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孩子手里的第一个玩具:长棍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必你一定在电影、电视或者是书里看到过一位非洲男人手持一根长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上独自长途奔袭的场面。在他的周边有狮群、虎豹、豺狗,远远地注视着,却没有一个胆敢靠近他的。是的,这就是出现在非洲广袤的大草原或沙漠、戈壁,一位孤胆英雄的形象。在非洲你会经常看到这样既令人折服、又非常悲壮的场面。夕阳下,他一个人远去,那道长长的美丽的影子,如同一尊千百年屹立的雕塑,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
  我很喜欢非洲,那里的兄弟姐妹是如此淳朴、厚道、友好、老实、遵章、守纪,再就是辛劳与执著,尽管很多人说他们缺少智慧,但是,已经有了那么多优点的他们,真的还需要那么多智慧吗?我看不必了,人各有异,非洲人靠辛劳与执著足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人家过得非常欢乐、祥和,还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好的吗?当然,他们的幸福与祥和是建立在我们的不解、困惑之上的,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不同的人生观势必产生不一样的幸福观。以非洲孩子为例,他们的成长几乎是纯自然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里的孩子就是在太阳光辉的照耀之下,茁壮成长起来的。


  我们一直叨叨再苦不能苦孩子,而非洲的孩子在我们看来真是太苦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培养,是把孩子放到最适合他们自然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在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非洲,孩子们的成长的确十分接近自然,是不是全世界只有非洲的孩子还这样成长,不得而知,但是,我所能知的只有他们。
  记得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开着车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出发,奔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经常看到的马赛马拉国家动物园。当然,除了马赛马拉,非洲还有鹤立鸡群的乞力马扎罗山,那是这块看上去贫瘠却十分富饶的大陆之巅峰。我也像很多没有去过非洲的人一样,第一次去那里之前,脑海里涌现的全是戈壁沙漠、饥饿的儿童、飞鸟走兽。其实不然,以内罗毕为例,这是一座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国际化大城市,联合国的许多分支机构就设在内罗毕,如联合国气候组织、粮食组织。感觉那不是非洲,高楼大厦、拥堵的道路,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央。然而,走出首都没多远,那就是非洲了,一切归于非洲,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地道的非洲。
  尘土飞扬的路,崎岖颠簸,七上八下,人坐在车上那叫一个受罪。远处除了偶尔可见的树木,再就是漫不经心、四处张扬的动物们。与之混在一起的就是那些远行的人们,他们是非洲大地最为常见的景象。一条看上去有些陈旧的粗布长衣,斜挎在肩上,手里拿着一条比人还长的木棍,迈着均匀的步伐阔步前进。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非洲当地人手里的那根长棍是做什么用的,我们问了几个当地人,他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不过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作为拐杖,走路的时候可以用来探路和辅助减轻腿部负担,二是抵御来自生猛动物的袭击。非洲大草原和戈壁滩上的动物,非常害怕他们手里的这根长棍,特别是狮子、老虎、豹子这样善于袭击人类的猛兽,看见拿长棍的当地人,唯恐躲之不及。在非洲很少有野生动物袭击当地居民的事,棍不离手应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所以,非洲孩子手里的第一个玩具就是这根被赋予多重含义的棍子,像护身符一样护佑他们一生平安。
  我们车子赶路的时候,不远处看似一家人也在急匆匆地往前赶,两个大人身后跟着三个大小不等的孩子。女人,大概是母亲,她走在家人的最前面,头顶着一个编制的大筐子,里面装满了物品,压得她有些晃晃悠悠。男人,应该是父亲,手里拿着一根长棍,走在家人的最后边。三个孩子中的两个男孩,每人手里也有一根木棍,走在父母的中间。在非洲,是不是有男人手持长棍,保护女人这样的习俗或者是传统,没有找到权威的答案,但至少我看到的是父亲和两个儿子每人手里都有一根长棍,母亲和女儿没有。可见,即便在听上去或者看上去缺少现代气息的非洲大陆,文明依然是这里一直在延续的古老的气息,并未因为贫穷而失去应有的风度和传承。
  路途艰险,车子走起来有些吃力,而不远处的那家人却如履平地脚下生风,一直与我们的车子平行趋前。炽烈的阳光一直追着他们,片刻不停地烘烤着赶路的这家人。开始我们议论,猜想这家人的去处,以及行程距离。接着便是不停地感叹,为之折服,大人就罢了,那三个孩子呢,步履一直与父母看齐,似乎没有看见他们喝一口水,也没有抱怨。慢慢的,我们都有些心疼了,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把这里孩子们的刚强意志与坚忍不拔的毅力,锻造成一条摧也摧不垮的人生链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苦,相信都不会低头,就像从小在非洲大地练就的长途奔袭,一往无前。
  关于非洲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那种思绪与感想真的是无法停下,几年过去了,夕阳下那道美丽的长长倒影,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东非大峡谷远行的那一家人,消失在夜幕来临之际最后的身影。
