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未必深知的教学现象分析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高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问题为主线或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正在渗透到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方向,学生活动为途径,教师引导为辅助,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进行的活动的本身大多由教师设计,具有强烈的预设性.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环节是否科学?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当时的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活动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和预期效果能否与教师的预想一致?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举行的“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一课三磨活动”为例,结合听、评课以及上课的体会,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以求学生深知的教学现象.(课题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的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1“深挖未必深知”教学现象
  “深挖未必深知”的教学现象广泛存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深挖”是指教师为了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采取对教学内容深入探索的行为.教师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对所授内容进行联系、加工、拓展、变式或迁移,增加了知识的深度或广度.“深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水平达到一定深刻的程度.“深挖未必深知”的教学现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但学生不一定能够获得与之相应的深刻理解.
  现象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教育研究方法[1].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的具体过程有:①描述.对一个现象予以客观的描述.②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③对策.针对该现象,对教学的建议是什么[2].“深挖未必深知”的教学现象可以采用现象学方法进行研究.
  2“深挖未必深知”现象的表现
  2.1情境设计中的“深挖未必深知”现象
  案例1
  师: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往往会有新的收获.(出示诱导公式二)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师:根据这组诱导公式,你能发现三角函数的什么性质?
  生:奇偶性.
  师:这是我们从“诱导公式二”中所发现的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出示诱导公式五、六)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sin(π2 α)=cosα,cos(π2 α)=-sinα.
  师:根据这两组诱导公式,你能发现三角函数的什么性质?
  生:对称性,奇偶性.
  师:从诱导公式一,我们又有哪些发现呢?特别地,当k=1时,“诱导公式一”为:(出示诱导公式一)
  sin(x 2π)=sinx,
  cos(x 2π)=cosx,
  tan(x 2π)=tanx.
  生: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x 2π与x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
  师:也就是说,当自变量x增加2π时,相应的三角函数值重复出现.
  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是利用诱导公式二以及五、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中三角函数具有奇偶性,再由诱导公式一所具有的特点,实现引导学生发现其周期性的目的,并期望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事实上,学生并不能轻松发现诱导公式中三角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发现公式五、六具有的性质.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并耗去大量时间的情况.
  2.2概念认知中的“深挖未必深知”现象
  案例2
  师:我们知道了周期函数和函数周期的概念.请判断真假:因为f(π4 π2)=f(π4),所以f(x)=sinx是以π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函数以π2为周期.
  教师概括出周期函数的概念后,对周期函数概念的表征,选择利用判断“f(x)=sinx是以π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正误的方法,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表征以反面例题的形式出现.事实上,反例让学生感到非常突兀。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判断.被提问的学生对问题不理解,回答时支支吾吾,在教师的提醒下,才给出“这是错误的命题”的答案.
  2.3知识理解中的“深挖未必深知”现象
  案例3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概念.请问,是不是所有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你能找到一个没有最小正周期的函数的例子吗?
  教师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寻找出一个特殊函数,譬如常函数f(x)=1.这个函数是周期函数,但它没有最小正周期.通过认识这个函数进一步理解周期函数和函数的周期.实际教学中,全班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找到教师想要的周期函数,更不用说周期函数的周期了.
  2.4问题探究中的“深挖未必深知”现象
  案例4
  师:例1中钟摆的高度h(mm)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生:是.因为函数满足周期函数的定义.
  师:也就是说形如函数f(x)=sinx,x≥0也是周期函数.但事实上,这样的函数并不是真正的周期函数.课本上的定义是有局限性的.定义: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对每个x∈D(f),有f(x T)=f(x-T)=f(x)成立,则称f(x)为周期函数,T为f(x)的一个周期.
  教师想通过课本上的例1,说明课本上周期函数定义的不严谨性(可能是想在研讨课上展示教师的能力),以加强学生对于周期性的理解.但是,学生本来能够理解周期函数的定义,在教师探究拓展后,不仅对教师给出的新的定义感到茫然无措,甚至出现对课本上周期函数的概念产生混淆和模糊的情况.
