知。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带着问题深入去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会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才能产生一些问题,发现一些问题。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创设含有问题的情境。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不要故弄玄虚,能简就不繁,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数学问题为前提,以激起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忠实本学科的特色,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合理应用,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亮.创设情境,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J].教师,2014(06).
[2]壮娜.巧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2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