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祛风法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阳虚湿滞证的应用及治疗作用机制的探析

来源 :河北中医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由肌体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慢性复发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分型.慢性复发型UC临床多表现久泻夹带黏液脓血、腹痛、形寒肢冷等阳虚湿滞证,风、湿、虚是重要致病因素,脾肾阳虚、风湿阻滞是根本病机.慢性复发型UC阳虚湿滞证的机理与钠-氢交换体、Cl-/HCO3-交换体和水通道蛋白(AQPs)表达异常相关.温阳祛风法是治疗慢性复发型UC阳虚湿滞证行之有效的治法,该法以温补脾肾阳气为根本,配合风药以祛风除湿止泻.温阳祛风法的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反应、干预信号通路、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黏膜屏障及调节水液代谢.研究探析慢性复发型UC阳虚湿滞证的发病机理及温阳祛风法的作用机制,为温阳祛风法治疗慢性复发型UC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北纬四十度》一书充分表明了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以“此时此地”的主体视角创造性地把握住历史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作者将“北纬四十度”建构为一个文明史问题,它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文明视野,补充并冲击着大一统王朝的“天下观”,提示着历史定论背后的其他可能.作者通过重走“北纬四十度”一线的真实生命体验,深入探究民族文化与华夏文明、个人与整体、文学虚构与历史研究之间的“越界”关系,为理解当下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版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朱子的“《易》本卜筮之书”命题在近世东亚易学史上影响深远.在朱子卜筮说的基础上,日本儒者伊藤仁斋结合其所创“古义学”中严斥卜筮的观念,试图将《周易》分割为“卜筮家之易”与“儒家之易”,进而甚至质疑《周易》的经典地位.伊藤东涯继承仁斋易学观,但对其观点的过激与疏略之处多有调整与完善,他认为卜筮之《易》有一逐步义理化的演变过程,据此重建了古义学派易学体系.古义学派易学一方面将朱子易学作为最重要的对话资源,加以吸取及转化,另一方面,却促成了德川初期反朱子学思潮的形成及其拓展.
陈福民先生提出的“北纬四十度”是一个融合了地理、历史与文化三重含义的复合型概念:作为地理概念,它指的是与长城几近重合的那条纬线;作为历史概念,它是《北纬四十度》一书的叙事之纬.作者在这本书里以独到的方法论呈现了“北纬四十度”的历史复杂性,同时他又将叙述历史的目标与历史复杂性的内容引向了对文化意义的“北纬四十度”的阐发,它指的是由地理纬线界分的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在两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发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和反主体性的反拨,其消除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在、彼此共生.数字媒介下文学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作者—读者”“文本—人”“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以及“媒介—人”主体间性的实现成为可能.数字时代下文学艺术性危机的产生正在于文学各构成要素之间主体间性的缺失,在追问数字媒介下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意义价值上,主体间性问题仍是数字媒介下文学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符号学视域下,将民俗符号引入舞蹈创作是舞蹈学界和符号学界一直忽视的研究方向.通过阐述民俗符号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探讨如何将其提取和应用于舞蹈创作中的具体方法,可以为民族舞蹈编创过程中的民族性体现提供理论依据.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在国家重视国际传播力建设背景下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对外传播与译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以翻译传播学作为理论框架,结合满族文化对外传播,尝试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译介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译介传播的效果.
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的红色电影以巨大的悲剧牺牲力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当代中国大众在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构上的深刻认同,体现了战争美学的悲剧人文主义情怀.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这些红色电影如何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处理好审美形式与审美理想的有机统一,体现红色乌托邦的坚定信念与中国式悲剧内核的情感交融,实现以社会政治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与以文化政治为辅线的中国传统情感结构交织互动.唯有如此,红色电影才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重建信仰.
承德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时限,远未达标.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对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识不到位;二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落实、监管不到位.针对问题及原因,承德市各少数民族自治县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要提高认识,思想到位;二要统筹规划,政策到位;三要组织落实,监管到位.
大学组织变迁问题近年来一直被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乃至社会组织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或高等教育系统处于转型阶段的时候,大学变迁的动力、过程及结果具有更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其变迁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更难以把握.但是,学界往往从宏观视角对高等教育组织的整体进行一般性分析,能够深入到特定大学组织内部进行深刻描述和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闫树涛博士的专著《大学发展的学术战略与结构变革—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一所典型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组织变迁的深入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了环境变迁中的大学组
楼兰文书中有17件文书属于“马厉文书”范畴.“马厉文书”与楼兰文书中的“李柏文书”“张超济文书”相较有独特价值:其一,马厉虽自署“楼兰贱甥”,实为酒泉人.马厉西晋泰始六年任从掾位,“统楼兰”,继而可揭示出汉晋间河西大族对于西域边防的重要作用;其二,通过编年系联法研究“马厉文书”相关人物可知,泰始六年前后西域长史府因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凉州之乱”影响而渐于崩坏,即楼兰文书中所反映的西域长史府官职异动、粮食持续减少、“羌”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