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天让他活下来造福人类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on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股更加强大的心灵慰藉和无穷动力支撑起罗晓君的精神世界,让他的内心不再孤独,不能痛楚。
   镇定自若的神态,举重若轻的风度,不愠不火的语言。49岁的罗晓君中等身材,头发稀疏,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架在鼻翼上,一份宽宏大度、谦和优雅的微笑时刻挂在脸庞上。如果不是因为那场车祸致使右侧脑袋偏平下来,形成一个突兀的斜坡,他和所有的中年男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的故事,却令人唏嘘不止又惊叹景仰。
   一段精彩的创业历程
   实际上,罗晓君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黑土地上的他,父亲是部队农场的副场长,母亲是当地的一位老师。平平常常的家庭,平平常常的生活,平平常常的成绩。但是高考那年,他却一鸣惊人,成为当地唯一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高才生。
   1993年大学毕业的罗晓君,义无反顾地回到大东北,在佳木斯农垦物资局当了一名普通干部。造物弄人,时隔两年,父母双亲相继离世,子然一身的他,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
   1996年,江苏省面向东北引进年轻化、知识化的高素质人才,罗晓君很快通过考试,成为其中一员。一夜之间,他从黑土地来到江南小镇,在苏南药业销售员的岗位上开启新的人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遮挡一颗金子发光,三年后,他已经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他和同事一起研究发明的玉驹胶囊,成功地将当地害虫白蚂蚁做成治疗风湿病的良药,受到患者追捧。
   在国企改革风雷涌动的2001年,卸任后的罗晓君选择放弃安安稳稳的公务员日子,安逸、不具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他那颗驿动的心。很长一段时间,罗晓君发现早晨打开的自来水管,放了好一会仍然是浑浊的黄水。饮用水二次污染的现实,再次焦灼着罗晓君的心。恰巧台塑集团前来考察,他和一名工程师一拍即合,决定研究发明一种新型环保产品,替代容易生锈的钢管,确保水质清洁。罗晓君投资十几万美元,买了设备,租了厂房,请了专家,轰轰烈烈地办起利生管业公司,生产加工PPR管。
   作为一家创新企业,罗晓君没日没夜地研究改进产品,没白没黑地和大家一起加工生产。三年间,企业由初期的单一管材生产,发展到后期的管材及管件各种规格型号上百种,员工数量也由十几个人发展到300多人,产值上千万元。
   罗晓君的命运,注定了坎坷波折。2003年,就在他出差在外的某一天,一场大火将整个工厂化为灰烬。罗晓君眼睛里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在一片瓦砾旁,他动情地说:“利生管业是我的,也是大家的,如果有人要走,我保证一分钱工资不欠。假如大家还愿意留下来,我保证按月发薪,所有待遇不变。”罗晓君朴实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员工。大家没一人离厂,迅速投入到清理受灾现场中。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倔强的罗晓君用保险公司赔付的170万元钱,再次建起3万平方米的生产用房。他开动智慧的大脑,发明创造出中控缠绕管,使自己的企业再一次唤发出蓬勃生机。国家对环保开始高度重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纷纷筹建,全国的排水管线,甚至连北京奥运场馆的排水管线,都选择了他的产品,利生管业在各地开设办事处,一时间风生水起。
   一场悲惨的车祸遭遇
   一张宏伟蓝图已经全面铺开——利生管业年度十几亿的销售额,仍然不能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罗晓君再度购置百余亩土地,用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如果不是这场悲惨的车祸遭遇,罗晓君人生的另一个辉煌巅峰即将到来。
   2005年9月1日,罗晓君因为一件紧急业务出差山东。他连夜乘坐小车上了高速公路。在南京六合段,小车超车时与一辆大货车相撞,一声剧烈的轰鸣声,罗晓君的生活,开始陷入无垠的黑暗。
   据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主治医生讲,罗晓君被送入医院时,情景触目惊心:浑身是血,胳臂、胸椎断裂,瞳孔放大,没有呼吸,心跳是一条直线,半侧脑壳完全撞碎……没有人报希望,但是尽职的医生们不愿放弃这个毫无生命体征的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走到医学边界的罗晓君居然死里逃生,重新活了过来!医生们给他做了一个比碗口还大的钛板,盖住半面头颅。从表面看,他似乎已经接近正常。可是精心的治疗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除了呼吸和心跳,他没有其他能力,医生判定为植物人。
   整整一年半时间,他不知道疼痛,也没有任何意识,像一棵悄无声息的植物,可有可无地蜷伏在病床上。
   经历了两次高风险的开颅手术,经历了一天三次病危通知书的绝望,经历了每天一次高压氧仓治疗,罗晓君的意识逐渐恢复。虽然没有任何记忆,连最亲爱的女儿也不认识,但他开始本能地要烟抽。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比失去健康更令人寒心的事情接踵而来——
   失去了事业。几乎一夜之间,他那闻名全国的企业被变卖被掠夺。有人拿着各种文件让他签字、按手印,他的大脑一片空白,机械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却根本不知道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就这样“被破产”。