  行笔至此,想起来前阵子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认识的很多年轻爸爸妈妈,当然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带着孩子到游乐场欢乐一番,之后是压轴节目麦当劳之类的大吃一顿。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异议,十几年以前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看完了幼儿园或小学的集体活动,然后就全家出动奔向孩子喜欢的动物园之类的地方,保留节目也是搓一顿。怎样给孩子过节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个人感觉是不是我们过于强调了让孩子快乐,甚至到了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地步,忽视了意志力、毅力、挫折的教育与尝试。近几年,风靡席卷美国教育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Grit,就是毅力。这一教育理念击碎了多少年以来,一直被认为孩子成功最重要因素20%的智商+80%的情商的传统观念。最富有诗意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毅力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抵达理想的彼岸,需要天长日久,不是咬牙坚持几天、几个月,而是成年累月,或是一生。最接地气也是最为形象的比喻,就是那个源自中国的、古老的“龟兔赛跑”故事。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在一系列的智力问答、脑筋急转弯这样的测试中屡获佳绩。这些看上去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方式,其实质依旧未能摆脱应试教育之窠臼,无非是脱下马甲换了件长袍而已。美国人对孩子毅力教育理念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更是一种创新与发展。相比较我们的所谓减负、快乐教育,模模糊糊,左右逢源。毅力教育方式的提出,观念清晰,便于把握,无论孩子与家长都能深刻理解,行动起来。对于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很多的不解、甚至误解。过多的把个人意志如兴趣、爱好等强加给生活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孩子头上,认为他们就是一片荒原里的那些野草,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   我邻居的女儿在美国工作,生下儿子后放在父母这里,一年只能回来一到两次。慢慢儿子大了,开始跟着外婆到美国看妈妈,有了一两次经验之后,这个只有两岁多的孩子竟能自己坐飞机往返于妈妈和外婆之间。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让孩子分别在妈妈那里的幼儿园和外婆家的幼儿园进行体验式选择。孩子的选择是去妈妈那里的幼儿园,大人们纷纷求解,想不到这个三岁多一点的“小崽子”语出惊人:妈妈那里的幼儿园有意思,老师会带着玩,外婆家的幼儿园只会让睡觉、吃饭,老师大声说话。
  没办法,外婆只得跟着去了美国,担负起接送外孙的任务。问及曾经在单位幼儿园做过老师的外婆,为什么外孙那么喜欢美国的幼儿园,她说,其实人家的幼儿园管教也是相当严格。区别于我们的背诵唐诗、三字经,以及要听话、睡午觉,站有站样,坐有坐姿,他们主要是带着孩子做一些带有锻炼性质的户外活动,注重体质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毅力方面的提升。对孩子而言束缚少了一些,个性空间展开了,不一定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小小年纪出口成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将人生最为需要的毅力植于自己的骨髓里,永不缺“钙”。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说:“一个强者要有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野蛮的身体就是强壮的体魄,不可轻易放弃的坚持与坚持到底的毅力,包括不可征服的精神,也是坚毅的强大掘进动力。人都有一颗进取的心,只是意志力与坚毅程度不同,有的人走到最后,有的人半途而废。根据2016年6月8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一项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我们的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水平。其中5到5岁半的男、女儿童较四十年前,分别长高了8和8.2厘米,农村儿童的身高体重,也有较大增长。可见,中国孩子的基本体质并不差,只是怎样将这种好的身板转化为好的体质,还需要加强。
  又一个暑季到来,那么多城里的孩子和家长踏上出国访学的征程,这是现在非常时髦、火爆的一项活动。家长希冀藉此开拓孩子的眼界,用世界名校的面貌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在哈佛、牛津、剑桥、林肯,这样顶级的大学里拥有自己的一张书桌。不知道这样的访学有多少意义,从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回来的孩子能否再以学生的身份回去。老家邻居有一位在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只要放假必从学校赶回,寒假跟着父亲赶集卖猪头肉,暑假下地干活。过去从济南,现在从北京回家从来都是坐最便宜的慢车,堂堂博士竟没坐过高铁。但是,我有言在先,凭着他的毅力与坚持,假以时日,我的这位邻居小伙儿定会成为领域顶尖人物。
