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查阅文言工具书和参考课后注释是积累文言词语的基本方法。参考注释方便快捷,为师生所喜用。但对有些注释,只是全面照搬,未必可行。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如果只按课后注释理解文意未免粗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关键词】文言文 积累词语 深入探究 牺牲 注释 揣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9-01
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分清句子的层次,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累文言词语常见的方法有二:查阅文言工具书和参考课后注释。参考注释方便快捷,为师生所喜用。但对有些注释,只是全面照搬,未必可行。
这里,笔者依据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及本人多年的教学心得,略陈管见,望同行方家见教。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学生在预习时,将“牺牲”一词解释为:“猪、牛、羊等”。乍一听,是对的;细一想,有问题。问其理由,则言:是参考课后注释得出的。且查阅之,则有:第196页⑦【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那学生前面的回答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不妨这样设问:①圈里跑的猪、牛、羊等即是在文言环境里,能否称为“牺牲”?②如果活着的猪、牛、羊不能叫“牺牲”那么宰杀了的、做成佳肴供人食用的能否称为“牺牲”?在仔细推究注释⑦“牺牲玉帛”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注意,是祭品。
提到祭品,有的学生投来质疑的目光。笔者因势利导,举生活中的实例。当然,事先声明:虽然古今有别,但古今生活中的许多事、理,在有些方面还是相同的。请注意下面问题:
③你在农历大年三十或清明节,依当地汉族的风俗,给祖先上过坟吗?④上坟或过年供祖先牌位(当地称为神牌),用过什么东西?
学生气氛热烈,经合作讨论,展示成果:④用的东西(有几位学生补充,当地称为“用物”)有:香(包括卫生香、老香)、鸡蛋或炒猪肉片(当地称为“献之”)、酒、醋水、纸钱等。好!可以看到,以上活动的规模虽然不同于古代天子、诸侯的祭祀,但其意义和精神实质却有相同的地方。那么,可以得出结论:
例④中涉及到的炒猪肉片等,可称为“祭品”。或者有些像古代的“牺牲”。显然,“牺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猪、牛、羊。正如196页注释⑦说的,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但笔者觉得此注释仍然欠佳。且查查《辞源》:“【牺牲】:古代祭祀用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为牺牲。”《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为舍弃、捐弃之义。如:牺牲生命;为国牺牲。
古代王侯的大型祭祀,必用毛色纯体全的猪、牛、羊等。纯为纯一,专一;全,表全心全意。它表达了祭祀者意念精神专一,全身心投入的意思。大有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的意味。当然,祭祀活动完毕,“牺牲”可为王公大臣分而享之。可见,“牺牲”准确的解释为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而体全的猪、牛、羊等。
引导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且为古代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幽深意蕴唏嘘感叹。可见,细心揣摩课后注释,深入探究文言词语的含义,不但有利于准确的理解词语,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当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以下方法无疑是可取的:
一、尊重古代的历史文化。尽管其中有糟粕,但好多地方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将其简单化,更不能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一大法宝。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以古代祭祀者用“牺牲”的精神,来学习文言文。
四、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不可一概简单化,而要适当提高难度深入理解。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以笔者教文言文的经验和愚见,以上四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积累词语 深入探究 牺牲 注释 揣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9-01
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分清句子的层次,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累文言词语常见的方法有二:查阅文言工具书和参考课后注释。参考注释方便快捷,为师生所喜用。但对有些注释,只是全面照搬,未必可行。
这里,笔者依据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及本人多年的教学心得,略陈管见,望同行方家见教。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学生在预习时,将“牺牲”一词解释为:“猪、牛、羊等”。乍一听,是对的;细一想,有问题。问其理由,则言:是参考课后注释得出的。且查阅之,则有:第196页⑦【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那学生前面的回答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不妨这样设问:①圈里跑的猪、牛、羊等即是在文言环境里,能否称为“牺牲”?②如果活着的猪、牛、羊不能叫“牺牲”那么宰杀了的、做成佳肴供人食用的能否称为“牺牲”?在仔细推究注释⑦“牺牲玉帛”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注意,是祭品。
提到祭品,有的学生投来质疑的目光。笔者因势利导,举生活中的实例。当然,事先声明:虽然古今有别,但古今生活中的许多事、理,在有些方面还是相同的。请注意下面问题:
③你在农历大年三十或清明节,依当地汉族的风俗,给祖先上过坟吗?④上坟或过年供祖先牌位(当地称为神牌),用过什么东西?
学生气氛热烈,经合作讨论,展示成果:④用的东西(有几位学生补充,当地称为“用物”)有:香(包括卫生香、老香)、鸡蛋或炒猪肉片(当地称为“献之”)、酒、醋水、纸钱等。好!可以看到,以上活动的规模虽然不同于古代天子、诸侯的祭祀,但其意义和精神实质却有相同的地方。那么,可以得出结论:
例④中涉及到的炒猪肉片等,可称为“祭品”。或者有些像古代的“牺牲”。显然,“牺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猪、牛、羊。正如196页注释⑦说的,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但笔者觉得此注释仍然欠佳。且查查《辞源》:“【牺牲】:古代祭祀用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为牺牲。”《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为舍弃、捐弃之义。如:牺牲生命;为国牺牲。
古代王侯的大型祭祀,必用毛色纯体全的猪、牛、羊等。纯为纯一,专一;全,表全心全意。它表达了祭祀者意念精神专一,全身心投入的意思。大有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的意味。当然,祭祀活动完毕,“牺牲”可为王公大臣分而享之。可见,“牺牲”准确的解释为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而体全的猪、牛、羊等。
引导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且为古代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幽深意蕴唏嘘感叹。可见,细心揣摩课后注释,深入探究文言词语的含义,不但有利于准确的理解词语,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当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以下方法无疑是可取的:
一、尊重古代的历史文化。尽管其中有糟粕,但好多地方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将其简单化,更不能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一大法宝。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以古代祭祀者用“牺牲”的精神,来学习文言文。
四、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不可一概简单化,而要适当提高难度深入理解。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以笔者教文言文的经验和愚见,以上四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