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置的两个原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往往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是有气无力地应和,甚至昏昏欲睡以至鸦雀无声。于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没有教头,连语文都不愿学。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真没有听头,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看来的精彩。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或支离破碎的解析,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艺术性。课堂中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简单是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双边活动”、“气氛”,一堂课设计的都是浅显的问题。这对学生是不利的,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能低估我们的学生。但是,问题又不能设置得过于深奥,否则,课堂又会显得死气沉沉。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准备丰厚的知识,还应在课堂所提问题的设置上多多思考。我认为设置课堂提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全局设置问题
  
  备课时,教师应首先注重对教材的全面解读,在全面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阶段性的问题,使文章的脉络及要学习的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教授《窦娥冤》,可以针对“冤”,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窦娥的冤屈是什么?②窦娥该不该受这样的冤屈?③是谁让窦娥蒙受了冤屈并且杀害了窦娥?在当时的社会中,难道只有窦娥一个人蒙受了不白之冤吗?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立刻明白这出戏曲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形象,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黑暗的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的设置看似平常,但却很自然地将授课的几个重点环节衔接在了一起,同时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而不是只知道对“也么哥”这类口语傻笑了。
  
  二、可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设置问题
  
  文体作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紧扣文体特点设置问题,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读散文时,我们可以紧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从“形”“神”两部分设计问题。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的样貌是怎样的?(形)空中楼阁真实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幻想这样的一座空中楼阁?(神)
  又如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可以从“景”与“情”两方面设计问题:作者描绘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讲授小说,则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设计问题。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安排在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鉴赏中国古典小说,古典小说的授课难点是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展开。那么,如何理清本文的头绪呢?我认为可以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入手:问题一,林冲为什么被发配到沧州?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了解所选文字前的故事情节,对林冲与高衙内之间的矛盾有一些了解,并对林冲的性格有更完整的认识。问题二,林冲到沧州后又发生了那些事?这个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梳理情节,熟悉课文。问题三,你喜欢林冲吗?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极有热情地去探讨林冲的性格形象特点。
  教读诗歌,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炼字等方面设计问题。如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①词中表达愁苦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愁苦的?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意象;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是怎样的?是憔悴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形成争鸣:黄花是憔悴的还是盛开的,是“以花喻人”还是“以美景衬哀情”?我们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积极地分析了黄花意象,还分析了表达技巧。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能否替换为“梧桐更兼细雨,到三更,点点滴滴”?这个问题培养的是学生的炼字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置有着众多的形式和方法,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江露,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
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只有学生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讲习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老师讲得再多,课上得再怎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