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语型”外语专业以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一种新兴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外语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对复合能力的需求,许多高校均纷纷设置不同的“复语型”专业或方向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本文对江西省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专业建设
  一、“复语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而“复语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指所培养人才除母语之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多外语交流能力等。与单一性语言类人才不同的是, 复语型外语专业人才各种语言能力均衡发展, 相关国际知识丰富,跨文化工作能力较强, 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1]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人类:一是语言类,学生主修一门外语,辅助其它专业知识:一是专业类,学生主修一门专业,兼修外语。二是复语专业型。兼修外语具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下:
  (1)外语专业型。外语+专业方向。即各外语语言文化专业下设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等研究方向,学制4年。1、2年级为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3、4年级学习翻译等应用语言专业知识。 [2]
  (2)专业方向型。外语+外语。此类模式为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主修外语专业必须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辅修语种则要求达到外语水平。该模式不仅包括以英语为专业而必须学习1门第2外语的学生,而且还应用在英语以外的其它外语专业上面,如:法语一英语,酉班牙语一英语,葡萄牙语一英语,意人利语一英语,韩国语一英语等。
  (3)复合专业型。专业+外语。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热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可以涵盖经贸英语、商务英语、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传播、外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本专业学制为4年或6年,可以前2年或4年学习英语,后2年学习1到2个其它专业,也可以边学英语边学专业合格毕业生授子文学士学位或经济学学士学位(包括第2学位)。
  二、江西省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 调研对象
  本研究以江西35所高校外语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实际调查,以掌握江西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状况。
  2. 调研方法
  本调研采用两种调查手段进行。其一是通过与各校外语专业办公室取得联系,获取复合类外语专业学科开设的一些基本信息情况;其二是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对我省35所院校外语系教师发放问卷共计120份,要求答卷人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后,进行回收整理。
  调研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复语型”外语专业学科开设和建设的情况(是否“外语+专业倾向”、“专业+外语”、“外语+外语”等“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
  (2)“复语型”外语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包括开课班数、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以及其他有关岗位实践教学的情况);
  (3)“复语型”外语专业学生到一线职业岗位实习、进修情况,包括市、县等教研部门组织的在岗技能培训活动以及本校开展的岗位实习活动等;是否“技术岗位型”、“双线” 、“课程对准技术、技术对准职业、职业对准市场” 人才培养模式;
  (4)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的制度建设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 江西省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设置现状
  在调查的35所高校外语专业中,有94.2%的高校采用“外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80%的高校采用“外语+外语”人才培养模式,42.9%的高校采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有34.3%的高校在“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中,集“外语+专业方向”、“专业+外语”、“外语+外语”人才培养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格局,以满足外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2. 江西省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实际教学与培养情况
  调查的35所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中,“外语+专业方向”是江西高校普遍使用的“复语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中,要求突出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特点,培养既懂外语,又熟悉其他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大部分高校采用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小部分高校采取5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校均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外语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62.9%的高校外语专业采取“2+1+1”培养模式,28.6%的高校外语专业采取“2+2”培养模式,8.5%的高校外语专业采取“2+1+2”培养模式。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重视本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方向课程或另一外语专业课程学习。
  3. 江西省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学生到一线职业岗位实习、进修情况
  对江西高校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特点进行调查显示,有87.9%的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积极采用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深度合作关系,使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专业方向的知识和业务,并能够运用英语和相关专业知识从事翻译、管理、贸易等领域工作,突出对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培养。97.1%的高校以“技术岗位型”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到一线职业岗位实习、进修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在岗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对“复语型”外语专业进行准确定位,以市场调研为前提,掌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情况和对职业岗位的胜任要求,以此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满足单位用人所需外语专业技术。[3]
  在本次调查中,仍有12.1%的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没有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而办学实力不足、专业建设资金紧缺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4. 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制度建设现状
  由于江西高校普遍采用院系级管理制度,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致使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入往往力不从心。同时,专业教师因缺乏实践经验和外语知识,使得专业授课以理论为主,很少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本次调查中,近95%的外语专业教师希望加强校内学科交融,并且通过系统化培训、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改善自身知识结构。[4]
  四、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发展探索
  1. 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应试教育观念强势存在,影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就外语专业而言,教学的侧重点一般都放在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传递上,虽然也做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培养,但由于所用教材陈旧,并不能适应最新的市场需求。在“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中,部分高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然而教师却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僵硬、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难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5]
