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兵:用镜头记录青春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是“红墙摄影师”,作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组的高级记者,他是出入中南海的“常客”;
  也有人说他是离新闻现场最近的摄影记者,从香港、澳门回归到阿富汗战争、连战首访大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现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还是摄影、文字“双翼齐飞”的记者,近年来撰写的《奔波在战争前线》和《随访连战的日子》先后登上纪实文学畅销书的排行榜。
  尽管已过不惑之年,他说,“我仍旧对摄影很有激情。”
  
  他的笑容真诚,伸过来的手温暖有力,头发有些稀疏,清瘦中透着干练,这是记者对刘卫兵的第一印象。
  作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刘卫兵不仅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期都献给了新闻摄影事业,他也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和一个时代的青春梦想。
  
   “为维护中国记者的荣誉和尊严而战”
  
  “我的个性比较适合搞新闻。我从小就性格外向,对什么都感兴趣,看什么都新鲜。”刘卫兵这样告诉记者。
  走上新闻摄影这条路,说起来还有些历史原因。1985年,刘卫兵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当时正赶上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思路。因为新闻摄影方面相对薄弱,新华社与人民大学协商,委托培养一批新闻摄影的专业人才。于是,刘卫兵和其他29名同学一起,成为解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的大学生。
  学了摄影,他也爱上了摄影。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假期,他就深入大别山,拍摄了一组反映贫困山区百姓生活的黑白照片,回来后在人大校园里举办了小型个人影展———《大别山你听我说》。毕业前一年,他又把大学期间拍摄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图片整理出来,举办了第二次个人摄影展《紫禁城外的雷声》。
  1989年,毕业后刘卫兵没什么悬念地被分配到新华社,第一年先被派到甘肃分社去锻炼。大西北的艰苦环境并没有难倒他,那一年,他有近半年时间跑到“苦甲天下”的定西、河西,拍了不少反映贫困山区农村生活题材的照片。一年之后,他回到总社当图片编辑,这份新工作却让他发愁了。“那时候总坐不住,老想出去拍照片。”于是,他常常是白天值班,晚上出去找新闻;晚上值班,白天出去跑。利用业余时间,刘卫兵从大街小巷也“扫”出不少好作品。做编辑三年期间,他一年也能发近百张当日新闻照片,这在新华社的专职记者里面也算多的。
  


  领导看他特别能跑,就破例把他调去当记者。这样,刘卫兵在编辑岗位“熬”了四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新闻摄影记者。
  那些年,刘卫兵骑着一辆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比如国内最早发行债券,市民们排队购买;1991年南方发大水,北京组织募捐活动;最早的胡同拆迁,记录消失的胡同……
  “虽然当时只是一个个镜头,但回头看看自己拍的照片,能串成一段历史,觉得挺有成就感。”
  刘卫兵的敬业在圈内是出了名的。1996年内蒙古大火,他主动请缨飞赴中蒙边界,搭乘直升机冲进火场。火灾现场的采访中,看到他总往前冲,解放军某部的一名班长拦住他说:“刘记者,你别往前跑了,你要出了问题,我们无法向上级交待。”1998年南北方相继爆发特大水灾,刘卫兵先后转战江西九江和内蒙古水灾一线采访,曾发着高烧坚守在九江大堤上。那年,他被评为中直机关抗洪先进个人。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他抛下刚刚满一岁的儿子,只身从香港赶往战争前线,成为国内最早奔赴前线的摄影记者。在当时记者能够到达的最前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前线地区,他和战友密切配合,最早发回反映战争前线局势、抗议冲突、民众生活的图片。边境地区连续爆发大规模的冲突暴乱,残酷的催泪弹几次把他打得涕泪横流,但他始终坚守在一线。他在日记中写道:“面对成百上千的外国记者,我是中国新华社记者,我要为维护中国记者的荣誉和尊严而战。”
  
  “孩子们的眼神让我忘不了”
  