  非洲选手已经统治了世界级运动会3000米以上级别的中长跑赛事,他们不是从小被教练训出来的,而是跟在父母的身后走出来的。或许,我们所看到的在东非大峡谷急驰的一家人之中的哪个孩子,已经成为世界冠军。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从那里走出去的,非洲的兄弟坚信,这只是开始。
其他文献
“妈妈,是不是理论上说,等到我们来例假之后,就可以怀孕生小孩儿了?”  “是的,亲爱的。而且不仅仅是理论上,现实中也是这样,来过例假的小姑娘,她的身体就具备怀孕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如果她做爱的时候不避孕,就有可能会因此怀孕的。”  以上对话,发生在我家女儿大概9岁时候的某一天。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临睡之前,她洗完澡从浴室里走出来,就一边擦着头发,一边故作轻松地,对我提出了以上这个小困扰。当
期刊
老爹:  老爹说,聊一聊跟着自己一起成长的都有哪些毛病,就是那些想改一直改不掉的缺点呗。不觉得自己是个有突出缺点的人,而且缺点和优点的界限怎么能够分得很清楚呢?老爹看着上火的缺点,自己揽在怀里,还舍不得改呢。  翻个底掉,找一下自己最大的毛病,大概是自控力不强。什么事情没有非常的专心,没有专心致志做,包括老妈常年唠叨的拖延症。自始自终不走神不分心干一件事在今天应该很难吧?年轻人的通病吧?作业拖到最
期刊
在育儿杂志工作过很多年,对低幼儿童的身体认知和性教育是常常被提起的话题。总的来说,为新教育理念欣赏并且倡导的方式是:  1. 自然到达。遇到相关话题时不回避,未曾有合适的时机,也不贸然堆叠信息。  2. 简单准确。以孩子的理解力为基准,给予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名称和科学的解释。  比如,管乳房就叫“乳房”,而非其他代用词,就是许多育儿专家提倡的态度。因为这种自然的传达,能够让孩子从小了解,“乳房”就
期刊
孩子有依恋物,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微信群里,一位妈妈诉说了她的苦恼:  “我家孩子都一年级了,睡觉的时候必须要拿着她的小毛巾,半夜醒了先找小毛巾才能继续睡觉,是安全感不足么?是我们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吗?”  这个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讲了自家孩子的故事,才发现,原来很多孩子都有一个难分难舍的“宝贝”,有的是毛绒玩具,有的是睡衣,还有的是小毯子或者枕头。这类物品有一些共同特征:要
期刊
轻轻地翻开曹文轩老师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随着他轻盈流畅的叙述,走近只有他们那代人才有的成长足迹,陌生、新奇,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这代人都是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中长大,伴随我们的多数是快乐与喜悦。然而,在曹老师笔下,却给我们展现了曾经的一代农村人来到城市后艰难的心路历程。掩卷良久,三和尚、明子、黑罐、鸭子以及那个“她”,始终深深地浮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三和尚继承了祖传的
期刊
整理/舍弃,不仅对大人来说是个挑战,对孩子来说,也需要学习。风靡全球的《断舍离》一书,教会一批人学会整理自己的家和物品,我们的孩子也该从小学学这个。  孩子对于过去对于物品的留恋,说明他是一个惜物的人,重感情,懂珍惜,这是值得肯定的。在开始整理/舍弃之前,对孩子这种正面的东西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不要去否定他让他有负罪感,或者说会让他在舍弃时更加难过。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个舍
期刊
儿子房间里传来的说话声越来越大,我听到了,但我正在看球赛,寻思等广告时间再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8岁的儿子阿姆和他的小伙伴詹姆斯已经花了半小时去仔细地搭建、分类那几百块乐高玩具。阿姆用他的零用钱买了一个渔具盒,他把乐高玩具的头、躯干、头盔、剑、光剑、魔杖、斧子以及其他来自丹麦的设计达人能想到的小玩意一格一格地放了进去。这两个男孩正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出在我5岁的小儿子马提亚身上。他越来越觉得被阿
期刊
·我是一支小疫苗,这几天,我刷屏啦!我是用来保护小朋友的,有了我,很多病都可以避免了。可是,因为有人非法倒卖我,我变成了“万人烦”。玻璃心的宝妈们开始焦虑、恐慌;就连一向以“理性著称”的宝爸们也向我举起了愤怒的拳头。他们咬牙切齿地要将我抛弃掉!  ·宝爸宝妈们怒吼:要将那些 “疫苗贩子”枪毙一百遍……息怒,息怒!理性,理性!  ·其实,我并不坏!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身上还
期刊
5.7亿元问题疫苗流入18省市,专家称等同于杀人。这个标题就足以让爹妈们崩溃了。加上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假疫苗致伤致残的新闻,但凡有孩子的人,不可能不恐慌,不愤怒。所以网上开始出现号召“坚决不打一切疫苗”的转发,朋友圈被“千刀万剐”和“全部死刑”刷屏。完啦!我们的情绪失控了。  每当有人站出来说“要理性”,我们就忍不住要暴跳如雷,出这么大的事,你让我怎么平静?!“人人有恐慌的权利”不是吗?真的,我们
期刊
一帮中国孩子在美国打人被判刑了。此前,扒光衣服拍照、用烟头烫乳头、用打火机烧头发、强迫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头发逼人吃掉……那么多孩子围观,没有人出来说“这样做很过分”。  正常人看到别人摔一跤,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是人性,看到别人痛苦会心疼。但是,这种人性在这些孩子心中被抹杀了。  当一个孩子感到痛,如果能得到周围人的爱护和照顾,这个孩子心疼他人的善就不会被抹杀。如果有人出来主持正义,对于作恶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