  (2)课程体系构建滞后于市场需求,教学与需求脱节
  在“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就目前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部分高校缺乏对市场和企业外语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时没有兼顾社会发展长期需要,也没有完全体现外语人才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复语型”外语专业口径设置过窄,难以满足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部分高校没有设置课时充足的外语专业实践课程,不利于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6]
  (3)校企合作限于层面,不能完全深入市场化运行
  江西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的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的层面,而没有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尤其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学校没有让企业单位充分参与其中,使外语专业建设失去了针对性,不利于外语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4)复合型外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培训机制欠缺制度保障
  由于外语教师多数本身是从传统单一语种外语专业毕业,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复合专业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缺少对企业实际用人情况的了解,不利于外语教师开展实践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入企业进行复合专业性实践培训。然而一些高校不重视外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没有为优秀教师提供到国外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需求,成为了阻碍外语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7]
  2. 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探索
  大多数江西高校的复合型外语教学的教学首要目标是完成理论课时与专业性外语证书考试,而相对忽视实践课时的设置。这一现状应首先在理念层次加以改善。对于高校和教师而言,改变应试教育观念,增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比如,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商务谈判,老师只充当指导角色等。虽此类模拟课程已有一定规模,但仍需大规模深入普及。
  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高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外语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兼顾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体现外语人才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复语型”外语专业口径设置满足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动态需求。
  然后,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尤其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学校让企业单位充分参与其中,使外语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加强外语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尤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在制度上保障外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制,为教师提供到国外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需求,推动复合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
  结论:
  江西高校在 “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中,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英语专业发展方向,采用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外语专业建设成效。但是,仍有一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环节、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与实训等方面存在不足,阻碍了“复语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推动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本文对江西高校“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和完善“复语型”外语专业建设路径,提高外语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徐 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 杨 平. 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2)
  [3] 朱效惠.赵忠德.外语专业双外语人才培养——基于反馈调查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 刘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课程设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2).
  [5] 张祝祥.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与服务面向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 郭静楠.与时俱进,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
  [7]卜剑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双语教学之探讨——以英日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7).
  作者简介:
  周龙英,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在该文中,研究人员提出了用并行可编程模拟电路——细胞神经网络提高有噪声图像的边缘检测效果。这个方法较好的将Gibbs图像模型与细胞神经网络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图像检
摘 要:“公开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理应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许多公开课似乎中看不中用,甚至出现“课上热闹课后补”的怪现象。冷静分析自己所经历的众多公开课,笔者认为目前的公开课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关键词:公开课;误区;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137)Cs溶液污染水稻试验表明:苗期至孕穗期水稻对~(137)Cs吸收速度最快,抽穗期趋于平缓,灌浆期又有回升。~(137)Cs沿着水稻的地下器官向地上器官,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
欧洲债务危机在6月底出现一定转机,在德国的让步下,欧洲稳定基金终于可以直接购买银行债券,使得银行业的防火墙更为坚固,下一步的刺激经济增长基金的建立,也说明欧洲正在逐渐
该文从细胞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出发,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发生在一个三细胞自治神经网络电路中的混沌现象。仿真结果给出了混沌吸引子的特征,并针对电路参数的变化对系统
该文在对连续时间细胞神经网络(CNN)离散化的基础上,将连通单元检测与阴影检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CNN文字识别的特征提取技术,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近些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国家确定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①这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那么,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国外大学较为先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摘 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明道德素质在当时的世界上被人们称道。而当今社会,烦乱的灯红酒绿,过度物质追求让诚信出现了障碍,诚信危机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一个国家不讲诚信不知其国,一个家庭不讲诚信不知其家,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其人。更让人们担忧的是,象牙塔中的学生们也在渐渐丢失诚信。作为学生“德育教师、人生导师”的我们,该怎么样面对他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呢?  关键词
该论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细胞神经网络(CNN)的电流型CMOS特征提取器。这种特征提取器可用手写体数字识别中的特征提取,它从归一化的二值手写体字符点阵的水平、垂直以及两个对角线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