  从1990年代初开始,刘卫兵负责共青团、青联系统的新闻报道,并连续几年都是团中央 “五四新闻奖” 最高奖的获得者。“我和团中央、全国青联的同志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我感觉和他们接触很愉快,他们有活力,有激情,工作效率特别高。”作为优秀青年记者的代表,刘卫兵当选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作为委员,他参加了许多青联的活动;作为记者,他记录了大量团中央、青联的活动和历史。
  1996年11月,刘卫兵随团中央“科教扶贫接力计划”的第一批志愿者到了山西省静乐县采访。
  “‘科教扶贫接力计划’是由团中央在全国各地招募一批有一定技术专长或者具备中小学教学条件的青年志愿者,到一些贫困县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科教扶贫计划,山西省静乐县是第一个试点。”
  静乐县是全国最穷的30个县城之一。刘卫兵和22名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这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县城,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觉得很震惊。“一些人家还住在简陋的窑洞里,水要从很远的地方去挑,吃蔬菜要走出30多公里路。”看到这种情形,很多城市里来的年轻志愿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刘卫兵跟随三位志愿者教师在当地一所小学里跟踪拍摄。他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吃饭,和他们聊天,给他们挑水,和他们一起打篮球,晚上和他们一起挤在大通铺上睡觉。虽然时隔10多年了,刘卫兵仍然记忆犹新:“教室的窗户都是破的。里面虽然生着炉子,但还是很冷,孩子们把手缩在袖子里面,冻得直哆嗦。很多孩子都是从几十里外的家里来上学,平时就住在学校里,他们从家里带来几个大馒头,这一个星期就吃这几个馒头,能热热就不错了……”
  外面来了新老师,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争着跑来给老师生炉子、打水,这个孩子送来几棵白菜,那个孩子给老师一副鞋垫。
  透过教室门上的大窟窿,刘卫兵拍下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求知渴望的脸。早自习前,孩子们聚在教室前面啃馒头,刚刚升起的太阳,透过破碎的窗户照射进来,在他们的棉袄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幕,被刘卫兵的相机定格下来,也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沉淀到现在。
  “这次采访是非常触动我的,他们的眼神让我忘不了。”结束采访,临别时,在刘卫兵的提议下,同行的《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的记者们发起了一次小型募捐活动,把随身携带的现金物品留给了孩子们。
  刘卫兵拍摄的这些作品后来在媒体上发表后,在团中央系统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唤起了更多人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关注。
  
  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
  
  1997年11月到12月,随全国青联派遣的青年代表团访日的一个月,让刘卫兵非常难忘。他说,至今出国不下几十次,这次是最有收获的。
  “内容安排得非常丰富,从学日语开始,到听日本的大学教授讲课,参观企业、城市,还有特别有意思的同日本青年的交流活动。我们交流的话题非常广泛:教育、环境、文化,聊得很开心。也有时候为了某个问题据理力争,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刘卫兵笑着回忆,“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青年,我特别想和他们交流,特别想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特别想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刘卫兵说,这一个月的考察让他认识到日本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严谨、认真、执着和团队精神” 。而通过与一些年轻人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北京烤鸭和中国功夫,这也让他感受到加强中日青年之间交流的必要性。
  在考察期间,刘卫兵在一户叫做柏村的人家里住了三天。柏村一家人的热情让刘卫兵感到十分温暖。“我一进门,就看到他们在家里放了一只玩具熊猫,上面写着‘欢迎刘卫兵’。当天晚上,主人一家还请来了很多朋友,为我开了一个热闹的欢迎会。” 从小练过书法的刘卫兵,临走时专门书写了“友谊”两字送给柏村家。
  这三天,让刘卫兵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他一直和这家人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1998年,由全国青联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策划、新华社出版的刘卫兵个人摄影集《日本人印象》画册出版,受到中日双方的高度评价。“应该说,之前我是有备而去的。这次去采访,我希望能够有个成果。至于主题如何定,我想,拍景物、风光不是我的长项,我一直对人比较关注,于是就把主题定在我眼中的日本人。”
  这本84页的画册里,有街头的推销员、做茶道的女教师、正在上课的日本学生、寺庙里祈祷的香客、阳台上的主妇,也有在广岛纪念广场上拿着鲜花悼念的老人。而封面是一位楚楚动人的日本新娘,表情平静而安详。“说起这张照片,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刘卫兵到了一个叫做日光的地方,那里的一个小寺庙里正好在进行一场婚礼。刘卫兵轻轻地进去,在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为新娘抓拍了一张照片。
  后来,柏村家的女主人惠子来到中国的时候,刘卫兵将这本《日本人印象》送给她,她十分喜欢,同时又提出“能不能多送我一本,我要转送给封面上的新娘” 。刘卫兵欣然应允,但是又有些怀疑,你又不认识她,人海茫茫,如何找呢?
  事情过去了几个月,有一天刘卫兵突然在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寄自日本的来信,看署名,并不是自己认识的日本友人。打开信封一看,这封信正是来自封面上的这位新娘。“拿到您的画册非常高兴,十分感谢您……”原来,柏村惠子到日光的小寺庙里到处找人打听,终于找到了她。
  


  这本画册被中日双方都称为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在拿到这本画册时说:“卫兵,这本画册太好了!”之后,每逢中日之间的交流活动,这本画册总是被当作中方政府级的礼品,赠送给日本友人。
  喜欢思考、总结的刘卫兵,回国后写了多篇访日随感发表在报刊上。前不久,他把自己10多年前写的一篇《教育立国、不是一句口号》发到自己的博客上,结果点击量突破31万,评论500多条。
  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将近20年,细数一下,当时班里的30位同学,现在或当编辑、或改行,或转到管理岗位,仍然坚持在新闻摄影采访一线的,只有刘卫兵一人。在许多同事眼里,刘卫兵仍然和20年前一样,对工作带着新鲜感,带着一股冲劲儿。
  “好多同事跟我说,卫兵,你搞新闻摄影20年了,你怎么老这么有激情啊?其实激情就是一种感觉,对于新闻事业,对于摄影,我一直都很有感觉。”刘卫兵这样告诉记者。
  
