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吟唱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a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完成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笔者对所讲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三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试验,成功地将朗诵、吟唱这两种表演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朗诵;吟唱;教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学
  
   为了适应未来世纪教育目标的转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配合完成国家教育部下达的科研项目《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农林院校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在所讲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三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试验。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诵与吟唱等方法,欣赏、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学的名篇名作,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散文等,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和裨益。
  
  一、朗诵与吟唱的特点
  
  朗诵和吟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进行艺术地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富有感情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他们的内心共鸣,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给人一种精神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朗诵和吟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的形式,历来颇受重视。朱熹在谈读书时说:“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因此,要实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等四大目标,不仅要重视书面的“文”,而且还要重视口头的“语”,而朗诵与吟唱则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与人文素质,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朗诵就是高声地朗读或背诵。通常是按文章的性质和句式的长短,选择适当的力度和速度高声地加以诵读。除篇幅较短的诗词歌赋外,即使稍长的文章如散文、剧作等也可朗诵。吟唱就是像唱歌一样吟诵,连读带唱。每个字的发音时间和句子间的停顿有长有短,速度一般比朗诵要慢些,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内容适当地选择速度。吟唱的声音高低自然,有起有伏,也可带拖腔。由于吟唱必须讲究发音的力度和技巧,且清晰度比朗诵要差,因而吟唱的文章不宜太长,常以诗歌词曲等为主。
  朗诵与吟唱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发音准确,声音响亮,吐词清晰,完全忠实于原文,力求做到无错字,不改字,不丢字,不破句,不颠倒词序;二是语言流利,自然舒畅,不结巴,不重读,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三是感情充沛,表情生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注意掌握朗诵和吟唱的技巧与方法,如把握句子的重音、连读与停顿,处理好声调的高低曲折变化,注意象声词的模拟与节奏的快慢、抑扬与轻重的转换,以及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如动作、手势的作用等。
  根据朗诵与吟唱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学类教材中,几乎绝大部分的诗、词、曲、赋、散文和剧作,乃至于小小说或小说片段等都可以用来朗诵或者吟唱,这也是完全是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和规律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无论中外文学,尤其是韵文类的作品,本身都是抒情言志、歌唱吟咏的产物。《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尚书o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就是为什么朗诵、吟唱会成为古典诗词传播的重要手段,并流传久远成为优良传统的原因。当然,朗诵与吟唱的对象,无疑是以古典诗词为最佳。这是因为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结构工整,韵律合谐,而且还可以配乐演唱。在进行朗诵与吟唱的时,既可以用普通话或方言,也可以读古音、押古韵,以及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民歌风味的唱腔,甚至还可以借用某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力求做到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令人赏心悦目和陶醉。
  
  二、意义与作用
  
  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课堂教学的教条、刻板与僵化,把本来是充满诗意的审美的文学作品,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泥潭,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明显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鉴于此,笔者把朗诵与吟唱的方法大胆地引进课堂教学,这对于改变目前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具体地说,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学习的保证。如果能把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都全部调动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那么他们就会一心一意地扑在文学课程的学习上,刻苦努力,勤学好问,孜孜以求,自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明显的提升。
  2.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吟唱过程中,可以充分体味作者的精妙构思,重塑作品的艺术形象,加深对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发掘蕴藏其中的思想意义,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意境创造,从而最终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3.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大量的名篇名句和成语词汇,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和语言技能,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下笔有神,出口成章。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时代正是头脑灵活、记忆力强的时候,大量的记忆不仅可为将来的学习对于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并受益终生。
  4. 有利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强化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文学作品决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通过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来感染人的。运用朗诵、吟唱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成德,激励和焕发学生的青春理想,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完美的创新型人材。
  
