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的鬼,到底是个什么鬼?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鸾鸾四岁多,有一天睡前,突然过来偎到我旁边。沉默了一小会儿,小家伙说话了:爸爸,我不喜欢黑,因为我害怕怪兽。
  美国文化里面,怪兽是个常见的“物种”,就像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鬼故事一样。我记得我小时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夜里都害怕沿着我们村的小河边从爷爷奶奶家走到外公外婆家(他们住同一个村,相隔大概500米),也害怕一个人睡,所以对于小家伙的害怕感同身受。本来进化就预设了我们对黑暗的害怕,而一种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的未知的东西,更会加重这种害怕。
  以前鸾鸾提到怪兽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她,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并不真正存在,她基本上表示理解,她这个年龄已经能理解想象和现实了,比如她能理解“冰雪奇缘”中的魔法是想象的,但理解不代表就不害怕了。
  我问鸾鸾:“怪兽是什么颜色呢?”鸾鸾立即说:“粉红色”。
  “嗯,那它一定很喜欢粉红色吧。”
  “是啊,像我一样。”
  “那它有没有尖角呢?”
  “有一只。”
  “哦,不是两只啊。”


  “不是。”
  我们接着又探讨了这只怪兽的其他特征,不知不觉间鸾鸾已经用“我的怪兽”来描述这只怪兽了,于是我顺着话题把我自己的怪兽长什么样也扯淡了一通:我的怪兽是黄色的,身体像香蕉形状,有面条状手臂,挥舞起来常常滑稽地缠到一块去,一来二去,鸾鸾对怪兽的恐惧减轻了很多,说着说着我们都困了,一会就睡着了。
  这一招是我的经验。我发现,当我把鬼想得很具体后,就不那么害怕了。当然,不是怎么恐怖怎么想,努力让它有点小可爱吧。我长大后看了些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才知道原来这法子很科学:通过具体想象,化未知恐惧为已知恐惧,再进一步,具体到各种场景,甚至包括怎么对付它,比如如果我正在刷牙的话,可以一缸刷牙水泼上去,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不过如此的确定感。
  当然,我不认为这法子能立即或完全地“解决”问题。人的内心总会有各种担心、焦虑、恐惧,只要是在可接受的范围都没什么太大问题(至于标准,看孩子的状态和感受),无需“解决”。我是不会贸然介入孩子的情感世界的,我深信孩子能够自我调节和应付处理,尽量最小干涉。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而言,“完整地”“百分之百地”自行处理一个新的突发情况,这种体验是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所获得的成就感跟有人介入和帮忙是天壤之别。怪兽这个事情,稍微有点特殊,当然,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觉不多说也没什么大事儿,她能跑到我被窝里来,说明她信任爸爸给她的安全感。有这个做底子,相信怎么着都没什么大事儿,她平常的状态也说明这件事并没有整天困扰她,更何况有些事情你不去刻意盯着,也就慢慢平淡下去了。
  其实,我也是抱着游戏的心态稍稍缓解一下她的情绪,并不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的。我们不要总怀着急切的心态去“帮助”孩子,你一急,就“用力过猛”,就“慌不择路”,而且传递了一个焦虑的潜信息——你看,这果然是个“大问题”啊。所以,别觉得这是个“照方抓药”的事儿,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父母的心态,游戏的细节千变万化,父母的心不变。
  第二天,鸾鸾睡前还是说了一句“不喜欢黑暗,怕怪兽”,我靠着她,平静地随口问了一下,“粉红色的那只吗?”她说“嗯哼”,然后就睡着了。
其他文献
轻轻地翻开曹文轩老师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随着他轻盈流畅的叙述,走近只有他们那代人才有的成长足迹,陌生、新奇,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这代人都是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中长大,伴随我们的多数是快乐与喜悦。然而,在曹老师笔下,却给我们展现了曾经的一代农村人来到城市后艰难的心路历程。掩卷良久,三和尚、明子、黑罐、鸭子以及那个“她”,始终深深地浮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三和尚继承了祖传的
期刊