  人物链接
  刘卫兵,1967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任编辑、记者工作,其间曾在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从事采访报道。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主要作品有:摄影集《日本人印象》、纪实文学作品《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体制向市场化转变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因此而涌现了一批如海航等大鳄;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经济体制突显了许多结构性不足,导致了许多行业缺陷,也影响了经济发展。  随着央企改革呼声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经济主力军-央企,开始反省本身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此同时,随着国资委对央企完成国民经济重要任务和指标的明确,一大批央企正面临主辅业分离、突
期刊
购买还是重组:神秘的中食投    8月22日,保罗集团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保罗集团成功收购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整个消息不超过两百字,只是简单介绍了中食集团和中食投,对保罗集团如何收购中食投、收购的金额、收购后的操作模式等细节性的内容一概没有涉及。  随后,记者登陆了保罗集团的合作伙伴中食集团的官方网站,却发现该集团的组织机构里根本没有“中
期刊
“鸟巢一代”引将走到16天光辉历程的终点。这些日子,将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珍藏,感谢中国人民,感谢所有出色的志愿者,感谢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在长达16天的欢腾和永远的美好记忆中,奥运志愿者留给人格外深刻的印象,甚至有媒体将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授予他们。而在志愿者中,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年志愿者更让人眼前一亮,韩国《朝鲜日报》将这些擅长与外国人对话,爱国心强的20多岁的年轻人称为“鸟巢一代”
期刊
近日,《世界经理人》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21位浙江企业家自杀。最近自杀的两位颇有名气企业家,更是在业内引起极大的震动。7月19日,浙江云光泵阀制造公司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日,浙江一新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亚津自缢身亡……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日前也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亏损企业1.07万家,亏损面达19.6%。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
期刊
他被誉为“油画重工业第一人”、“用画见证历史第一人”,因为他在世界美术史上多年保持着油画创作尺度和人物数量第一名的地位。  他被誉为“当代画王”,因为他的作品从1993年到1997年在香港公开拍卖中,连续打破了中国油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记录。  这位油画巨匠就是刘宇一。  在奥运比赛举行的如火如荼时,这位油画巨匠偕女儿历时七年,向世界奉献出一幅独特的百年奥运宏图画卷——《奥林匹克颂》     太震撼
期刊
在北京CBD的摩天楼群里,只有7层的保罗大厦显得很是袖珍,但就是在这幢不太起眼的大厦里,武力和保罗集团完成了中国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企国家队”的壮举。  这是一次被外界评价为“蛇吞象”的重组,在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后,武力“新红色资本家”的光环俨然灿烂起来。    本刊在八九月的多个时段连续约访,在熟悉了“民企国家队”的同时,也熟悉了武力本人。    给记者的感觉是,武力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说话
期刊
浙江一新制药董事长郑亚津是死亡日期迄今最近的一位自杀者,8月12日晚,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缢身亡,时年51岁。      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郑亚津的哥哥仍旧不愿意面对失去弟弟的事实,他婉拒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希望记者不要打扰郑的亲属;并表示公司的事情自己不了解,建议记者采访公司总经理。  但是在郑亚津自杀后,整个“一新制药”的生产厂区已经人去楼空,公司里的电话也无人接听。“工人都放假了,
期刊
凤凰涅磐是一个伟大的传说,说的是凤凰集香木自焚,并从烈火中更生。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商人也走过了自己的30年,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类型的浙商“朝代”,第一个“朝代”的浙商大都属于草根商人,他们在传统产业白手起家,并依靠吃苦耐劳将企业做大,宗庆后、鲁冠球是其中的典范;第二个“朝代”的浙商基本属于资本贵人,他们大都在一些新兴产业崛起,并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马云、陈天桥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第三代浙商正
期刊
2008年4月29日,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佬——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自杀身亡。随后,魏东的遗言被披露,在遗言中,魏东写道:……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行,几乎时时刻刻的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  现在的很多浙商,都在感味着类似的滋味……    “我想,很多浙江的企业家正在经历着和魏东一样的压力,很多浙商都
期刊
近几年,马云成了浙商的旗帜性人物,他领导下的阿里巴巴也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的标杆,尤其是他以破港股记录的方式华丽上市,更是引来无数赞叹和喝彩。  但是进入2008年,马云和阿里巴巴开始站在被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在获悉多名浙江商人自杀之后,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真正应该自杀的应该是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      面对这样的质疑,擅长言辞的马云并没有公开回应,连日来,本刊记者试图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