  三、具体做法及体会
  
  笔者在将朗诵与吟唱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总结如下:
  1. 观摩法:观摩就是观看他人的表演,并在自己的内心加以琢磨和思考。要搞好朗诵和吟唱活动,首先必须向他人学习和借鉴。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不时给学生播放各种大型古典诗词的朗诵、吟唱音乐会等节目,以及名人、名家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的录音、录像带等,供学生进行观摩欣赏,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示范法:示范就是老师自己率先垂范,努力掌握朗诵、吟唱的方法与技巧,并能熟练地表演一些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其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同时还可以教学生一字一句地朗诵和吟唱,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并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
  3. 模拟法:在经过热情的引导、鼓励和辅导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直接“下水”,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作品,模仿名人名家的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直接进行模拟训练。同时,还可以对照别人找差距、补不足,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以便尽快提高表演能力。
  4. 参与法:“重在参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而且更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鼓动和动员,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朗诵和吟唱,并相互指出其优缺点,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改进提高。
  5. 表演法:每学期专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组织一至两场较为正规的朗诵、吟唱的表演活动,并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语文节”或“文学节”。在一片隆重、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那些水平较高的同学的精彩表演,更是赢得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同时,还要聘请部分班干部作评委亮分,并对优胜者予以适当奖励。
  实践证明,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朗诵与吟唱的技能与方法,而且还使每个人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与好评。同时,笔者还深深地体会到:运用朗诵与吟唱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要不失时机,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又要防止喧宾夺主而影响和妨碍课堂教学本身。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做胸中有数,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例如:对那些有口吃毛病和羞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鼓励和指导;对那些运用方法不当和训练不努力的同学,应加强引导和督促;而对某些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无病呻吟地唱“荒年歌”,或“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同学,则应予以及时制止和纠正等。总之,只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勤奋工作,锐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使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使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大步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朱熹:《训学斋规》
  [2]《论语o雍也》
其他文献
摘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消极的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加强情绪辅导,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平衡情绪。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关键词 中学生;情绪特点;作用;良好情绪培养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学生时期的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据调查,中
期刊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的流动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播学的视角延伸到社会和学界的各个领域。本文作者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入手,从传播学的视角,阐释了在当今形势下,教师教学活动的传播过程策略。  关键词 动机;传播;信息;传播过程;教师;教学    一、关于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含义  人类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企图了解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起因。他们时常问自己:有机体为什么会活动?今天,心
期刊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效果总体不好与众多具备多语能力的少数民族所形成的矛盾现象是本篇论文的出发点,在实地调查、分析,力图找到原因的过程中同时发现湘西南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习得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对当地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合格的教师和教材、良好的教学设施外,还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在课下,人为创设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
期刊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课堂教学情绪、和谐的课堂教学互动情境,会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和谐;互动;教学气氛;教学情绪;互动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化学药品变质原因,防止化学药品变质办法,化学废物处理几方面谈化学药品管理。  关键词 药品;管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科学研究需要仪器和药品,而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科研的结果。化学实验室经常有很多废物,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管理好化学药品,防止变质,处理废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药品变质原因,管理办法,废物处理谈点体会。    一、药品变质原因  
期刊
摘要 《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本文阐述了提高学生对《电路原理》的学习兴趣的一些手段方法,其中包括:1、基础扎实,推理归纳 2、由简到繁,循序渐进3、不同问题,归类处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Abstract《Circuit heory》is a main basic course for elec
期刊
摘要 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创作实践不是专业音乐创作,而是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按照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标准来要求学生,对创作结果不能要求太高。对有音乐特长、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必要时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和标准,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 音乐创作;想象力;创造力 
期刊
摘要词汇量不足是影响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依据记忆模型中的加工水平模型理论, 通过对英语词汇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通过对词汇的加工来增加英语词汇量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词汇加工;词汇记忆;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insufficient vocabulary is one ofthemain blockages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make
期刊
摘要本文从美的形态入手,分析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中形象传神的自然美、“言于见外”的艺术美与和谐统一的形式美。  关键词 《绿》;美学意蕴;赏析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精美凝炼的语言给人以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诗意美感。人们较多的从语言及结构方面对此文进行分析,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其美学意蕴加以赏析,分析了《绿》在美的
期刊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学校德育低效的客观现实不容忽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德育过程与社会环境发展不适应,学校对德育定位存在偏差,德育工作者认识上有偏差。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构建“以人为本”和多元化的德育理念,促进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德育低效;原因剖析;对策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 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也把“德”放在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