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更精彩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特别凸显教学的情境性。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有价值;教学情境;生活;直观形象
  一、情境教学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知识再现,不再考虑情境的创设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枯燥的牢房。如今,情境教学已经成为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有时候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一)虚构化的情境
  为了学习新的知识,有的教师冥思苦想地创设一个新的情境,结果这个情境与要学的知识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美其名曰创设了情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就失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教學效果。
  (二)创设了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就是说,本来这个知识学生通过预习或自习可以自己理解明白,但有些教师仍在这个地方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企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情境就成了一个空壳,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冲动,有形无实。这样的情境毫无思考价值,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
  (三)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因此,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习者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可“跳一跳能摘到果实”才行。
  (四)创设“绕圈子”情境
  教师在上“8角钱有几种拿法”这一内容时,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置: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商店买东西?
  生:想。
  师:如果小明想买一个作业本需要什么?
  生:需要钱。
  师:需要多少钱?(出示图片)
  生:8角。
  师:8角钱应该怎么拿?
  教师绕了半天才进入主题,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二、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例如: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铅笔,花了5角钱。
  生2:我买过生日礼物给妈妈,花了8元钱。
  生3:我和妈妈一起买过菜,用了20元7角。
  师:你真会留心观察生活,和妈妈一起还记得买菜用的钱。
  ……
  师:是啊!生活离不开钱。我们吃、用、穿的都需要钱。我们国家的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人民币。
  (此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这位教师用自然的谈话把学生带入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因此学生会急着表达这个问题,从“我熟悉”到“我会说”最后到“我要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
  创设的情境要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来分析: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
  生:手电筒的光。
  师:太巧了,今天老师就带了一只电筒,(教师打开电筒,对准墙壁,墙上出现光点)这是射线吗?
  生1:是射线。
  生2: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被墙壁挡住了,不能无限延长。
  (随后学生进行一番争议,最后一致同意生2的看法。)
  师:(教师有意移动小手电筒,最后让手电筒对准窗户向外射)现在手电筒的光穿过窗户,穿过……穿过……你们说现在手电筒的光是什么线?
  生:射线。
  上面这位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射线和线段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创设的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而不是感知。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带着问题深入去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会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才能产生一些问题,发现一些问题。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创设含有问题的情境。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不要故弄玄虚,能简就不繁,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数学问题为前提,以激起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忠实本学科的特色,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合理应用,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亮.创设情境,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J].教师,2014(06).
  [2]壮娜.巧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28):81-82.
其他文献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需安装、使用相当于飞机“黑匣子”的行驶记录仪,实时记录车辆运行和驾驶人驾驶活动的
【摘要】文章基于操作材料与视频的优势互补,研究了材料与视频融合策略。材料与视频的有机融合使操作活动有序、有趣又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图形学习能力。  【关键词】材料;视频;操作;图形学习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手段是观察与操作。在课程改革前,教师往往采用一些传统的操作材料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比如各种图形的实物和模型、格子图、小方块等。其优点是教师准备省力,教学成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学校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拓展学生核心素养上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不忽视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发展情况作出全面了解与准确把握,设计更科学适合的教学目标,以此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素养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
【摘要】文章通过对技工学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以及对职业素养教育环节在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技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方法,以此探索在技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旅游英语教学;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
【摘要】文章将课前预习和数学日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写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写出预习后不理解的知识点,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搭建起了师生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桥梁,从而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在哪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日记;课前预习;习惯;效率;以学定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认可的一种数
<正>上海出租汽车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一、空车揽客经营模式转型截至2012年末,上海出租汽车经营额度50257辆,单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自主创新、主动学习。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主动创造性  一、引言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独立地运用知识和探求新知的能力。《新课
如何将北京市停车换乘方式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发挥P&B的最大效用服务于市民,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首先介绍方式选择概率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然后对于构建、标定、检验模型所
【摘要】培养企业急需的数控加工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与新趋势。“理实一体化”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各种能力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职数控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意义;优势;应用  一、引言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