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来源 :乐府新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中国社会从思想意识到体制结构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文艺界同样在变革.中国文化界开始提倡白话文,白话文的优势是通俗易懂,意图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赵元任是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白话文的文章,还录制《国语留声机片课本》.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赵元任十分关注音乐和方言的融合.比如,在赵元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常州方言、无锡方言乃至京剧的一些音调.在钢琴伴奏方面,他非常看重发挥钢琴的作用.在进行艺术歌曲创作时,充分利用了钢琴的特点成功地突出了声乐的魅力.
其他文献
声乐艺术是人类在高级神经意识支配下,以艺术化的嗓音、情感化的旋律为载体,表现音乐文学语言的意境,塑造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要通过美妙的歌声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歌唱与表演,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艺术化的呈现出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演唱者会存在紧张感,导致整体演唱效果欠佳.克服紧张心理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成熟的演唱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准备工作,消除不良客观因素,带给听众最佳的声乐演唱效果.本文针对紧张心理对演唱的
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具有专业性质的音乐综合基础技能实训课程.是针对音乐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音乐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为培养从事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方面人才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课程.视唱练耳课程同时体现着基础、综合、全面、宏观的课程性质.本文主要论述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性关系,课程中的每一项练习、每一项需要掌握的能力,实际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文以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为研究基础,兼及二重奏鸣曲体裁的历史回顾,充分参照该作品的音乐结构形态问题和室内乐专业教学的基本问题,从力度与音响关系、乐器间纵向结合、横向衔接等方面详细探讨了该体裁作品在表演时的演奏技术配合、乐器音色融合等重要知识点以及技术方法.
“花腔技法”起源于欧洲美声,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发展至今近一个世纪,就其发展现状来看,此技法大量运用在中国作品中,似乎已成为中国花腔作品的代表性技法.但事实上我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曲目中的润腔技法不仅体现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增加作品色彩等方面与欧洲花腔技法的运用殊途同归.伴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发展主旋律,中国民族声乐应有自己的花腔技法——符合中国人审美、承载中国文化的中国民族声乐花腔技法,是继承与借鉴、融合与发展、独立与创新的统一体.该技法的运用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审美习惯、审美心理
低音提琴作为交响乐队弦乐组中音色最低、体积最大的乐器,是乐队音响效果的“中流砥柱”,在低音提琴演奏和教学中,如何对低音提琴作品进行把握和二度创作是所有低音提琴演奏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一名优秀的演奏者不仅仅需要诠释出作曲家对作品赋予的涵义,还要利用自身精湛的技艺和对作品的理性把握表达作曲家的真实意图,并赋予作品新的价值与意义.
元脱脱主持修撰的《宋史》中有多处疏漏和失误,包括《太祖纪》《孝宗纪》《礼志》等方面.本文特予考辨,补正.
在古典主义时期,提及创作圆号作品的作曲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安东尼奥·罗塞蒂,其在圆号创作上的突出成绩,对莫扎特圆号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期为圆号演奏者提供理论和演奏思考,从而推动圆号演奏的发展.
在21世纪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对萨克斯本身的多元化艺术特质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入、全面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具有意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萨克斯艺术在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发展背景下更加充分地发挥和拓展自身的优势.萨克斯是兼具了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音响特质的复合功能性管乐器,兼具古典性与流行性的多元艺术特质,同时还兼具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对于萨克斯多元艺术特质的理解、认知和研究还需要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和更大的力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萨克斯艺术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以来,经历了歌舞剧、“秧歌剧”等形式的铺垫与酝酿,以《白毛女》为象征的中国“新歌剧”,在最初的摸索和尝试后,逐渐定型、成熟,并走向变革与反思.相较于西洋歌剧,我国民族歌剧的“成分”更为复杂,如何更好地为民族歌剧进行钢琴伴奏,也是几十年来音乐实践磨合的重点和音乐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选取在改革开放后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歌剧《归去来》中最重要的一段女高音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分析其钢琴伴奏在文本、实践与审美追求上的若干问题,希望能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诗话作为明清诗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明代诗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学史上有关明代诗歌的诸多认识,都与明清诗话的批评观念密切相关.其中明初诗分五派、明诗“盛于国初”两种看法,即是明清诗话影响明代诗史建构的典型例子.类似观念的形成,是后世批评者在当代观念支配下对诗史进行建构的结果,需要被置于文学史演进的历史现场予以重新检视.如何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历史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是文学史书写得以正确展开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