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我只想做个超龄愤青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7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也夫是个很有特点的社会学家。
  他不申报任何研究课题,不拿一分钱的研究经费,不参加任何学术评奖,不参加“规则不公正的游戏”;
  他关注弱势群体,也自揭学术“家丑”,甚至直接质疑社科院“卖官”;
  ……
  “不合群”的郑也夫因此被称为“社会学的硬汉”。
  
  也许因盛夏所生,郑也夫的一生似乎都在“以暴热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一直以来,郑也夫都在热切地关注社会发展并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态度。他对学术界腐败的现状“深恶痛绝”,并且屡屡予以抨击。
  2006年8月,郑也夫的“暴热”达到极至。他在博客上“撸胳膊,卷袖子”,写了一篇质疑文章——《二流学者何以当选学部委员——质问中国社科院》,指名道姓“炮轰”学部委员景天魁。
  郑也夫的“生猛举动”震撼了知识界,一时备受关注。但郑也夫则自觉对于中国影响只是“略有一点消极功能”。这消极功能就是“不让社会的实践吞噬舆论,抵抗宣传的声音催眠大众。很可能政策和社会生活依旧,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声音,显示了一个不被催眠的人的存在,促进多样化的思想生态。”
  “在这种体制下,我觉得很孤独”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景天魁事件”已经过去两年,现在来看有何意义?
  郑也夫(以下简称郑):我想不出有若干意义,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发泄我对此事的不满。我觉得这事极不公正,发泄完了我挺痛快。当然也不光图自己高兴,我希望达到一定效果,看能不能改善现在整个学术环境。虽然我的动作很生猛,结果是无济于事,完全撼不动这个机构的这帮人,整个大厦的根基依然很稳固。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事也没什么意义。
  


  青:这件事情对您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郑:没有任何影响,异乎寻常的平静。从我捅这个“马蜂窝”,直到事件结束,社科院系统没有任何人给我一个电话。大家都选择了沉默。我觉得如果老同事(我之前也在那里呆过)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和我交流一下,或者温和地劝我一句,我觉得都在情理之中,但竟然没有一个人给我来电话说这事儿,确实超乎我的想象。
  青:之前您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种情形?
  郑:我觉得社科院系统一个电话都没有,这是一种理性行为。这是他们经过判断以后的策略,不搭理你,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让你闹不起来,不配合你演这个戏。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撼不动评价系统这座大厦,不了了之。
  青:这样的结果有没有让您产生挫伤感?
  郑:我做这件事,也是想做成了更好,做不成就做不成,不敢抱太大的期望。但我内心积聚了很多对体制的不满,说出来个人也痛快啊。何况我也不是没有抱一点希望,还是有点希望能打破评价系统。最后虽然没什么效果,也在意料之中,所以也构不成什么挫伤。
  青:为什么总是您,而其他人往往“集体失语”?
  郑:因为我多年来对这个体制深恶痛绝,这就造成人比较情绪化,情绪化以后人就不那么能算计了,对很多东西不会考虑那么多,痛快地骂骂这个评价系统,也不会去想什么后果。所以,我行动是因为积蓄的情绪比较充沛,但也不是必然条件。很多人积蓄的情绪一样充沛,但人家并不开战。
  青:那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郑:那就得解剖我们的国民性了。拔高点说,我认为这就是国民的某种劣根性。我们这个民族好像有太好的忍耐力,好像有太多的不公平的事和制度,我们都可以长期地屈从,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自己身体里消化掉了。这一点我确实看不惯。我不愿意与众多这样的同仁生存在同一个体制下,太没有意思了。很多人有很多很多怨气,但他不说,绝对不说,要么就是跟你讨论时,你说什么话他跟你高度共鸣,但你有所行动时,他就退缩了。所以,有时我们中国人要改变某些不满的事,比在别的国家更难。
  青: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您不觉得孤独吗?