  3原因分析
  3.1问题情境设计没有遵循依托性原则   教师对情境的设计过分依托于严谨的数学逻辑起点.在上述案例1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就分散在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发现上.情境设计依托于发现诱导公式中三角函数的性质.事实上,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或求知欲.如果问题情境过分追求数学理论的严谨性,追求数学的逻辑起点,这样的问题情境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3].过分追求严谨的逻辑起点会让学生精力分散,失去创设情境的根本作用.这样的情境阻碍了教学.
  3.2概念表征没有科学地使用正例与反例
  反例在教学中先被使用表明,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性缺乏研究.对概念的表征,教师通常会借助例题,让学生对概念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提取和表达.表征的宗旨是让学生将新的概念内化和吸收.学生对一个概念理解的起始阶段应该是直观的,肯定的.正例包含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肯定例证有利于建立概念[4].反例是否定例证的一种,不具有概念本质属性或者只具有部分属性.教师在此时给出反例容易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干扰.
  3.3加深理解偏离教学主题
  加深理解时不注意紧扣目标,教学就会偏离主题.学生现在研究的背景函数一直都是三角函数,对周期的概念也才刚刚了解,教师就想让学生找一个没有最小正周期的非三角函数.这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跳跃幅度要求太大.更主要的是研究偏离了教学的主题.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一般函数周期性上“纠缠”,使教学偏离了中心.加深理解出发点没有错误,但失去目标,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3.4没有把握好问题探究的程度
  问题的探究过于深广,对教师的教学不仅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关于周期函数的概念,实际上教材中的定义是不完备的[5].教材中给出的定义是相对狭义上的周期性概念.教师想通过探究分析,使学生对周期函数的概念理解更准确.然而,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在中学阶段只要求了解,没有必要把定义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学习不能凡是都讲过程,需要知道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头[6].问题的探究不能过深和过广.
  总之,出现“深挖未必深知”的教学现象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缺乏教法研究和学情分析的结果.
  4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本文给出教学建议以作抛砖引玉.
  4.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数学内部出发设计情境,但不能过分追求严谨的逻辑起点.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诱导公式一作为情境进行引入.二是从生产实际,也就是生活事例引入.通过生活事例引入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所举的例子基本都是模糊的周期现象.教师没有必要对这些周期现象是否是严格的周期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引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有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周期的概念暂时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不必过多追求精准.对周期的概念的把握此时定位在感性理解上就可以了,这已经可以为下面的理性分析准备充实的铺垫.
  4.2科学正确地使用正例与反例
  科学的认知规律表明,概念表征时正例应该先于反例.不仅如此,正例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应该连续呈现[7].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概念以多种方式和多种角度继续强化.在强化了概念的认识,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较为熟悉之后,教师再提出反面的情况,反例的作用才能得以体现.反例也可以放在下一课时的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对概念的消化和吸收,再加以进一步理解,效果会更好.
  4.3紧盯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加深知识的理解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关于三角函数最小正周期问题,学生此时不一定能从本质上完全理解,但从学生回答的角度看,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三角函数最小正周期的含义.对于常函数的周期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或放到下节课中学习.教师应该始终围绕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展开教学.三角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问题是周期问题中的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仍需继续学习,所以当前目标能够达成即可,不必急于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教师希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但是必须注意瞄准目标,这样才能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4.4遵循问题探究的适度性原则
  在教学中,提倡教师多引导探究,但是倡导探究不等于处处探究.受需求、能力和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只能在关键环节上,在重难点上引导学生探究,不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问题的探究需要教师科学地把握问题的主次轻重,抓大放小,张弛有度[8].核心问题必须认真探究,但探究的过程可以分步骤、分层次、分时间进行.不必要探究的问题就干脆不探究.教学的目的不是为难学生,更不是让学生感觉难为情.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问题的探究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遵循适度性原则.难度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那就是无效的问题[9].教师是站在已知的高度去俯瞰未知,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不能为了问题而随意提出问题,抛出一个个设好的“陷阱”让学生去跳.
  “深挖未必深知”教学现象是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把握不准,是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性研究缺乏,是教师教学偏离中心,是教师没有遵循教学适度性原则的表现.因此,不论在教学的情境引入、概念认知、理解深入和问题探究上,教师都应该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目标适度教学.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这样,教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握好教学的分寸.“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应该是对教与学最好的诠释.
