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劳作,不尚叫嚣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团简介】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 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 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意,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社团刊物】
  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由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社团活动】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特列夫,介绍了望·蔼覃,介绍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作家作品一】
  台静农(1903~1990),字伯简,安徽霍丘人。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勤工俭学,并参加未名社。后在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执教。抗战期间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到台湾,曾在台湾大学执教。他的作品文笔简练,风格朴实而略带粗犷。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此外,还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是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集。台静农的短篇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白蔷薇
  ——同学某君的自述
   台静农
  “唉唉,所谓人生是这样一种卑下的散文,……常常干涉我们的生活;我们向着辽远的太空,莽苍苍的高处,刚刚作势要飞,在这瞬间,便来打断了我们的翅子了。”
  我每每想到过去的一切,我张皇的心总是万端地起伏,从没有平静过一次。虽然我未曾流过眼泪,但是我知道这不是眼泪的力量,便能够将永久不磨的胸中的积愫消灭了。
  黄昏时,痛苦的爪子在我的方寸上抓得极其难受,有好几次,演戏几乎疯了!要将这不幸的时光消磨去,只有拥着被勉强酣卧,度过黄昏,度过黑夜,度过晨曦,直待阳光在窗前频频地催我。
  同学们都知道,我不幸成了人间的失望者,我的精神颓丧,我的身体负着病伤;不仅仅这样的衰弱下去,不久会死去的。所以他们极力劝我归去,以慈母的慰安,作精神上的疗养。因为我是六年没有回去了!
  现在我幡然归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切事都如烟雾。这过去的一切,即使不思量,又怎样能够呢?
  当下最使我不安的,便是母亲这样的衰老,这都是为了我的原因。见了母亲两颊的泪痕,我的心要碎裂了。
  母亲带我到舅母家去,舅母是非常欢喜;不过在欢喜中总是隐着哀伤。从小时,舅母便钟爱我,六年来留滞在沙漠的旧都,她是同母亲一样地挂念和盼望。啊,这负着深恩的我!我们围坐着,舅母殷勤地问长问短。之后凄然地说:
  “可怜你这次回来,你的莹姐见不着了!”
  “怎么?”我非常地惊异,我所知道伊的,仅是伊在我离家的那年冬出嫁了,从此便不通消息了。
  母亲于是呜咽着说。
  “你莹姐是今年春天去世的。我知道你在外面精神不好,不敢告诉你。”
  我不禁地哭了,舅母同母亲也放声哭了。
  在这凄淡的啜泣中,女仆领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走进来。女孩满身素装,神情是非常的清秀。舅母于是止住眼泪,牵着小孩向我说:
  “这便是你莹姐留下的女孩,今年四岁了。”一面又指了我对小孩说:“这是从远方回来的舅舅,行个礼罢!”
  她深深向我鞠躬,我更加难受,伏在桌上越发痉挛地哭了。
  舅母不得已又来劝我,说我身体不好,不要太悲伤了。同时伤心地告诉我许多莹姐嫁后不幸的话,以及伊平日怎样的想念我。在伊要死的前一天还愤然地说,“躅弟老不回来,要死了也不能见一面!”我听到这里,忍不住又哭了。忽然这没有母亲的小女郎跳起来对舅母说:
  “他是在北京的舅舅吗?妈妈告我的。”
  “宝宝,他就是从北京回来的舅舅。”母亲惨然微笑着说。
  “妈妈说,舅舅会给我买玩艺的。玩艺呢?”她跳着跑到我的怀里。
  “玩艺是买了,明天就给你送来。”我说。
  这时候,我的心同刀割一样。唉,生便是这般不幸和凄苦!忧伤折磨了伊,又使伊留下这不幸的小女郎;即使伊得了永远的安息又岂能瞑目吗?
  傍晚归来,带着哀伤独自坐在花园的石凳上。乘着晚风,嗅着花香,不幸又回到六年前离家时的情况中了。
  那是五月的夜里,月色被稀薄的白云避住,星星在天空里闪烁,风停止了微啸,杨柳住了轻狂,一切都静默了。剩下的唯有远远的竹林里传来鹧鸪的啼声,和似断不断的草茉莉与新荷的幽香。
  我同伊坐在花园里——现在所坐的石凳上。为了远行,伊默默无语,黯然地低着头,鬓发遮着伊的眉宇,许久,许久,我鼓着力说:
  “莹姐,我买些什么寄给你呢?”
