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本细读到人文素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826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3-02
  教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没有停留在词意的理解上,也没有满足于表达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讲解,而是促使学生由词到词人再到人生态度的深入阅读,积淀学生的人文修养。
  师生共同理解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应当是“回去吧,不管是风雨也不管是晴天了”。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超然的心灵境界。接下来的问题是:归去,归何处去?是回到黄州的住处,还是苏轼的家乡呢?还是另有深意呢?问题的设计抓住了这首词的关键之处,抓住了这首词的灵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句,表明了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的抉择上深有徘徊困惑的心态。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不能超脱回避现实,只能在现实中不断求索。《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中写道:“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好像有一种陶渊明“归田园”似的情景,而苏轼终是不自由,身不由己。《行香子》( 清夜无尘)中“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同样表达了归隐却不能实现的心愿。所以,古今诗人中,苏轼最推崇、最心仪的就是陶渊明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晚年梦寐以求的知音。陶渊明宁肯回到田园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官场中退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在劳动中,在和农民的交往中,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执着关心,无论人生感叹或是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质朴和热爱中得到了安息。归耕农田,陶渊明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自由的现实途径,但苏轼一生都没有走上这条路。在《满庭芳》中感伤唱道:“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陶渊明吟唱“归去来兮”,是何等快意,眼前就是一片光明和希望,从此就回到了自由亲切的田园,这里苏轼虽借此非常贴切地表达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接着却哀叹,家在万里之外,我要回到哪里去呢?难道是陶渊明离家近而词人离家远就不能归乡吗?非也。苏轼靠科举为官,虽早有归隐之念,但身不由己,上命不可违,更何况他长期以来,仍在“待罪”之中,动辄得咎,自保尚不能够,哪里还有提出归隐的自由呢?苏轼与陶渊明的身世经历和时代毕竟不同了啊!“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也不过是自己的贬谪之所——黄州罢了,而实际上也只是说说表达感情而已。即使人生晚年到了海南,与当地的百姓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但那也不是自己的家乡啊。如果“归去”是像陶渊明一样要回到家乡,那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乡呢!苏轼不断追问:“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陶渊明是迫于生计,辗转徘徊于为官和归乡之间,但毕竟有一个明确的归宿,苏轼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他不断地思索感悟,最终在《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表达出来: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李泽厚先生认为:苏轼一生并不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时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时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个整个人生空漠之感,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1]但他毕竟没有又走进那种“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虚无,而是以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沉静来看待外物看待一切。这种自我内在充实的精神世界,正是苏轼的经历和感悟的结晶。苏轼此时四十七岁,自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的人生不幸,也经历了被诬外放、流宦各地的沉浮风波。而这次因“乌台诗案”经历生生死死之后的贬谪,经历了肉体的痛苦折磨,却磨砺了精神的升华。人到中年的苏轼已经阅尽人间沧桑,历经人生坎坷,他把儒家的“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坚毅精神、老庄出世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炼就宠辱不惊、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铸就了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内在精神,养成了平和、淡泊、安详、从容、洒脱、坚忍的君子人格,东坡追求回归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始终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清醒智慧的理性精神阐释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2]可见苏轼的“归去”是向自我心灵的回归,是自己为自己撑起了一片高远的精神天空,这才是对后人的最大启迪,也是最能让后人发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感慨的深邃之处,是后人汲取精神养料的深远源泉。只有读懂此处,读通苏轼的一生,才能发现苏轼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才会在阅读苏轼感悟传统中汲取营造现代自我精神家园的力量和营养。对学生而言,这关键之处的阅读,对阅读整个苏轼,都是一个崭新的视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凭借自我的学养,借助他人的解读,潜心思考,读出心得体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准恰当的阅读视角,引导学生进行真实阅读,在此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促进学生阅读不断深入,激活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获得阅读素质,积淀人文素养,打好精神底子,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语文阅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 李泽厚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莫砺锋诗话》 莫砺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3版
其他文献
【摘要】等待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一种良好品质,我们必须要学会等待。而在语文教学中,不愿等待、不能等待、不想等待的现象比比皆是。上课时,老师和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进入状态,我们需要学会等待。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研究和交流,还有一些反应慢、接受慢、同时也正在努力思考的学生,我们需要学会等待。出现了节外之枝,我们需要学会等待,需要耐下心来,花点功夫,准确把握,机智处理。当学生有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9-01  公开课是教学实践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 它应具有展示性与导向性。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展示,让我收获很大,我收获了很多,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的教学不足。  一、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1.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多媒体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8-02  “小学数学毕业班复习课难教”已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心声。我们都知道,因为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但它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上好复习课,能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8-02  编者把一套语文教科书编成、出版,其“产品”是静止的;一旦把这套教科书投入使用,使之成为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使用的读物,它便处于运动状态。静态的教科书,它所应发挥的功能暂时还处于“潜伏”期,换言之,这些功能还只是一种“潜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功能,必须要让教科书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在这
期刊
【摘要】新时期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现状不容乐观,针对现状形成的原因,建议采取改变评价机制、政策的倾斜与平衡、给学生一个互动的、启发式的课堂等对策加以改善,以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改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6-01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社会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大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文章以龙里县洗马镇龙场小学为例,分析了偏远山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的原因,总结了该校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一年级新生 良好习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4-02  蒙阴一中始建于1954年,1984年被确定为临沂市重点中学。2007年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2011年通过省规复验,2011年成为全省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学校,2012年获得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占地1386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97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90个,
期刊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 灵活 鲜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2-01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然灵感、激发创新、积聚智慧的舞台。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提高则是教师开展好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新课改的实质,抓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要能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活性,活力四射。概括起来就是: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7-01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其思想内涵往往大于作品本身,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如“阿Q”、“狂人”、“闰土”、“涓生”、“子君”……,已深深地烙在国人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代表,时时惊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记得十二岁那年看过一部电影叫《伤逝》。也许看不大懂,至今的印象只记得有个男子, 在烈火面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查阅文言工具书和参考课后注释是积累文言词语的基本方法。参考注释方便快捷,为师生所喜用。但对有些注释,只是全面照搬,未必可行。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如果只按课后注释理解文意未免粗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