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来源 :福建轻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是杭州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符号,杭州丝绸品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成本、供应链、消费心理等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现状分析,论述了如何通过精准营销、文化营销、场景营销等方式进行品牌营销转型升级,为杭州丝绸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基于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平台,对6061铝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该合金在变形温度为350~500℃和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高温流变行为;并建立了6061铝合金的Arrhenius本构方程,应用于Deform软件进行热压缩实验模拟;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和Murty准则,建立了6061铝合金在不同应变下的加工图,结合显微组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合金材料的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增加而增大,随变形温度降低而增大;建立的本构方程能较好描述该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变形温度为460~5
为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基于100家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的调查数据,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创新投入、创新合作、创新队伍、创新激励、创新条件与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根据核心因素总结双驱突围型、三驱突围型、多元驱动发展型三条非对称性提升路径,为选择不同路径的企业提供启示.
为研究飞鱼籽泡发工艺,本文以飞鱼籽泡发过程中的飞鱼籽直径、复水比和质构(硬度,凝胶强度,恢复性)的变化为指标,探讨了不同浓度NaC1溶液对飞鱼籽浸泡后质构影响,超声对飞鱼籽的直径及复水比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2.5%浓度NaC1溶液中,超声辅助泡发60 min即可达到最大直径,复水比5.23,品质较佳.
采用有限元法,全过程分析了考虑长期荷载作用下时构件的应变-荷载曲线.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长期荷载作用下圆端形钢管混凝土柱的工作机理.结果表明:考虑长期荷载作用影响对圆端形钢管混凝土柱的内力分布、变形有较大影响,对承载力影响不大,且随着高宽比的增大,构件的峰值荷载增大,延性减小.
基于某公路桥梁采集的16个月动态称重(weigh in motion,WIM)数据,计算了随机车流激励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动态位移响应时程以及梁肋的跨中弯矩值和支点剪力值.结果表明:桥址车辆存在显著的超载行为,随机车流作用下梁肋跨中弯矩是规范计算值的1.00~1.38倍,支点剪力是规范计算值的1.71~1.94倍,需要特别关注.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桥后续的健康监测和车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为其他重载交通路段的荷载模型建立提供借鉴.
基于仿真模拟软件SYSWELD,建立了P91钢材料属性数据库,设计开发了考虑马氏体相变的“热-冶金-力学”耦合计算方法,采用热循环曲线法对P91钢平板对接接头残余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参照原始焊接工艺方案进行上下0.5 mm/s焊接速度的调整,并进行残余应力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马氏体相变能抵消焊缝热收缩时产生的拉应力.后道焊缝焊接过程中施加的热载荷对前道焊缝应力变化和平板角变形有着显著的影响.考虑后道焊缝焊接过程中施加的热载荷对前道焊缝组织变化的影响时,焊接接头整体的拉应力大幅度下降,热影响区的拉应
文章阐述分析了包装饮用水食品安全现状及风险点,以防控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尤其是溴酸盐、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为目标,运用HACCP体系基本原理,总结出相关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旨在提升包装饮用水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为了解决地铁车站顶板上翻梁构造引起的上方基坑回填施工困难和管线覆土厚度不足等问题,对地铁车站顶板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在充分利用地铁车站结构空间效应和组合梁结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顶板构造特点和施工工艺要求,采用H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代替传统钢筋混凝土梁,并进行了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构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在降低梁高的前提下,采用组合梁方案既可以提高梁-柱节点的整体性,改善顶板的抗裂性,也为改善车站基坑回填施工条件、提高施工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建立了一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测定纺织品中14种N-亚硝胺物质的方法.样品首先于40℃下超声处理30 min,用大气压化学电离和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研究对样品前处理、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参数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4种N-亚硝胺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1~0.05 mg/kg,平均回收率在82.1%~109.5%,相对标准偏差为1.0%~9.3%.
基于福建省某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研究臭氧(O3)生成潜势,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开展源解析.本次研究共检测出化合物115种,定量分析51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以及芳香烃,其中烷烃和芳香烃含量最高,烯烃的O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45%).PMF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排放源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使用、植物源、生物质燃烧和工业过程,分别占比55.07%、9.37%、8.09%、12.01%和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