  “什么也不要买,我都不要!”伊决然地说。
  “你不是喜欢北京的花吗?”
  我不敢再问伊了。心中更觉得凄凉。偶然看见石凳旁的白蔷薇悠然开着,随手折了一朵,我请求地向伊说:“给你这白蔷薇。”伊没有理我,仅仅地侧一侧身子,我便将白蔷薇缀在伊的右襟上了。我说:
  “莹姐,我们别了,什么时候再见呢?”
  “最好,永远不见了……”伊呜咽着不能说下去。我知道又引起了伊的严父为伊生前铸成的大错而悲伤了。
  最后,我将伊从石凳上搀起,同伊在园中往复徘徊着。伊的散发,映着凄怆的夜色;伊的泪痕,映着暗淡的月光;伊的颜色,更觉惨沮可怕。
  夜风忽然起了,吹着伊白色的衫子,湖色的裙裾,更使伊不堪战栗。这时候,母亲忽在园子外面叫道:
  “夜来露水重,莫受了凉;回来睡罢,明天要起早呢。你们姐弟俩,要离别了,这样的依依不舍。”母亲笑了。“也难怪,从小在一起长大的。”
  伊听了母亲说。赶快走到花阴下,拭了泪痕,掠一掠鬓发,于是一同踏着月光,从已谢的紫藤花架下,缓缓地回到房中。
  第二天清晨,晨光刚笼罩大地的时候,母亲起来了,忙着为我料理行李,招呼轿夫,送我从大门走了,走过门前的柳塘,母亲还叮咛地说,“平安地走了,明年早些回来!”
  那时候,母亲的心中,好像失却了什么似的。伊呢,悄悄地站在母亲旁边,襟前缀着枯萎的白蔷薇。
  啊,我是负伤的鸟,带着箭,带着痛,带着血腥。能够让我向渺茫的天空,无力地飞去吗?
   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二日,改成。
  (选自《地之子》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未名社出版)
  
  【作家作品二】
  韦丛芜(1905~1978),安徽霍丘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为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成员,《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主要作品:著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穷人》《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生命》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韦丛芜选集》。韦丛芜是未名社中年纪最轻,译著最丰者。所作长诗《君山》具有浓郁的抒情味与缠绵不尽的风格,在现代叙事诗中别具一格。
  诗人的心
  韦丛芜
  诗人的心好比是一片阴湿的土地,
  在命运的巨石下有着爱的毒蛇栖息;
  他歌吟着,轻松心头的苦楚,
  毒蛇在吟声里吮取着他的血液。
  
  在生之挣扎里更痛感着生之悲凄,
  他踯躅于人间,却永为人间摒弃。
  唉,何时啊,能爬出那血红的毒蛇,
  从命运的巨石下,从阴湿的土地里!
  (选自诗集《冰块》,北平未名社一九二九年版)
  
  【相关链接】
  李霁野与台静农的友情
  “童年!童年的友谊!这里含有多少迷人的美,多少令人永远神往的力!”(李霁野语)民国初年,他们都是七八岁或十来岁的儿童,他们也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天真无邪、嬉笑玩闹,但是可能由于他们个性都比较敏感和家教良好的关系,他们都显得比一般孩子要早熟一些,塾师有一次对李霁野的父亲说:“这孩子(指李霁野)悟性很好,记性稍差些。”辛亥革命后,新思想也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叶集这个靠近大别山的农村。当李霁野他们看到民国成立后还有那么多落后现象时,就再也憋不住了,便发动了一场砸佛像、剪辫子的运动。李霁野他们就读的明强小学校址就是原来的火神庙,香火一向颇盛,于是他们便首先向这座迷信堡垒开火,除文昌君(据说是位主宰人世功名、禄位的神,过去读书人多祭祀他)外,把别的佛像全推倒了。但这场运动却遭到守旧势力的报复,他们一怒之下把明强小学也砸了,结果使学校停课好多天。在这次轰动叶集的造反举动中,倡议和领头的就是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
  1925年夏未名社成立到1931年秋未名社解体,这7年时间是台静农、李霁野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已从童年的青春伙伴,变成同一壕沟里的战友,他们的友谊在经受一次重大磨炼后变得更加坚实深厚了。1928年4月,由于李霁野译的《文学与革命》(托洛斯基著)被北洋政府视为共产党的违禁宣传品,未名社被查封,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同时被捕,在前门警察局的牢房里关了整整50天。在这段囚禁的日子里,他们亲身感受到旧势力的黑暗与暴虐。夜里,牢房的气氛更加恐怖,少女的细声呻吟,大汉受刑时的凄厉叫喊,让人听了不寒而栗,但这一切并没有摧毁这两个青年人(韦丛芜因病已提前释放)的精神,他们虽然生死难卜,但还在想着出狱后要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翻译波兰小说家式曼斯基的《一撮盐》。经过好友常维钧在狱外四处奔走,鲁迅先生也给北平一个政客写了信,台静农、李霁野终于取保获释了。自由是珍贵的,也是要用斗争来保卫的,但他们手中只有一支笔。于是在出狱后不久,李霁野便开始翻译《一撮盐》,并很快译成一本小说集《不幸的一群》,在被捕一周年时由未名社出版。这是别有深意的纪念,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他文献
