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后,必将春暖花开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SARS病毒肆虐的时候,我恰好在广州工作。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当你处在风暴中心,越发察觉不到周遭的狂风骤雨。”回想17年前的那段时光,似乎依旧平淡无奇。翻阅以前的文章,曾经如此记录:“每天我都会在车站买一份《南方都市报》,然后乘坐515路公交车到单位打卡上班,在电脑前面处理编辑稿件、抽空上网看看新闻……杂志社在24楼,透过窗户可以望见体育中心,还有天空中斑斓的云彩。”
  那时候,我们希望生活能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甚至写下这样的句子:“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扇门等待开启,因为钥匙在自己手里。”人不轻狂枉少年,翻看青涩的青春记忆,脑海中对于“非典”的恐惧没有那么多,全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2020年春节将至,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众人的生活状态和轨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从武汉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甚至呈现出波及全国的苗头。这是一场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阻击战,这不是一个城、一群人的战争,而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战疫”。
  当下疫情肆虐,每天看到确诊和疑似病例的信息都万分揪心,截至发稿时确诊病例已经突破4万,抗疫形势依然严峻。武汉封城、社区封闭、延迟上班时间……这些措施都是在与病魔争抢时间,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党和国家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虽然被限制出行,诸多事情都受到影响,但是对大众而言,可以安心待在家里,与家人朝夕相处,刷刷朋友圈、看看电视剧、煲煲电话粥,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变,甚至这就是梦想中曾经想到的“岁月静好”。
  但是,人到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如今的自己,在这样的关头已经懂得感恩——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发出“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预警之后, 84岁的钟南山义无反顾坐上列车,去到了武汉防疫第一线。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医务工作者,面对这场战争,他们选择了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成为最美“逆行者”。此时此刻,他们正守在抗疫的第一线,在我们与病毒之间筑下一道道的防护网,让我们能够安全地待在家中,相守平安。
  仅用10天时间,武汉火神山医院就拔地而起。火神山的“神速”建成依靠的不仅是朴实善良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还有来自全国的驰援建设和爱心洪流。“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车辆在工地上忙进忙出、3000多名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在武汉知音湖畔、社会各界纷纷捐赠建材产品、办公椅、救护车等物资……全力以赴、全力推进、全力支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方言,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冲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背后,是亿万人的并肩作战,是众志成城的英雄中国。”
  在這场与病毒抗争的战役中,各方都在尽己所能遏制疫情的传播,高新技术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这场与时间“拔河”比赛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参与其中的英雄与幕后的无数奉献者,作为中国的创新策源地,中关村也因此而肩负起“智力”驰援的使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众志成城,齐心“抗疫”——他们既承担着企业责任,也在履行社会责任。他们汇聚成防控疫情的强大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更多希望。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如今的时代,不会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他们正在用大爱,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篇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了我们负轭前行的勇士,我们才看到明天的希望,才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话语。冬季的黑夜尽管漫长,但永远挡不住黎明的曙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春暖花开,阴霾散尽,日月重光!
其他文献
中关村里铸辉煌。策筹忙,鬓成霜。抱守初心,谈笑泯忧伤。   中关村大道北侧,有三栋上个世纪的老楼房:13、14、15号楼,如今被称为中关村“特楼”。在灯火辉煌的繁华之中,他们以世纪老人的姿态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小小的领地。可以说“特楼”,就是中关村精神的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有数十位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居住在这里,他们演绎了中国现代科学几乎从零开始的复兴,成为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半个多世
期刊
在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产酒的地方,也未出现什么名酒,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烧酒”、“西路烧酒”等等都产在北京,烧酒京人称为“烧刀子”。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播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酒馆的一些回忆。《正阳门下小女人》是文艺创作,并非历史,剧中可以随意发挥创作者的想象。但是,因剧中涉及到酒馆,使人们对北京尤其是老北京酒馆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典故产生兴趣……   酒馆与酒
期刊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第一人是法显?正如汤用彤先生说:“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2016年第7期《时代人物》刊文《张骞一带一路第一人》。但该刊紧接着在“阅读链接”中接着又说:张骞与郑和,一位汉朝博望侯,一位明代航海家,一位开辟了引领亚欧繁荣的“古丝绸之路”,一位开拓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为现今“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骞与郑和
期刊
纪念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重读《中关村创新谱》长卷有感而发,与朋友共勉。   插图郭文松   陈春先   中关村民陈春先,   三次赴美觅仙丹。   冰崖怒放第一枝,   迎来创业百花开。   纪世瀛   一介书生纪世瀛,   直言九谏看忠诚。   高端慧眼多容纳,   谈笑风生上视屏。   柳传志   联想世界柳教父,   神州扬帆乘东风。   惜别象牙塔同志,   商海旗舰望远程。   王小兰
期刊
一股更加强大的心灵慰藉和无穷动力支撑起罗晓君的精神世界,让他的内心不再孤独,不能痛楚。   镇定自若的神态,举重若轻的风度,不愠不火的语言。49岁的罗晓君中等身材,头发稀疏,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架在鼻翼上,一份宽宏大度、谦和优雅的微笑时刻挂在脸庞上。如果不是因为那场车祸致使右侧脑袋偏平下来,形成一个突兀的斜坡,他和所有的中年男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的故事,却令人唏嘘不止又惊叹景仰。   一段精彩
期刊
从趵突泉的喷涌中,从那翻卷的洁白的水珠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动态的历史,是活的历史。   王维有一句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好像那奔腾的泉水完全是因为夜里下的那一场大雨。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就以此为题画过许多幅作品,有些即便不署此名,那意境仍然是幽幽密林深处,远处是一线洁白的瀑布,近处是平缓的溪流。记得小时候就很喜欢这样的环境,村子外边有一条河,河边是杂乱排列的柳树,河水清浅,柳树黑色的树
期刊
作为元杂剧重要中心的临汾,不知产生过多少让无数人如痴如醉的戏曲。王曲村东岳庙元代戏台、东羊村后土庙元代戏台、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这三座元代戏台就如同三座戏曲的历史博物馆,集中地镶嵌于帝尧古都汾河以西的这片土地上。  临汾,古称平阳,这里是一片积蓄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是个“抓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文明汁液”的地方,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在这里活动,帝尧在这里建立都城,这里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这里也是中国戏曲的
期刊
他们在南雄,率领革命武装一中国工农红军,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活动,打过一场场硬仗,从而为南雄人民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四岁,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时,正是“文革”前夕,虽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大大小小的校园里,还是能够摆放下一张张安静书桌的。恰在那时,在课堂上,在书本里,求知欲望与文学渴望同样强烈、身高渐长与知识渐增还算同步的我,学到了元帅诗人陈毅副总理(还身兼外交部长一职)的不
期刊
用典关乎“国风”,传道铭心,明白道理,指导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撰写文章抑或讲话,善于“用典”,享誉神州大地,海内外媒体称之为“习式风格”,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精通和自信。博大精深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炎黄子孙的基因。学习经典,运用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责无旁贷。“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
期刊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不在于他对于纯文学的写作能力多么高超,而在于他对人性,对宗教,对灵与肉的矛盾的洞察与剖析。   在写《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之前,我不得不提到两位作家,一个是村上春树,一个是纳博科夫——一个逢人就推荐此书,一个逢人就批评此书。   虽然我始终认为纳博科夫是世界一流的文学教授,一流的文学批评家,但我认为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一定的偏见。   纳博科夫在《俄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