  郑:肯定孤独,因为有些事情还在做,但找不到一起共事的人。我所在的全国社会学学会,以前学会会长任期都是五年,后来又改成任期三年,我就提出任期搞成一年制。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建立了全美的社会学学会,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会长一直是一年任期制。我就写提议,反对会长任期太长,认为这是一种资源垄断。应该让更多有学术成果的人当会长,让更多人的名声被社会所了解。
  我写出这个以后,私下里很多人都极为高兴,对我伸大拇指:“写得太好了!”我把提议传给好多同仁看,他们都表示赞同。但最后表决时,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都不做“出头鸟”!我真没想到,那么多私下一起讨论、如此激烈反对三年制的人,最后还是通过了!
  
  “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败”
  
  青:您认为当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郑: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腐败!这个腐败不是哪一个人腐败了。当这个学术评价系统不能够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系统是腐败的。
  另外,学术界有很多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捞取了大笔钱财,这也是腐败。因为我所看到的绝大多数学者、专家,都是拿着那么多经费做出一堆垃圾,非常垃圾。整个群体变得越来越无聊、无思想、不读书。身为文化人拿着国家的薪水以及昂贵的课题费,了无贡献,提不出什么好思想来。这种状况就是腐败。但这个腐败会犯罪吗?会被抓起来接受惩罚吗?不能!绝对不能!从法律意义上,绝对不能说他们腐败。你说人家腐败,人家会告你诬陷。但我要说,从社会上了解点儿情况,完成这么点儿认识,需要这么多钱吗?我认为相当相当清楚:绝对不需要这么多钱!这很荒诞。
  还有,这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透明的评价系统。我不说公正,也不说良好,公正和良好大家会有争议的,我就说透明。我觉得透明了才能逐渐走向公正和良好。
  青:对于您所说的这种“学术腐败”,您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郑:以前我们说腐败,一般是由权力产生,有公权的人把公权变成私利了,这叫腐败。但学术界这些人,也没有太大的权力,怎么就变腐败了,成了捞钱的机会了呢?这事儿有点匪夷所思。其实这件事是权力机构帮了忙,权力机构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去抢、去竞争。权力机构为什么给这个钱呢?这非常耐人寻味,我一直在寻思这个事。
  这(学术腐败)开始于1990年代初期,社会上老攻击有权的人容易腐败,这有权的人就说了:“怎么老攻击我啊?给你们点糖果,把你们嘴堵住,也给你们点钱让你们也腐败一下,省得你们老攻击我们。”现在我给你们一笔钱,你们来竞争吧。刚才我说了,搞清一些社会事实提出一些建议观点,并不需要多少钱。别说好听的话,别说多一些钱就能把科研搞得更好。你们知道科研需要多少钱吗?科研就是钱越多做得越好?而我常看到的是,钱越多科研做得反而越垃圾了。这就是学术腐败的由来。
  青:您最开始也申请课题,后来为什么不申请了?
  郑:一开始我确实申请了,但当时课题费不像现在数额这么巨大,那时还比较靠谱。我那时申请要投票拉关系,我从来不会跟人拉关系的。于是,申请了一两次后,还被人家扣了几顶帽子,说什么“水准很低”、“政治方向有偏离”,我以后也就不再申请了。
  青:之后您是否也想过再申请?
  郑:没有,以后15年来再也没申请过。我知道,如果我不屈不挠地申请,改变一下策略,肯定能申请到,何况有很多人也愿意把我拉下水:“你别一天到晚在那儿开骂,申请到了你也没什么可说的啦。”这都有可能,但我已经完成了一个认识。
  如果我历来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就不会想这件事。想这件事是从很朴素的不满开始的。为什么不给我评上呢?我觉得我比你们水平高。因为曾经受了压迫,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由不满就想找找老根。为什么1990年代以后给的钱越来越多了?敢情是因为这个啊。那我以后就与它彻底拉开距离。我对它是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再也不会申请。
  青:您既然认为学术腐败是一种体制原因,那您觉得有“治疗”的办法吗?
  郑:我觉得大家不要太灰心,治疗的办法之一就是学界有不满,一定要发出声音。如果很多人都发出声音,我觉得要想改变这种体制易如反掌,一点都不难。
  青:易如反掌?
