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l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对孩子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迫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我在一年级教学的实践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计算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纯地为了计算而去计算,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所要教授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创设了学生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帮老奶奶收南瓜的情境,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火把。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习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出示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红苹果,盒子的外面有4个青苹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青苹果,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苹果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4=13
  同样,教学9 7,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 3、9 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抢答等。
  例如,“夺红旗”比赛:出示课件,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请3组同学来完成,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等。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 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习惯需要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提出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书写小能手、作业整洁标兵评比等,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或5分钟的多样化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让家长利用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口算练习,不要嫌麻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
  我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编辑 王团兰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识字,再学习拼音。所以,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就成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情境;故事;奖励  现在一年级学生要求认识的生字比以前要求高,不仅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会读,而且单独出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要会认。那么,如何让初入小学的孩子大量识字且乐意识字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些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创设情境,看图识字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含义: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
摘 要:宣化第五中学实施“练讲练”的教学模式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可以帮助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在英语教学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来合理分配英语知识的比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习目标;一练编写;如何讲;二练设计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双方面的工作,如果单单凭借教师的传授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
摘 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文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技巧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文教学也是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作文是学生自身认知、情感的表达,是自身综合感悟的体现,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形势看,作文在中考中的比例较大,对学生的升学、深造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笔者以前在教学中,往往会应用经过多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有时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以为学生已经很了然,其实学生很漠然,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产生误解,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结论到底来自何方,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
摘 要:在体育课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困扰运动员训练成绩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最致命的因素。在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和特长生训练过程中,从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体育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入手总结了点滴体会。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治疗原则  一、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繁杂而又多方面的,通常
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教师,我亲自见证了农村小学从繁荣走向萧条的全过程。看着一学期比一学期显得空而大的教室,我也失落过,觉得自己每天给那几个学生上课很没有激情,可随着我校语文组开展“农村小学小班化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策略”这一课题以来,我又找回了以前的激情,下面就我在打造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互动课堂方面的点滴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课堂改革从改变传统的座位方式开始,圆形、马蹄形、月
摘 要:体育课一直是各学校学生的必修科目,不分年级。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上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学会团结合作,提高思想道德和素质。所以,在学校里,体育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关键词:体育;教学育人;思想道德品质;顽强精神;阳光体育  一、体育的独特魅力  现在,国家已经倡导“阳光体育”,这足可以看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体育技能、如何强健体魄,更深层面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直接体现。作文对于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也都有较高的要求,是学生“听说读”等各项学习活动的结晶与汇总,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好了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但是长期以来,作文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知识积累有限,写作技巧不足,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较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实践行为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众所皆知,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更要服从于主体,教师不能“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之后,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