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 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在阅读“黄金分割”(八年级)知识时,笔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
  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例如在测量中(八年级),笔者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做一做”的活动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做准备和铺垫。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一节时,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3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4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對此,教师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贾庄中学)
其他文献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上,将相关知识巧妙地融于幽默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笔者认为在教學中应注重从3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1 通过导入吸引住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要注重学生3种能力的提高: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合作能力;三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提高,笔者认为应从5个方面入手。    1 明确实验教学目标,从教学方法的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较广的应用范围,其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产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还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证明,规划人员在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城市规划的质量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城市的形象有了较大的提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实现
Wiki作为Web2.0的典型代表与知识建构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结合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支持和Wiki的技术特性,对Wiki作为知识建构工具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的分析,按照协作知识建构的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他们的权益不断受到侵犯,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土地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是英语教学的内涵。抓住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达到学好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1 尊重是一缕和煦的春风    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爱好。有的英语学得好,有的英语学得差,但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尊心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差错。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要多点宽容
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工作,所以更应注重对学生环保素质的培养,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利用化学科学的原理对社会中  的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和阐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环境教育。从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看,大多数污染来源于化学产品
开卷考试越来越突出能力立意,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体现五性(时代性、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教育性),认真贯彻“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新理念。其命题特点有:1)注意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及原理;2)突出能力立意;3)密切联系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4)强调开放与综合;5)鼓励探究与创新;6)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走出
摘 要:随着国家环保形式的严峻,环保减排和节能降耗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各大机组陆续增设脱硝装置,但随着脱硝系统的投运,空预器运行环境开始恶化,受热面的逐步堵塞造成差压增大,严重威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甚至造成被迫停机冲洗。  关键词:空预器;堵塞;差压;脱硝;优化运行  1 机组概况  大唐信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分别于2008年12月、2009年4月投运。锅炉是由
本文针对军需物流信息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基于GIS技术开发战时军需物流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为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提出了构建基于GIS技术的战时军需物流信息系统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