  致谢:文章的写作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杨蕊.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10):7-8.
  [2]王光明.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3]李善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9-80.
  [4]谭国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2013,6上:4-8.
  [5]萧柏荣.数学教育探索五十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5-240.
  [6]郑毓信.数学教育改革的十五诫[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1-7.
  [7]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2-225.
  [8]陆学政.“任意角”教学的观课思考与实践[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3,3:12-14.
  [9]卢章洪.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7:51-53.
  作者简介涂德佳,男,1982年生,江苏宿迁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王洪进,男,1965年生,江苏宿迁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大庆仍然是一座“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    自豪的大庆人为这座在共和国历史上相当特殊的城市总结了“八个一”,包括“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功能比较完备的城市”等等。但是令他们尴尬的是,今日的大庆却往往被外界误读。  也许是曾被过分偶像化过,很多人脑海中的大庆仍然只是一座大油田,而不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城市。大片荒原上矗立的井架,成为烙在人们心头的永恒标识。  大庆,似乎应
【摘 要】 直观想象素养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数形结合思想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笔者以“幂函数的定义与图象”为例,在“数形结合”的大概念下探索培育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  【关键词】 大概念;直观想象素养;幂函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修订
童年的邱晓华对于自己人生的畅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新闻记者    3月16日,邱晓华的人生履历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天,国家统计局召开全局处以上干部会议,中组部副部长沈跃跃宣布国家统计局主要负责人任免事项。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05年11月7日中委[2005]255号通知,中央批准:邱晓华同志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免去李德水同志的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职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摘要: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教学新媒介,电子书包已经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3-2013年收录的292篇电子书包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以共词矩阵、相似矩阵和多维尺度分析为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探究近10年我国电子书包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书包研究主要围绕宏观主线和微观主线展开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书包利益相
确定“十一五”发展方向,是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议程,完成了个个五年计划的中国,将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出发,如胡锦涛主席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所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过50年筚路蓝缕的工业化,尤其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整体上告别了不得温饱的匮乏时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起点上,中国人有新的期待。纵
编者按:克里斯·德迪(Christopher Dede)现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教授,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员,曾作为召集人之一参与制定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德迪教授长期从事技术变革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其研究方向包括新兴学习技术、教育技术政策分析与评估、教育创新、多用户虚拟环境、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等。此外,他还是国际移动
一位头发花白,习惯戴金丝边眼镜的日本人将出现在中国民众的视野当中。他就是即将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宫本雄二。  2月24日,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NHK、共同社等各大主流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一条消息,称日本政府在当天上午的阁僚会议上决定,由现年59岁的宫本雄二接替阿南惟茂担任日本政府驻中国大使。  这一消息随即得到日本驻华使馆的确认。据日本相关官员介绍,正式任命下达后,宫本预计将
自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致力于反恐,除了万里追踪恐怖嫌犯于阿富汗深山老林及可能的角落,在国内也悄然筑起一道道“反恐之门”。  原来的“情报门”、“特工门”问题还没个了断,《纽约时报》又于近日一手捅出个“窃听门”丑闻——这“三重门”使得本受伊拉克、伊朗核问题而苦恼的布什政府连遭民众信任危机,民调支持度降到了三成。    无所不在的NSA    “窃听门”说的是这么一桩事:布什在没
孙德良尽管手握的股票市值超过20亿,但这位亿万富翁长期坚持打车上下班    2月4日,中国互联网A股上市第一人,拥有20多亿市值的网盛科技董事长孙德良,面对数十名渴望像中国化工网那样获得成功的行业网站老总,给出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把行业网站做好,最好把总部搬到杭州来。  事实上,孙德良这位老家在杭州萧山区,1988年以优异成绩考上杭州高级中学的农家子弟,除了大学4年之外,一直没有长时间离开过杭州。
鲁迅不采纳胡适的意见,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本来就有许多与猴类有关的故事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起源,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不同意见:一以胡适为代表,认为孙悟空乃是印度神话传说《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变形,一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孙悟空是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变而来,双方都有一些可信的根据。所以后来以翻译《罗摩衍那》出名的季羡林又提出一种折衷的说法,认为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