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探析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的推行、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等多方面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新的需求。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和职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和修养,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
  关键词 农村现代化;高等教育
  
  对现代化一词的释义,一是从社会学、经济学领域来规定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另一维度是从文化学和心理学领域展开的。列维(J.Levy)、麦克伦南(D.Meclelland)和英克尔斯(A.Inkeles)等人以人的现代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标志,西方学者对现代化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对人的因素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人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依赖于教育。我国对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没有达成共识,有代表性的对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在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科学化和高水平化、生活方式和人口素质现代化等方面展开的,并将非农劳动力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该指标体系只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作为人口教育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但参考我国第一次现代化对大学普及率的指标要求,农村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农村人口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应不少于10%。目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处于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有更强适应性的发展战略,教育和农村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就农村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作一浅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推进城镇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为了能满足农村小康建设的需要,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能解决农村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农业要现代化,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农业人口教育文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4. 82亿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例高达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占49.3%,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0.71%。由于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低,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70%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只有30%。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低下,已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地应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
  我国农业人口与城市居民相比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科学文化素养也较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区农村劳动力中,未上过学的占到3.4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占87.31%,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7.29%,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仅占1.98%。未上过学的比重高于城镇2.14个百分点,高中受教育程度的比重低于城镇17.49个百分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3年的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85%左右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足15%。虽然总体上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不高,但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已经明显地高过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七分之一,81.3%的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从我国农业人口的智力结构来看,农业人口中所拥有的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农业劳动技能及懂管理、善经营的各类人员的比例还有待优化。
  我国农业劳动力智力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20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100,即使按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来计算,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这一比例也有1:400。另外,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接受过高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则更低。而在日本,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农村行政管理人员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荷兰全国农业劳动力约30万人,在校学习农业知识的就有5万多人。我国本来就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通过研究得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重大影响的结论。劳动者教育水平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amison和Lau(1982)研究发现,增加一年教育可导致农业产量增加2.5%;Phillips和Marble(1986)通过实证提出,接受4年以上教育会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力;Lau、Jamison和Louat(1991)在将教育因素引入总生产函数后发现,教育水平对生产率的影响视国家地区的不同存在很大差距;在东亚,增加1年教育会导致真实GDP增加3%;Azhar(1990)在对巴基斯坦的小麦与水稻生产研究后提出了教育水平不仅对农民生产能力有正面影响(Worker Effect),而且对技术效率也有正面影响。当今发达国家在农业转变或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极为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教育他们以文化科学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因为它们认识到了对农民的教育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类似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我国目前还没有对高等教育与农业生产率关系的定量研究,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将会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农民增收困难。从经济结构理论来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深层原因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这种不合理首先在市场上表现出来,而农业生产的背后是要素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生产规模小、组织程度低、二元结构束缚等,核心问题是知识、技术和人才问题。
  传统的农业劳动,只需要简单的体能即足以承担,农业结构的调整将需要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商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先进的技能,更好地了解新品种的性能、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农用技术,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能改变人的素质,能提高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正如舒尔茨所说,“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造成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相同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能产出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将现有资源优化组合,捕捉最新生产信息和市场机会,选用新的技术,适时投入,从而增加生产的能力。这实质上是一种农业企业家能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获得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由这种优势所造成收益可能就会属于受过教育的人。”高等教育,使人学习到专业知识,增加人的认识能力、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们了解市场“游戏规则”和对环境准确判断的能力,以及采用新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能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来培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有效途径,其特征是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无沦是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还是销售者,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各自的活动,采用现代优良品种和现代技术设备,并通过企业化的管理,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个过程,依赖高素质的农民。我国农民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明,缺乏市场意识,没有预测市场态势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农产品的生产中存在盲目从众心理,这样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要求,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销路,只能低价卖掉或者任由其烂掉,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大多数农民意识不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形不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分工无法运转推行。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一场革命,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专业化、科技化的农业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才能胜任;二是人才的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除了需要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的劳动者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这种人才供给和现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育。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W.Mellor)即把教育看成是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因素,“我的基本论点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强调发展农业,即利用在农业中已经存在的大量利用不足的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资本形成潜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的各种体制-土地改革、研究计划、种子繁殖和销售机构、信用机构、销售机构-所有这一切的创建和运作都是依赖大量受过训练的人力……人力是丰富的;为发展所需的是把这种人力转变为受过训练的人力的体制。”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各种农业企业家和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或“知本家”,需要提高农业劳动者队伍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比例,并带动广大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高等教育需求。
  
