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选取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这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教学评价生活化,让学生享受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结合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合理取舍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由生动的生活教育形式得以逐渐形成,并引导同学树立基本的善恶和是非观念,日后做一个尊重他人、热爱社会的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怎样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呢?
一、重视生活经验,让同学贴近生活
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认识、体察和感悟,是其思想品德得以形成的渊源,一般而言,初中生在不同的生活境况和成长历程中已经累积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通过不同形式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初中生的思维逻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思考同学们的生活经历特点,认真考虑同学们究竟积累了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充分注意哪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将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作为每次教学的必备铺垫,再对有关具体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具体的讲解,这样设计教学任务和进行课堂教学,同学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所讲解的知识点是熟悉的、常见的,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新颖而富有实践性的。如此,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旦有了社会的真切体验,就会积极地回答问题,配合教学的顺利展开,这时再进行适时鼓励,就会让同学们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喜悦,教学过程就会跌宕起伏,生机涌现,情趣倍增,同学们就会快乐地学习了。例如,在有关“挫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认真回忆曾经碰到的各种挫折,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彼此交流诸如紧张、郁闷、消极、烦躁等心理经验,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挫折含义和表现形式的理解,让课堂教学成为同学们进行生活经验交流的平台,作为拓展知识面、积累生活经验、提升自理能力的渠道,引导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创设情境,让同学体验生活
课堂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世界;但是课堂又是现实的映射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现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生活场景,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教学语言、说话语气、行为举止、内心情感、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促使课堂形成一个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心理交流场,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达到累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之目的,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同学们反复亲历生活情景和体验实际生活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赞扬与鼓励》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努力回忆其印象最深的一次受到赞扬的场景,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当时的体会,有的说感觉到特别高兴,有的说非常喜欢鼓励他的人,有的说暗示自己以后一定要做得更好等,随后我再加以引导,教育他们不但要赞美自己,同时要赞美他人,只有在赞美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别人的鼓励,课堂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同学们在无形的情景中感受了生活的经验,提升了其对于道德品质的生活体悟。
三、参与实践,让同学感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家庭、步入社会,超出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教师在课前或课后,都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同学们从社会中寻找实际案例,开展生动活泼的面访、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时,我让每个同学先说说自己家里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有的同学说随便乱丢,有的同学说会主动用垃圾袋装好,有的同学说用自己制作的纸袋装日常垃圾,有的同学还说应该将固体垃圾与非固体垃圾分开放等。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彼此交流了意见,也让他们真正联系生活来学习课程内容。在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又结合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经验,向同学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应该将可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分开装,这样教学既让他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垃圾分类常识,又教育了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如此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过程,就可以将鲜活的社会素材引进课堂,消除课本知识的刻板感和生疏感,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其主动养成良好道德的内在动力,培养同学们运用知识、分析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互动提升。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让同学享受生活
教学评价生活化一般是指将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视作生活的重要部分,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其中,建构以生活评价为标准的动态过程。教师既要成为同学们思想品德的欣赏者,又要成为学生错误道德行为的纠偏者。在整个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民主性、引导性和激励性等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和生活的态度评价学生,既要挖掘同学们的闪光点,又要适时点拨,让他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日后的生活服务。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作为“公德本”,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记录其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在全班交流与分享经验,彼此评价言行的一致性,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同学们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每个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所取得的进步,让同学享受成功的愉悦,不断发掘学习情趣,不断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欲望。实践生活赋予了教学过程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实践生活亦使得教学过程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大胆在课堂生活化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激活课堂,课堂才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够将生动有趣的气氛带入课堂,取得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
参考资料: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叶建华.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5).
[3]夏卫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结合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合理取舍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由生动的生活教育形式得以逐渐形成,并引导同学树立基本的善恶和是非观念,日后做一个尊重他人、热爱社会的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怎样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呢?
一、重视生活经验,让同学贴近生活
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认识、体察和感悟,是其思想品德得以形成的渊源,一般而言,初中生在不同的生活境况和成长历程中已经累积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通过不同形式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初中生的思维逻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思考同学们的生活经历特点,认真考虑同学们究竟积累了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充分注意哪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将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作为每次教学的必备铺垫,再对有关具体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具体的讲解,这样设计教学任务和进行课堂教学,同学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所讲解的知识点是熟悉的、常见的,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新颖而富有实践性的。如此,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旦有了社会的真切体验,就会积极地回答问题,配合教学的顺利展开,这时再进行适时鼓励,就会让同学们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喜悦,教学过程就会跌宕起伏,生机涌现,情趣倍增,同学们就会快乐地学习了。例如,在有关“挫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认真回忆曾经碰到的各种挫折,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彼此交流诸如紧张、郁闷、消极、烦躁等心理经验,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挫折含义和表现形式的理解,让课堂教学成为同学们进行生活经验交流的平台,作为拓展知识面、积累生活经验、提升自理能力的渠道,引导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创设情境,让同学体验生活
课堂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世界;但是课堂又是现实的映射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现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生活场景,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教学语言、说话语气、行为举止、内心情感、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促使课堂形成一个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心理交流场,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达到累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之目的,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同学们反复亲历生活情景和体验实际生活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赞扬与鼓励》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努力回忆其印象最深的一次受到赞扬的场景,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当时的体会,有的说感觉到特别高兴,有的说非常喜欢鼓励他的人,有的说暗示自己以后一定要做得更好等,随后我再加以引导,教育他们不但要赞美自己,同时要赞美他人,只有在赞美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别人的鼓励,课堂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同学们在无形的情景中感受了生活的经验,提升了其对于道德品质的生活体悟。
三、参与实践,让同学感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家庭、步入社会,超出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教师在课前或课后,都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同学们从社会中寻找实际案例,开展生动活泼的面访、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时,我让每个同学先说说自己家里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有的同学说随便乱丢,有的同学说会主动用垃圾袋装好,有的同学说用自己制作的纸袋装日常垃圾,有的同学还说应该将固体垃圾与非固体垃圾分开放等。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彼此交流了意见,也让他们真正联系生活来学习课程内容。在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又结合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经验,向同学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应该将可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分开装,这样教学既让他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垃圾分类常识,又教育了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如此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过程,就可以将鲜活的社会素材引进课堂,消除课本知识的刻板感和生疏感,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其主动养成良好道德的内在动力,培养同学们运用知识、分析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互动提升。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让同学享受生活
教学评价生活化一般是指将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视作生活的重要部分,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其中,建构以生活评价为标准的动态过程。教师既要成为同学们思想品德的欣赏者,又要成为学生错误道德行为的纠偏者。在整个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民主性、引导性和激励性等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和生活的态度评价学生,既要挖掘同学们的闪光点,又要适时点拨,让他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日后的生活服务。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作为“公德本”,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记录其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在全班交流与分享经验,彼此评价言行的一致性,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同学们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每个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所取得的进步,让同学享受成功的愉悦,不断发掘学习情趣,不断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欲望。实践生活赋予了教学过程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实践生活亦使得教学过程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大胆在课堂生活化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激活课堂,课堂才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够将生动有趣的气氛带入课堂,取得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
参考资料: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叶建华.初中思想品德课呼唤生活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5).
[3]夏卫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