整理/舍弃,不仅对大人来说是个挑战,对孩子来说,也需要学习。风靡全球的《断舍离》一书,教会一批人学会整理自己的家和物品,我们的孩子也该从小学学这个。  孩子对于过去对于物品的留恋,说明他是一个惜物的人,重感情,懂珍惜,这是值得肯定的。在开始整理/舍弃之前,对孩子这种正面的东西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不要去否定他让他有负罪感,或者说会让他在舍弃时更加难过。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个舍
期刊
儿子房间里传来的说话声越来越大,我听到了,但我正在看球赛,寻思等广告时间再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8岁的儿子阿姆和他的小伙伴詹姆斯已经花了半小时去仔细地搭建、分类那几百块乐高玩具。阿姆用他的零用钱买了一个渔具盒,他把乐高玩具的头、躯干、头盔、剑、光剑、魔杖、斧子以及其他来自丹麦的设计达人能想到的小玩意一格一格地放了进去。这两个男孩正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出在我5岁的小儿子马提亚身上。他越来越觉得被阿
期刊
·我是一支小疫苗,这几天,我刷屏啦!我是用来保护小朋友的,有了我,很多病都可以避免了。可是,因为有人非法倒卖我,我变成了“万人烦”。玻璃心的宝妈们开始焦虑、恐慌;就连一向以“理性著称”的宝爸们也向我举起了愤怒的拳头。他们咬牙切齿地要将我抛弃掉!  ·宝爸宝妈们怒吼:要将那些 “疫苗贩子”枪毙一百遍……息怒,息怒!理性,理性!  ·其实,我并不坏!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身上还
期刊
5.7亿元问题疫苗流入18省市,专家称等同于杀人。这个标题就足以让爹妈们崩溃了。加上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假疫苗致伤致残的新闻,但凡有孩子的人,不可能不恐慌,不愤怒。所以网上开始出现号召“坚决不打一切疫苗”的转发,朋友圈被“千刀万剐”和“全部死刑”刷屏。完啦!我们的情绪失控了。  每当有人站出来说“要理性”,我们就忍不住要暴跳如雷,出这么大的事,你让我怎么平静?!“人人有恐慌的权利”不是吗?真的,我们
期刊
一帮中国孩子在美国打人被判刑了。此前,扒光衣服拍照、用烟头烫乳头、用打火机烧头发、强迫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头发逼人吃掉……那么多孩子围观,没有人出来说“这样做很过分”。  正常人看到别人摔一跤,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是人性,看到别人痛苦会心疼。但是,这种人性在这些孩子心中被抹杀了。  当一个孩子感到痛,如果能得到周围人的爱护和照顾,这个孩子心疼他人的善就不会被抹杀。如果有人出来主持正义,对于作恶者有
期刊
想必你一定在电影、电视或者是书里看到过一位非洲男人手持一根长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上独自长途奔袭的场面。在他的周边有狮群、虎豹、豺狗,远远地注视着,却没有一个胆敢靠近他的。是的,这就是出现在非洲广袤的大草原或沙漠、戈壁,一位孤胆英雄的形象。在非洲你会经常看到这样既令人折服、又非常悲壮的场面。夕阳下,他一个人远去,那道长长的美丽的影子,如同一尊千百年屹立的雕塑,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  我很喜欢非洲,那
期刊
让一岁四个月的葡萄入睡绝对是场恶战。  抱睡,《小燕子》的儿歌哼了十八遍,亮晶晶的小眼睛还是滴溜溜乱转,眼神一碰她,一骨碌起来,蹭蹭蹭爬到窗台边,嘴里喊着“妈妈妈妈……”,手里抓起小鼓,噼里啪啦敲半天。  摇睡,关灯放进小车里,左晃右摇,好不容易小眼皮合上了,赶紧甩甩我那酸胀的老胳膊,孰料,小车的节奏一变,得,小家伙起身了!揉揉眼睛,瞅瞅四周,“背背,奶奶……”呃……是要背着去找奶奶玩的节奏!全然
期刊
攻击力是生命力的体现  人类的很多创造性行为都是从攻击开始的,因为我们要活着一定是攻击这个世界的。我们要吃,最早的吃要抓兔子抓鱼抓各种动物,甚至咀嚼就是一种攻击,我们在用牙齿攻击食物。我们盖房子是攻击这个大地。衣食住行哪一点不是攻击?我们将力量施加在一样事物身上,造成影响——这是人性中很棒的一个生命力、有活力的表现——攻击。  一个没有攻击力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无害的人,也一定是无能的。所以整天讨好
期刊
《奇葩说》辩手范湉湉在微博上发起了“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话题,瞬间一呼百应,大V们纷纷发表观点,总的来说就是,“女生”象征着“年轻貌美、惹人怜爱、值得呵护”,而妇女则象征着“年老色衰、没有吸引力”……  范湉湉参加《奇葩说》从选秀到比赛一直在纠结自己的“大龄未婚”身份,初赛面试的自我介绍就是“听不得‘剩女’两个字”,范姐姐总是一身街头装扮证明自己的少女心永存,提出这样的话题真是一点不奇怪。  如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