  四、农村工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工业,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才会加速推进农村的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集约性的生产方式,易于积累大量的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工业生产强调组织性和整体协调,对现代经营与管理思想的培养和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的现代化过程也必须经过农村工业化这一阶段。工业化对现代化推进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基础,工业化使劳动力从农业朝工业转移,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这反过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工业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弱小产业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旺盛的生产点之一。但近几年的乡镇企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大多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竞争能力减弱、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出口受阻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是决定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在乡镇企业人才短缺现象突出,有研究表明,乡镇企业中有40%缺少管理人才,有5.4% 严重缺乏;有68.4%的企业缺少技术人员,23.7%的企业严重缺乏;36.8%的企业缺乏供销人才,2.6%的企业严重缺乏;23.1%的企业缺乏财务人才;21.6%的企业缺乏政工人才,2.7%的企业严重缺乏。有的地市乡镇企业的厂长最高学历是高中毕业,就连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广东省,其乡镇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1.43%。
  乡镇企业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取决于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一是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管理决策人才,主要是厂长经理;二是具有大中专水平的各类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具有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要的经营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四是需要以中级工为主的大量技术工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为乡镇企业培养大批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大众生产和生活实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两个高潮期:一是1984-1988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平均每年达到1100万人,年均增长23%;二是1992-1996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800万人,年均增长8%。1997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2003年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约4%,但2003年仅增加490万人,增长3%,低于近年平均水平。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倒置:72.4%的人口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农业,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在30%以上。从中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累计已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在1.5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占63.91%,而1999年世界平均为54%,高收入国家为24%,中等收入国家为34%;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1999年为50%,低于第一次现代化的30%的标准,同期世界平均为49%,高收入国家为5%,中等收入国家为3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大,难以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并且转移的范围、地域和领域受到限制,其原因除政策壁垒因素外,还存在着教育壁垒,即与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无关系。
  教育文化水平低的劳动力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也难以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而所受教育越多,往往思维越开阔,越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更强的自信,更高的收入、社会预期以及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更易于实现有效转移。根据盖尔·约翰逊的研究,农村中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增加了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居民对于迁居城市的农村人口的抵触,更能使农村人口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并减少城市管理成本。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也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易于实现转移。
  总之,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和职业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简单的地域流动、职业改变,而应是劳动力人力资本提高的过程和结果,要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二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教育文化素质和修养。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不仅限于技术的培训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还应有综合教育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以尽快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这种基本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3]连玉明.中国国情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王春光: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经济》(报刊复印资料),1998年第7期.
  [6]綦好东等:《世界农业经济概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
  [7]George Psacharopoulos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Global Update,World Development,1994,20(9),P.1325-1343.
  [8] 朱丕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教育--美、日、法怎样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参考消息》,1994年3月9日。
  [9]蔡日方:《穷人的经济学》,武汉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效果总体不好与众多具备多语能力的少数民族所形成的矛盾现象是本篇论文的出发点,在实地调查、分析,力图找到原因的过程中同时发现湘西南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习得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对当地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合格的教师和教材、良好的教学设施外,还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在课下,人为创设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
期刊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课堂教学情绪、和谐的课堂教学互动情境,会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和谐;互动;教学气氛;教学情绪;互动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化学药品变质原因,防止化学药品变质办法,化学废物处理几方面谈化学药品管理。  关键词 药品;管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科学研究需要仪器和药品,而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科研的结果。化学实验室经常有很多废物,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管理好化学药品,防止变质,处理废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药品变质原因,管理办法,废物处理谈点体会。    一、药品变质原因  
期刊
摘要 《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本文阐述了提高学生对《电路原理》的学习兴趣的一些手段方法,其中包括:1、基础扎实,推理归纳 2、由简到繁,循序渐进3、不同问题,归类处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Abstract《Circuit heory》is a main basic course for elec
期刊
摘要 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创作实践不是专业音乐创作,而是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按照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标准来要求学生,对创作结果不能要求太高。对有音乐特长、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必要时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和标准,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 音乐创作;想象力;创造力 
期刊
摘要词汇量不足是影响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依据记忆模型中的加工水平模型理论, 通过对英语词汇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通过对词汇的加工来增加英语词汇量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词汇加工;词汇记忆;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insufficient vocabulary is one ofthemain blockages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make
期刊
摘要本文从美的形态入手,分析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中形象传神的自然美、“言于见外”的艺术美与和谐统一的形式美。  关键词 《绿》;美学意蕴;赏析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精美凝炼的语言给人以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诗意美感。人们较多的从语言及结构方面对此文进行分析,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其美学意蕴加以赏析,分析了《绿》在美的
期刊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学校德育低效的客观现实不容忽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德育过程与社会环境发展不适应,学校对德育定位存在偏差,德育工作者认识上有偏差。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构建“以人为本”和多元化的德育理念,促进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德育低效;原因剖析;对策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 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也把“德”放在培养
期刊
摘要 为了完成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笔者对所讲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三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试验,成功地将朗诵、吟唱这两种表演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朗诵;吟唱;教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学     为了适应未来世纪教育目标的转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期刊
摘要 台湾建教合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条件有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分析其制度保障的特色与不足,以为我国大陆落实“职业教育法”提出的“产教结合”原则、进行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建教合作;保障条件;制度建设;台湾     一、台湾的“建教合作”与大陆所称的“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含义相近。    广义的建教合作系指一种思想、一种策略、一种原则,用来指导政府制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