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也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还有不怕失败、善于思考、勇于坚持的态度,更有因成功而带来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动手操作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最终却效果寥寥。然而,在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却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人激动不已!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正宪老师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去寻找答案吧。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的思维光芒,这就是吴老师“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一 、在实践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做是指手脑并用。”如今,“做数学”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做”、为什么“做” 却让教师们困惑,常常看到因操作体验过多而忽视思维体验的现象。然而吴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都是那么普普通通、实实在在,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长了智慧。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认识圆、了解圆就让我们从画圆开始吧。同学们准备好画圆的工具,每个人试着画一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
  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并在小组中交流画圆的方法和体会。
  师:好,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的创造,咱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学生汇报。
  生1:我把一枚硬币按在纸上,画了一个圆。
  师:噢,你是就地取材,借助带有圆的物体画了一个圆。好!
  生2:我利用这根绳子画了一个圆,(同学们投出异样的目光:绳子还能帮助画圆吗?)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纸上,把绳子拉直,将铅笔绕一圈,就画成了一个圆。
  师:这圆画得怎么样?
  生3:真圆啊,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画圆。
  师:真是太智慧了!好,我用这位同学的方法画一个圆。(教师顺手在黑板上画圆。绳子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缠绕粉笔,顺时针旋转,教师故意将拉直的绳子变松弛,出现了,同学们笑了。)
  师追问:笑什么?
  生1:您画的不圆。
  师:为什么?
  生2:绳子没拉紧。
  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并说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绳子没拉紧。
  教师若有所思,自言自语:绳子没拉紧为什么就画不成圆呢?
  学生陷入思考……
  一位学生站起:老师,如果用圆规画圆,我保证画的圆特别圆。
  师:为什么?
  生:(边拿圆规边比画着画圆的过程)大家看圆规两只脚叉开,当旋转的时候这段距离是不变的,所以画得圆。
  没等吴老师说话,一位学生站了起来:我知道了,拉紧的绳子就好像圆规两只脚尖叉开的距离,长度是不变的,刚才老师画的时候绳子松了一下,这之间的距离就变了,所以圆就不圆了。
  又一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这距离就是半径。
  吴老师不住地点着头,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掌声响起……
  吴老师简单的一句“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虽然这样做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学生也会碰到许多困难,但这困难很快演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吴老师信手拈来,借助学生的方法创造出一个“笑话”,这一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素材,立刻激发出学生对画圆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的表达。这体验、这表达不正是对圆深入的理解吗?这响起的掌声又将理解与情感进一步地升华了。
  二、在体验中思考
  以动手操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高明之举,她巧妙地把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开启思维的大门。
  案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每组同学的学具袋有1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吴老师请学生拿出一组面积大小很接近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想办法比较两张纸片面积的大小。长方形纸片长8厘米、宽4厘米,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6厘米,而学具袋中给出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面积单位)只有16个。用有限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较大图形的面积。显然“要测量的图形面积大,而表示面积单位的纸片少”的矛盾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测量操作中,他们发现横着摆不够摆,竖着摆也不够摆。有的学生急得直挠头皮。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课堂上出现了转机……有两个小组,横排摆8个,竖排摆4个,解决了长方形图形面积的测量。还有一个小组横排摆6个后记上数,再竖排摆6个……面积大小就比较出来了。
  “咱们再多剪一些面积单位不就可以测量了吗?”又一个声音出现了:“不行,要是测量的图形再大些呢?这不就太麻烦了吗?”这时吴老师顺水推舟:“就是嘛,要请你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也这样一个一个地去摆吗?”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被无情的事实击倒了。到底该怎么办呢?疑问使学生又一次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他们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讨论、交流,从用面积单位摆满到不能用面积单位摆满直到使用直尺测量推导,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为什么能巧妙地抓住时机,敏锐地将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引向数学本质的思考呢?一句话,缘于吴老师读懂了学生,读懂的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课堂。吴老师知道,此时的学生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尝试体验的过程,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做中探究、做中明理,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三、 在思考中激发创造
  “多思必有所得”,在吴老师创造的一个个悬念吸引下,在动手实践制造的认知冲突中,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他们时而紧缩双眉,沉默思考;时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学生沉浸在 “好玩”的魅力课堂之中,享受着思考的愉悦,享受着创造的快乐,连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妙趣横生了。
  案例:“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吴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做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12个大小相同的方格,另一张卡片上画了6个大小相同的方格,其实两卡片一样大,但学生不知道。课上吴老师先让男生看12个方格的卡片,女生看6个方格的卡片,然后让学生交流,说一说哪一张卡片的面积大。
  生:男生看的那张纸大,因为有12个格子。
  这时,吴老师巧妙地把女生的那张卡片在6个格子的基础上变出了24个格子。
  生:老师偏心!
  师:怎么偏心?
  生:女生的那张格子小。
  生:要画一样大的格子。
  师:你为什么想画一样大的格子呢?
  生:一样大的格子标准一样,好数呀。
  师:你发现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人们正是在平时生活、生产中发现表示面积大小的时候,需要用一样大的格子来进行测量。这不就是面积单位的价值吗?