   失去了婚姻。同样,他也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在离婚协议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孤家寡人。等他后来明白这一切,爱人已经成了“前妻”。
   失去了尊严。在之后逐渐恢复的记忆中,难堪成为他生命的第一个关键词。每天,他的所有行为都完全依赖别人的护理,大小便时,护工将他的裤子一扒,皱起的眉头,扭过的脑袋,鄙视的眼神,都像刀子一样扎在他的心口。他突然意识到,尊严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了尊严的人生,如同草芥。
   一份美好的情感滋润
   整整三年的醫院生活痛不欲生,更凸显出亲情友情的温暖和可贵。
   罗晓君为人性格豪爽,做生意义气诚信。出车祸之后,附近的一批朋友闻迅赶来,将事故路段封闭,确保了他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
   住院三年,当地朋友自发排了班,轮流为他送饭。看望他的人排着长队,好多人从东北、北京坐着飞机赶来,就为了和毫无知觉的他说一说话,握一握手。每天,他看着一堆人感慨万千的表情,听着热情祝福的话语,却不知所云。但是有一种力量,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润物无声中唤醒起他的记忆。往事,开始从一个片断、一个瞬间悄然积聚,渐渐形成记忆的链条。大年三十,几位朋友赶到医院,陪他过年,陪他说话,给他喂饺子。每个人都带着善意和爱,带着故事和温暖,朴实的情感,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源扑面而来,冲击着他的身心,罗晓君开始复苏的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动力,这股动力,促使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并努力活出另一番风景。    尽管还是无法分清100元人民币和一枚硬币的大小,罗晓君却默然许下了一个诺言:“即然自己又活过来了,将来可以不去和别人竞争赚钱的能力,也可以不去和别人竞争技术的开发能力,而一定要去竞争为朋友及社会的服务能力。
   更离奇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不幸的人。车祸的同一天,南京军区总医院一位孙姓医务工作者,爱人查出了肝癌,抢救一个月之后不幸病逝。罗、孙两家原本相识,爱人去世后,孙女士把所有的悲痛化为照顾罗晓君的力量。她跑前跑后,洗衣送饭,端屎倒尿,像妻子一样用心呵护。他惊奇地发现,她每餐送来的饭菜,都是烫的,而她家离医院的距离,并不近。
   一股更加强大的心灵慰藉和无穷动力支撑起罗晓君的精神世界,让他的内心不再孤独,不能痛楚。
   2008年6月,尽管诸多朋友帮助,高昂的医药费仍然无力承担,罗晓君被迫出院。朋友为他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送来一张床,开始了新的生活。
   以前帮助了无数人,那是他的享受和快乐;而现在,当他无助地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当他连一包方便面也不会煮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和未来的无望。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尊严,他的心情变得复杂、敏感、暴躁,他在落魄中开始迷茫,甚至无数次想过自杀,了却不幸的一生。孙女士不说话,默默地关爱,默默地陪同,如一股涓涓细流,注入他的心田。他们开始考虑未来的生活,他说他要开出租车谋生,她点头;他说他要办个养老院,让老人有尊严地过好最后的日子,她点头;他说他要去国外看看、学学,她还是点头;他说自己还要办一个管材生产企业,她又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筹了几百万元,鼓励他重新再创业;听说以色列的养老项目特别先进,他想去看看,她还是一声不吭,给他的银行卡里打了10万元钱。
   爱情就这样悄然生长。2013年,孙女士拉着罗晓君走进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对患难与共的有情人,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一个重大的智慧决策
   山东、海南、上海、广州、香港、台湾……以色列、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一双迈出去的大脚,再也难以停止。
   “我是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能活下来是人间奇迹,所以,每一天我都会认真过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感恩这个时代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躺在病床上三年,罗晓君深切体会到了病人、尤其是失能人的苦楚。出院之后,他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自己新的创业天地。脚步走得越快,记忆恢复得越多,到今天,罗晓君的记忆已经恢复了百分之七八十;聪颖的细胞快速聚集,凝结成新的智慧因子。
   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3500万,60岁以上2.5亿。看着这一串串惊人的数字,罗晓君的心思聚焦到养老事业上。考察一圈下来,他总结出国内养老机构的共同特点是三个缺失:自由缺失,一个养老院院长曾说,不把老人“捆”在疗养院,不规范作息时间,风险很大,老人摔一个跟头,我这一年就白干了;亲情缺失,“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口號贴满养老院,以为服务代替了亲情,实际上服务越好,老人亲情的需求越强;尊严缺失,能培训陪护的技巧,但无法培训爱和责任,没有爱和责任的陪护,老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就说擦屁股吧,年轻的妈妈给小宝宝擦屁股,总是笑眯眯的,轻轻柔柔地擦,仔仔细细地看。失能老人要擦屁股呢?多么难堪,谁会用心?可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老人在私密空间自己解决?