  郑:对。我就是这么天真、乐观地认识这件事。就像我之前说的社会学会选会长是一年制还是三年制,大家私下都赞成一年制,如果在理事会上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结果马上就变了。但如果你们都是两面派,都是分裂人格,由一个分裂人格的个体组成的学界,那我不能对它抱任何希望。出路在哪儿?我不知道出路在哪儿。
  我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某个首领身上,我没那么看问题。我觉得只要我们每个人在任何场合下永远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体制,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青:您一直声称自己“主动和体制保持距离”,但事实上您一直在密切关注?
  郑:这很好理解,我不参加到体制里面去,我没有一官半职,没有成立自己的研究室,不申请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我是与体制保持了距离。但另一方面,我不是一个犬儒,我一直在评判不好的体制,从这个意义上,我没有与它拉开距离。
  
  “我只要做人就要有尊严”
  
  青:您自称有精神洁癖,这对您是好事还是坏事?
  郑:精神洁癖是我个体的特征,没有什么目的性,所以也无所谓好坏。我之所以有精神洁癖,是因为我追求个体的尊严。这个尊严是目的吗?尊严是我本来面目,我并没把自己当成工具,我只要做人我就要有尊严,即使这样在社会上吃亏,即使它是墓志铭,我也认可。我很坦然地继承自己这份天赋。
  青:对于您的精神状态,这种洁癖是让您更快乐,还是更悲观?
  郑: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有弊。我没去违心做很多事,虽然钱少,但我做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当然也有难处,钱多一些意味着更多选择。有些事没钱不好做,比如出书需要经费;再比如出差,我没有差旅费,这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我开年会10多年不去,上次去是朋友帮我出的差旅费。我个人工资能掏吗?能掏,但让我掏自己工资开这种无聊的会,就不掏!太不像话,太岂有此理了。你说我混到这份上多惨啊!所以,还是有不便的地方。
  青:这样的境遇会影响您的生活态度吗?
  郑:我确实有很多难处,但另一方面,我保持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就是因为我虽然对社会、对学术体制有很多不满,但我有很多兴趣、很多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使得我保持着一种很乐观、很饱满的状态。那要是没有这些兴趣爱好,我日子肯定不好过。
  再就是有什么不满,我经常开骂骂出去,发泄掉了,就不再郁闷。这对个人生态有好处,另外也惟其如此,才可能改良社会。当然也可能没用,但我又不以为自己是赫鲁晓夫,我非要忍着干什么啊?
  青:您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郑: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没想过的事,想这个有意义吗?人在社会上活着,都是很被动地置身于某个时空。我年轻时代是处于一种自己很难驾驭的状态,上山下乡,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从这样的时代过来,我从不想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想这个是给自己找罪受,徒添怨气。
  青:在很多人眼里,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有这样体面的职业,您的状态算好的了。
  郑:但是如果微观地看,我的同僚们对我的状态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连出差都没钱。
  青:您是中国最早研究知识分子的学者,据您的观察,这些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郑:很简单,就是堕落了,堕落得一塌糊涂。堕落的原因也异常简单,社会把更多的钱放在那儿让他们去抢,他们不再干别的,就专心去抢这些蝇头小利。之前没那么多钱,收入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还能为底层人民代言,发出的声音也比较多,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状态完全变了。
  青:那段知青生活给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郑: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那时形成的,年轻时那样一种特定的状态会影响我的一生。
  青:有一种看法,就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对这个社会的不公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您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吗?