  接着吴老师只介绍了1平方分米是多大,建立基本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有的学生测量小桌子的面,有的测量椅子的面,有的测量黑板的面等。更有趣的是,当吴老师让学生拿着纸片去测量前面的大舞台时,40个学生有39个一窝蜂地跑上舞台。只有一个学生没动。
  师:你为什么不去?
  生1:这么大的舞台,这么小的纸片,怎么量?没量完就该下课了。(此时有三个学生下台搬桌子。)
  师:你们这是干什么?
  生2:把桌子反过来能测量,桌子比纸片大,可以量得快一些。
  生3:老师您有大的东西吗?(接着又回来两个学生,向吴老师要“大东西”。此时吴老师知道他们已萌发出创造一种大面积单位的意识。)
  师:不知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也不知其他同学是否也需要。(正说着,又跑来十几个学生,向吴老师要“平方万万万万分米”。)
  师:我也不知道哪儿有这个平方万万万万分米呀。
  生4:老师,你有平方米吗?
  师:这个我真的有。你怎么想起来的?
  生4:有分米,就有米了。有平方分米,就该有平方米。
  师:你太了不起了!快把同学们请回来,我给你们一块儿介绍。
  生5:老师,我有个方法,我们全班人把舞台平均分成8份,我们量1份,再乘8。
  生6:可以分4等份,量1份,再乘4。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发现了,要测量大点的面积,就要用到大的面积单位。这个大点的面积单位叫——“平方米”。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涌上脑际的念头,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一些明显的行动就达到了所求的目标,那就不产生问题。然而,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那就产生了问题。就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 当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操作便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拿着1平方分米的纸片去测量舞台的面积时,发现要完成这个工作很困难,产生了问题,回来要大些的东西时,便萌生了创造大面积单位的意识,“不知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也不知其他同学是否也需要”这一巧妙的追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直指数学的本质:创造大的面积单位。于是便诱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老师,有平方米吗?”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吴老师设计的操作探索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引发着学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思考带动着他们再操作,操作使他们发现规律。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又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探索带给他们的兴奋,享受着与发现随之而来的兴奋,这种因探索带给他们的喜悦是鲜活的、有着勃勃生命力的。因做而思,因思而悟,因悟而创,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生命课堂吗?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102200)
其他文献
2010年12月10~11日,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5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春风中,流动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了进一步关注。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看护和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解放生产力,而且有助于为流动儿童的
【摘 要】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既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又能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方向。俞正强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从探平均数数理之源入手,挖掘出平均数“代表了”数学本质,在此基础上寻找平均数算法之根,巧妙解决了算理与算法的融合,为后继拓展平均数运用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平均数 数理 算法 运用  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工具之一,小
“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内容,第三版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则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在该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探究型——先出示图1,布置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从摆第一个三角形开始,一边摆一边记录,寻找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另一种是自学型——先让学生看书,再是教师追问。无论是哪一类,所得到的规律几乎是书中有什么,
今天,大名鼎鼎的猪八戒,来到天庭第一整容医院打算整容。你们肯定很好奇猪八戒为什么要整容?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原来呀,唐僧师徒四人自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可谓功成名就、名扬四海!这不,前两天八戒又收到江苏卫视的一封邀请函。当得知江苏卫视邀请他去演出,别提有多开心了!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愁眉苦脸地想:我长得太丑了,会不会吓到台下的人呢?算了,我还是去整容吧!   于是,八戒今天兴奋地来到整容院。整
【摘 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以“卷纸有多长”教学为例,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实践研究—总结反思”四方面展开实践研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是好玩的,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动力。  【关键词】小课题;实践研究;卷纸有多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对顶角相等”本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拿出来放在这里讨论,可能相当一部分老师会很诧异,觉得小学阶段不可能有。我们不妨来对小学数学人教实验版(2001)教材和人教2011版教材的这一单元做一对比。  通过对比,教师可以发现两种教材都有这种题型,而且修订完善后的人教2011版教材在已有的基础上延伸地保留了它,可见这种题型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地位。那在實际的教学中如何讲解呢?一、强化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以“确定起跑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明理、计划、实践、分享”四个环节展开,从“纸上谈兵”走向“实践活动”,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展现独特魅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确定起跑线;纸上谈兵;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中,“综合与实践”往往是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领域,教师往
【摘 要】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初步認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本文首先对课前的测试进行仔细的分析,提出了整体化学习情境的教学设想,对学习素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对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详细记录了该课的教学过程。同时针对教学环节阐述了教学设想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实践  人教版教材在四上年级编排了“平行四边形、
结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结阶段,即课堂小结或课堂总结。完善、精要的课堂结课,不仅帮学生加深知识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会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 学生主动总结,实现全面评价  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总结不再由教师包办,应成为师生共同评价的过程,课堂结课可由学生自主建构。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引导总结:  师:在这节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猜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转化思想方法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借助教学材料和生成资源,初步培养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提出问题  1.回忆旧知(略)。  2.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