   政策措施的碎片化,服务内容的碎片化,护理产品的碎片化,技术应用的碎片化,使我国做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众多、建房子的多、玩概念的多、真正能落地实施的却很少。罗晓君太清楚被人照顾缺乏尊严的悲哀,太清楚四处飘泊缺失亲情的凄凉。20多家养老院走下来,罗晓君流了20多次泪,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让自己的悲剧不再重演。
   考察国外,罗晓君受到3个冲击:国外养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养老,并不是在养老院,而是居家,养老院往往是慈善机构组织兜底的,不是产业;政府采购老年人的居家服务,老人有了需求,一个电话,服务公司即登门解决;尽管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但养老服务却仍然传统守旧,多数为数控,根本谈不上智能。
   国内国际的养老形势,让罗晓君的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中国的养老事业需要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基础需要一个完整的自由、共享、虛拟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做养老服务平台,一定要把选择消费服务的自由权交给社会,交给老人们,千万不能做捆绑。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应用,把社会的诸多服务资源纳入到平台中来为养老服务,才能降低社会及家族的养老成本,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获得感!也只有通过互联网的虚拟技术应用,才能让老年人们的生活更加快乐,让虚拟与现实服务相结合来为老服务,才能做到应急前移、亲情前移、各项为老服务前移。
   一串神奇的发明创造
   2012年,罗晓君在镇江注册成立江苏慧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只有罗晓君一个人。因为他的很多想法,没有人能听得懂。
   他又以大小便的问题为例给大家讲解:“在医院,每天被人扶起来大小便,扶的人累,被扶的人更累一你躺着,一个人要把你扶起来,你不配合他,他不可能把你扶起来的;你到了那个状态,你要配合,一身大汗。同样,擦屁股,也并不简单,里面有庞大的爱,擦多少次,擦多轻多重,不经历的人,很难理解。
   “所以,我卧床的时候就想,能在床上自己大小便就好了。怎么实现呢?床应该有个洞,下面放便器;有冲洗烘干功能,免去了擦屁股的环节;床应该能把人托着坐起来,否则躺着大小便使不上劲……”
   他说,这还不够,还要在一张床,上解决老人的生活、娱乐、亲情交流。大家都笑了,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罗晓君出了这么大的车祸,头脑应该还未完全清醒。
   “疯了”的罗晓君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请来计算机、电子、机械等各方面专家,听了他的设想,很多专家也是一句话:“你这个不可能!有专家给他的建议是——下载别人的软件。
   下载别人的软件,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源码。罗晓君要做的,是打造一套能够形成完整逻辑关系的系统。    一家一家跑,一位一位谈。终于,大家被这个疯子的执著折服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们都成为他的帮手。罗晓君的愿景,在“众人划桨”中行出“大船”。
   百闻不如一见,在苏南国家创业创新示范园区的科技新城研发楼,记者亲身体会到不可思议的一幕。
   从外表看,这张护理床并没有什么不同。记者躺在床上,以一位“失能”患者的身份,用语音发出指令:“我要右翻身!”护理床轻声应答,缓缓托起记者的左侧身体,右侧舒适地下沉,到达合适的位置停止。
   “我要解手!”记者刚说完,护理床后半部侧板慢慢扶起—左右邊侧板扶起—臀部下沉。这时候,床变成了一个舒服的沙发。少顷,臀部下方一块椭圆形的板下移转向,沙发座上悄然打开一个洞,便器移到了洞下面……方便结束,便器自动用温水清洗臀部、烘干,之后自动密封、收走。整个过程,“失能”的记者全部自己完成,不需任何人的帮助。
   记者再次下达指令:“我要跟xx朋友通个视频电话。”电视屏幕上立即出现朋友的身影……
   就在记者这一系列动作之间,身体的各项指标通过人机交互,已经形成大数据,传递到后方平台。一位医生递过一份报告,严肃地对记者说:“您的血压血糖都正常,但是您的体温37度,我们马上为您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惊讶中的记者又坐上智能轮椅,根本不用工作人员讲解,因为操控起来实在太简单。记者在院子里跑了一圈,发现轮椅可以随意转弯、倒退、上下坡,365度转圈也运用自如。既可以快速,也可以缓行,全由自己掌控。发出指令后,会有3秒钟的缓冲时间。“指令一发出,轮椅马上冲出去,老年人会慌,一定要让他有个心理准备。”罗晓君按下一个按钮,轮椅迅速变成一副单架,“头的位置比心脏低12度,有些不舒服,但这不是瑕疵,而是抢救病人的需要。”