巴黎,1924年7月21日。  全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两名美国人获得了巴黎奥运金牌。一名是利坦恩特·悉尼·海因斯(Lieutenant Sidney Hinds),他在小组自由步枪射击比赛时获得了金牌,他射了一个完美的50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绩。他是在他旁边的比利时射击手与裁判激烈争执,将其装有实弹的枪扔到地上时,意想不到地射中50环的。另一名是威廉姆斯,他是在男子网球双打比赛中与同伴黑兹尔
期刊
灵魂,在那时被感染;  心灵,在那刻被震撼。  只因那份深藏在心底的温暖,  只因沉默无语中依旧的关怀;  稻草人将她支撑。    风雨在稻草人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感动在她心中泛起朵朵浪花。  春、夏、秋、冬;  严、寒、酷、暑;  稻草人在旷野中默默承受着,  坚守为她,不去还是为她;  只因她是,他的至爱。    (指导老师 陈朝霞)
期刊
特别阅读——特别的体验给特别的你 。  《语文世界》2007年下半年刊“本刊特稿”栏目将继续节选现当代名人传记中有关其中学时代的成长故事,给现在正处于中学时代的你以感悟与启发。    阅读园地——驰骋你思想的野马 。  现代文学史上的社团流派介绍及代表作品选读,一方面使你更深入地了解现代作家,另一方面这些社团成功的办刊经验与创作成就也是当今中学生办刊与写作的最好借鉴。中外同题散文、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期刊
山之韵致,在于娟秀神奇,在于巍然峭拔,在于吸天地之灵,收日月之精华,饮草木之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因人而扬名,人因山而颇具几分神秘。中西文人笔下的山也许有着不一样的韵致和风流。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山谷,感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吧!  (渝 生)    在他的前方,在稍稍高出他头的上面,山清晰地映衬着蓝天。一阵飕飕的风拂过,宛如一泓清水,他似乎可以从路上抬起双脚,乘风游上并越过山去。
期刊
挑灯细看  曲有源  昨日在路边捡来一句话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归来挑灯细看  原来是四十五年前  我在上小学的路上  随意丢失的  空悲切三个字  因为当时还不明白  便留在口袋里  今日翻出来  本想重新合在一起重新品味  不料那悲切二字  在情急时已经用了  只剩一个空字    【赏析】  《挑灯细看》运用形象、生动、上口、幽默的口语,化解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古典诗意,以
期刊
原题回放  我想化作_________(补全题目再写)  要求:1 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考题解读  生活在经济腾飞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幻想极为丰富。也许你希望能够化为一只小鸟,去感受翱翔蓝天的自由;也许你想化为一滴雨露,去感受大海的壮阔;也许你想化为流动的星河,去感受宇宙的神奇。一百位考生可能有一百种想法,这便是考题的妙处。题
期刊
盆景属园林艺术珍品。它运用“缩龙成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艺术美感。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的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刻”。  (红 枫)    【盆景艺术的历史】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
期刊
4月26日,某地一挂着“科学技术委员会”标牌的机关门前,新拉了一横幅,上书:“热烈庆祝世界知识产权日”。  这种“日”子,能“热烈庆祝”吗?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的特定的“日”子传入我国。以今年3、4月为例,笔者从媒体上不完全了解到的世界(国际)“日”就有: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  世界儿童图书日(4月2日)
期刊
时间的使者策马而过,转眼间2007年的中考又悄然而至。虽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考不同。中考虽是人生的一个小站,但也对我们的未来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每个考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须要对中考从心理上藐视,从应考上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中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水平是中考成功的硬件;考试心态调节状况是软件
期刊
【作家档案】  厄内斯特·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