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梁河设治局禁烟政策研究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云南省颁布《云南省禁烟实施办法纲要》,全面厉行禁烟计划.梁河地区作为实施禁烟政策一个区域,按照要求开展了以禁种罂粟为核心并辅之以禁运和禁吸食鸦片的禁烟工作.但梁河禁止种植罂粟行为引起当地百姓不满,引发多起抗铲事件,禁烟工作难以继续.对此,梁河设治局通过采取鼓励种植茶树以解决百姓生计、达到代替罂粟种植目的等渐进方式来解决抗铲问题,从而缓和了与当地百姓矛盾,实现了禁烟计划.梁河地区的禁烟方法在滇西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民国时期云南禁烟政策下的一个成功案例.
其他文献
清代吴树声《诗小学》在《诗经》训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诗经》的训诂方法得当,立论公允,颇多创获,这在其运用“因声求义”方法进行训释时表现尤为突出.其“因声求义”之方法,主要表现在“明假借”“探语源”“通转语”“明古音古韵”等方面.
澄江话属于西南官话滇中方言小片,其形成与元明清的江淮、北方官话和四川方言关系密切.一些普通话“子”尾词,澄江话不加后缀“子”,而采用重叠、儿化、儿化重叠等几种不同形式,体现出名词形态发展的不同情况.澄江话“子”尾词采用名词重叠形式主要受四川方言影响,采用儿化形式主要受老南京方言影响,儿化重叠则是两种方言影响的叠加,反映了方言接触的历史层次和影响的多样性,在多方言的接触和影响中,不仅有某一方言特征的延续,也形成方言影响的叠加.
分析性语言研究法是近年来语言学界新出现的一种针对我国分析性语言特点的语言研究方法.目前语言学学者运用该方法已做出了很多成绩,分别从语音、语序、句法结构、词类、语法形式或整体语言特点等方面对不同语系、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涉及汉语、景颇语、哈尼语、拉祜语、傣语、普米语、壮语、布辛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分析性语言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解释特殊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注重解析语言特点间的联系.该方法不仅是对我国早期汉语研究的积淀与多年少数民族研究的探索的升华,还是对语言学理论在我国语言研究中入乡随俗
唐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商业、文化功能的强化,城市的优势逐步显现,城乡失衡的格局形成.园林文学是中唐元白诗派文人在唐宋城市转型过程中向内调适城乡失衡的焦灼而带来的艺术凝结,在中隐观念主导下,城市私家园林弥合了城市与山林的矛盾;在实践形态上,私园的大量建构与诗文游赏酬答展示是唐宋园林文学兴起的重要原因.
从总集、别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得《全清词?雍乾卷》未收之作品47首.凡《雍乾卷》未及收录的作者,均根据相关史料,对其姓氏、字号、里籍、科第、仕历、著述等略作考述.
结构助词数量较多,澜沧哈尼语它具有多功能性特征,有一定的合音和音变等转型现象,变调是主要的补偿手段.且具有显著的分析性特征.结构助词丰富了哈尼语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对哈尼语的语序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祖庭事苑》有多处纰漏,从中列举12则词条,既有善卿言语之误、语源之误,又有“它经无所出”的疏漏,在引用《祖庭事苑》时若不加考辨,则时有谬误产生.
云南玉溪市元江县明朝以前纯属“夷方”,主体民族、世居民族是哈尼族、彝族、傣族,多民族长期交融聚居.《元江历代诗词楹联选辑》厘选的诗歌,内容涉及元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经济特产、文物经典等,全方位彰显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乡土气息,多艰的边疆民族史,称之押韵的元江民族志亦不为过.分析这些代表元江各个历史时期的诗词典型的用韵,可看到元江诗歌创作水平及汉语在元江这个多民族聚居区的发展变迁.
审美能力是审美意识最为重要的表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诸侯、贵族兴起,西周原先以王权为中心的“制礼作乐”体系逐渐崩溃.社会环境的转变、观念意识回溯、舞蹈自身发展规律驱使等因素推动民间乐舞逐渐发展壮大,为汉代俗舞之合法地位的取得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民间乐舞的繁盛发展可以从图样文献和《诗经》记载中找到依据,人们将舞蹈当作欣赏对象的同时,也逐渐具备评判、鉴别其好坏的能力,鉴赏舞蹈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在有传统贸易的沿边地区开展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边境小额贸易.云南省沿边地区同样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边境小额贸易,特别是滇西南边疆地区,从无到有,先是建立了国营商业,创立“自购自销”制度;在“云南省边境小额贸易管理办法”颁布后得到完善;1955年有所停滞,但在“中缅边民大联欢”后仍然有所发展.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滇西南边境小额贸易对稳固人民政权的群众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对外贸易、延续中缅“胞波”情谊以及体现国营商业的人民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