   “还有更神奇的呢!”身后的讲师刘钊告诉记者,慧明致力于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联网的现代新型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开发及建设,已完成“十加一”工程,“十”指的是慧明十大智能系列产品(护理床、一家宝、拐杖、轮椅、浴缸、床头柜、浴镜、沙发马桶、台镜、电子宠物),“一”指的是一个完整、自由、共享、虚拟智能养老平台。通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嵌入和指挥中心的建立,让该中心与区域内千家万户的居家老人形成互联互通,也能让本区域内的每一项为老服务工作做到实时性、互动性、体验性,无论老人健康管理还是用餐等各项服务,都可以在这个完整的系统内完成。
   一张喜人的宏伟蓝图
   位于求实路上的魔方公寓是镇江一幢普普通通的住宅楼,谁也无法相信,其中一间46平方米的小户型,就是罗晓君唯一的家,在他自称为宿舍的这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居所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俱家电,甚至墙皮都已经斑驳、脱落,也无暇顾及。
   十年磨一剑。比起那些一夜暴富的企业,罗晓君的公司“慢成长”得令人着急,甚至到现在还在不断贴钱。这些年,罗晓君和他的团队稳稳当当地做事,从不急功近利。正是因为自己的踏实,慧明高智能的产品令国内外专家惊叹不已,拍案叫绝,国内至今没有竞争对手。因为其他企业都在短平快地逐利,而他只管用心地做事。
   也就是在这个小家里,罗晓君将自己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他告诉记者,他希望智慧居家养老融入智能城市、智能乡村建设,居家与候鸟相结合,城乡统筹规划,应用三网合一(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技术,实现城乡资源养老的产业化,形成智慧养老生态圈——健康能管理,亲情能前移,服务有温度,应急可前移,尊严能唤醒,生活有快乐。
   “可是,做技术是我们的强项,落地是我们的短版。十大智能产品,就是全天候的无死角的护工,省去了很多劳动力,对未来是件大好事。可是对当下,可能会让一些人失业,对政府,也许打乱了他们固有的思维和计划。”罗晓君郁郁地说,他去某个部门汇报,一位领导首先问的是要批多少土地,要多少护工,一提智能,一脸懵圈。可见,这位领导丝毫也没有意识到我国面临断崖式老龄化的危机。
   谁都知道他的产品很好,可以帮助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推广起来,却有诸多难题。在养老服务人员缺口严重、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当下,政府部门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如何提高床位等数字化硬性指标上。再不成,就是通过购买服务,解决老人的助餐、洗澡等问题。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可以弥补服务人员、养老床位、养老机构不足的产品,似乎还游离在养老事业关怀的门外。
   令人喜悦的是,罗晓群跑北京,去上海,每天苦口婆心地讲解,接受和理解的人越来越多。
   “让每颗‘为老服务’的热心都能滚烫,因为这是一项幸福的事业。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去,他们的幸福照见的是我们明天老去的模样。”副总经理奚红莉说出了记者的心里话。
   离开镇江,离开慧明,离开罗晓君,记者深深地祝福他早日走出困境,以便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发明,去创造,去造福更多的人们。
其他文献
这座山脉,保护着梅州成为广东唯一没被日寇践踏的地方,也保护了从广州省府转移来的众多档案、宝藏、金库,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是这样说的。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仁者,但从来喜欢爬山是肯定的,上学时,就想学徐霞客走遍祖国的平川大山;此次到梅州,焉能不想做一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仁者。   何况那是一座何等险峻、何等重要的山峰。   当年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从北面
期刊
“如果你有机会选择坐在角落或者跳舞,那么我希望你跳舞。”  ——晓琳与小朋友们共勉   她在我面前坐下,没有铺垫,没有寒暄,没有任何修饰的提问和回答。直来直去,直奔主题。她是个文科女,却有着理科男缜密的思维和行事风格。我们之间的谈话通畅、通顺。或许,直接是思想沟通的捷径,它能让彼此的思维很快调节到一个震动的频率上。  一   2011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张晓琳,8月入职北京
期刊
时 间2018年5月18日  地 点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  指导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市分会 中关村杂志社  协办单位中关村发展集团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 持 人贺贝奇(著名主持人、中央新影副总编) 梅萌(清华科技园创始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  全程直播新浪网  摄 影王诚诚 武