  郑:对我是这样。但是对这一代人,我觉得不是这样。他们能够消化和忍耐太多的东西,我简直不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说,因为那个时候做知青是社会的卑贱者,这样一种底色一直贯穿我的身心,永远改不了。很多人愿意改变面貌,成为权势中的一员,但我没这种想法,我羞耻于做一个权势者,只想做一个边缘者,一个愤青,一个超龄愤青。这是一种天性的选择,是内心的倾向。
其他文献
浙江一新制药董事长郑亚津是死亡日期迄今最近的一位自杀者,8月12日晚,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缢身亡,时年51岁。      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郑亚津的哥哥仍旧不愿意面对失去弟弟的事实,他婉拒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希望记者不要打扰郑的亲属;并表示公司的事情自己不了解,建议记者采访公司总经理。  但是在郑亚津自杀后,整个“一新制药”的生产厂区已经人去楼空,公司里的电话也无人接听。“工人都放假了,
期刊
凤凰涅磐是一个伟大的传说,说的是凤凰集香木自焚,并从烈火中更生。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商人也走过了自己的30年,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类型的浙商“朝代”,第一个“朝代”的浙商大都属于草根商人,他们在传统产业白手起家,并依靠吃苦耐劳将企业做大,宗庆后、鲁冠球是其中的典范;第二个“朝代”的浙商基本属于资本贵人,他们大都在一些新兴产业崛起,并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马云、陈天桥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第三代浙商正
期刊
2008年4月29日,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佬——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自杀身亡。随后,魏东的遗言被披露,在遗言中,魏东写道:……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行,几乎时时刻刻的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  现在的很多浙商,都在感味着类似的滋味……    “我想,很多浙江的企业家正在经历着和魏东一样的压力,很多浙商都
期刊
近几年,马云成了浙商的旗帜性人物,他领导下的阿里巴巴也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的标杆,尤其是他以破港股记录的方式华丽上市,更是引来无数赞叹和喝彩。  但是进入2008年,马云和阿里巴巴开始站在被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在获悉多名浙江商人自杀之后,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真正应该自杀的应该是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      面对这样的质疑,擅长言辞的马云并没有公开回应,连日来,本刊记者试图通过
期刊
有人说他是“红墙摄影师”,作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组的高级记者,他是出入中南海的“常客”;  也有人说他是离新闻现场最近的摄影记者,从香港、澳门回归到阿富汗战争、连战首访大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现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还是摄影、文字“双翼齐飞”的记者,近年来撰写的《奔波在战争前线》和《随访连战的日子》先后登上纪实文学畅销书的排行榜。  尽管已过不惑之年,他说,“我仍旧对摄影很有激情。”    他的
期刊
北京奥运期间,“民间控烟人士”熊伟出了把“风头”。通过北京某知名媒体,他将自己“一张一张排队抢购”来的奥运门票悉数捐出,招募烟瘾者戒烟。“美国CBS、日本TBS、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都对我进行了报道。”曾是记者的熊伟历数此次举动的巨大反响。    而多数人不知,熊伟更大的“风头”其实是在6年前。  那时,他辞掉工作,在一间1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闷头起草《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建议稿。他
期刊
张爱军(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彭城画派研究会会长)  彭城画派研究会的成立,是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决策的创新实践,也是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徐州人民热切推动徐州书画建设的迫切要求。  彭城画派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群体,是徐州及书画艺术家在传承香火,启蒙后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按照市委的要求,彭城画派将围绕提升彭城画派研究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请
期刊
与杨勇聊天,是个想象力不断被挑战的过程。因为他在做的事情,“不仅国内没有人做过,国外也是刚刚在摸索。”  这项事业叫做“人才风险投资”。“就是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青年视为一家规模更小、风险性和成长性更高的‘企业’,在其成长阶段,为其提供开发人力资源各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以达到快速充分地开发潜力的目的。而学生毕业后,在一定年限内,将自己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返还给基金作为回报。”  在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读
期刊
想给郭耕贴个标签很难。他给人的印象是学者,但是业界称他为“著名环保专家”、“野生动物保护者”。郭耕则自诩为“四不像”——“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  自从1994年到了北京麋鹿苑博物馆,郭耕就为麋鹿和麋鹿苑博物馆奔忙着。如今,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已被中国科普大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曾经濒临灭绝的麋鹿种群在这里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为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生态聚集地。  
期刊
人物简介:夏吟兰,女,1957年出生于北京,上海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家庭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妇女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长期致力于亲属法学、继承法学和妇女人权的研究。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6-1997),澳门法务局法律专家(199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