期刊
未来中国内部需求的增长还是很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文化消费大需求的增量还有很大余量。中国电影的机会和基本面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机会是在变化中寻求出来的。   2018年已经过去,从年底公布的数字看,中国电影的票房创造了历史新高。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5.93%;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
期刊
海淀和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四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波澜壮阔的四十年,艰苦创业的四十年,顽强崛起的四十年。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四十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五周年,也是海淀迈上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一年。   在这个重要结点,我们隆重举办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邀请各界老领导、老企业家、老朋友相聚于此,重温老一辈创业故事,回
期刊
现在的人们,物质世界丰富了,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没有了时间,而且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思想的力量。想到我自己的各种匆忙和浮躁,不禁内心充满了莫名的羞愧。   到L’Ambroisie吃饭,没有想到雨果的故居就在同一栋楼里面,这可比美食更加让我心花怒放。   可惜没有为参观故居留下时间,但既然到了,要是不进去朝拜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对雨果的崇敬了。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应该大部分人都知道雨果,不少人应该都读过
期刊
中关村里铸辉煌。策筹忙,鬓成霜。抱守初心,谈笑泯忧伤。   中关村大道北侧,有三栋上个世纪的老楼房:13、14、15号楼,如今被称为中关村“特楼”。在灯火辉煌的繁华之中,他们以世纪老人的姿态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小小的领地。可以说“特楼”,就是中关村精神的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有数十位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居住在这里,他们演绎了中国现代科学几乎从零开始的复兴,成为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半个多世
期刊
在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产酒的地方,也未出现什么名酒,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烧酒”、“西路烧酒”等等都产在北京,烧酒京人称为“烧刀子”。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播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酒馆的一些回忆。《正阳门下小女人》是文艺创作,并非历史,剧中可以随意发挥创作者的想象。但是,因剧中涉及到酒馆,使人们对北京尤其是老北京酒馆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典故产生兴趣……   酒馆与酒
期刊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第一人是法显?正如汤用彤先生说:“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2016年第7期《时代人物》刊文《张骞一带一路第一人》。但该刊紧接着在“阅读链接”中接着又说:张骞与郑和,一位汉朝博望侯,一位明代航海家,一位开辟了引领亚欧繁荣的“古丝绸之路”,一位开拓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为现今“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骞与郑和
期刊
纪念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重读《中关村创新谱》长卷有感而发,与朋友共勉。   插图郭文松   陈春先   中关村民陈春先,   三次赴美觅仙丹。   冰崖怒放第一枝,   迎来创业百花开。   纪世瀛   一介书生纪世瀛,   直言九谏看忠诚。   高端慧眼多容纳,   谈笑风生上视屏。   柳传志   联想世界柳教父,   神州扬帆乘东风。   惜别象牙塔同志,   商海旗舰望远程。   王小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