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敢报江海信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黄昏时刻,薄雾朦朦,站在韩江西岸古榕树下的万江亭,但见左前方影影绰绰的黛色凤凰山,生化出荡漾碧波,漫过片片黄沙,奔涌而来,在眼前这片五百至千米宽的河面,变得舒缓而平静。此时,两岸华灯初上,江面如镜,映着如星的点点灯光。滔滔千里韩江,就此淌过梅州客家山区,流过龟山,流向潮汕平原。
  留隍古镇,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留隍与我的家乡同属梅州,同属韩江流域,也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少来自留隍的人,品过青涩甘香的留隍老树橄榄、入嘴即化的云片糕和幽辣甘饴的姜糖。从拱厝盘遗址出土文物的远年,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这里曾是揭阳县治所在,留隍隶属与建制的变化早淹没在历史的风云中。而历代流传的一个故事,倒使这个古南越地增加了传奇色彩。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君臣为躲避元兵追杀,南逃途中躲雨进了当时叫万江镇的城北宫汶头古庙,雨过天晴正欲赶路,不觉雷雨又至,如此数次及至天黑,一行人只好在古庙留宿,落难小皇帝指蘸香灰写下“万江庙小可留皇”,当地百姓以此为纪念将万江改為“留皇”,后来为避元朝忌讳,将“留皇”两字左边各加上耳朵偏旁。一段无从考证的传说,并不影响这个古镇成为繁荣的临江商埠。
  且不去追溯旧时沿岸用竹木桩作支撑形成的吊脚楼,是怎样被砼取代形成今天的“空中楼阁”式江堤景观的变迁史,置身那条由300多座骑楼构成的千米长街,不难发现,这种店铺前楼留下二至三米行人道的“五脚砌”空间,融合了券柱、雕花、脚线的西洋建筑风格。于今留隍集市已形成了10多条大街、逾千间店铺的商业街区。上游及周边的物产在这里汇聚,经由韩江发往汕头港口出海贸易,留隍古港被考证为韩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
  徜徉在留隍街巷,耳边响起柔软的浊塞鼻音潮汕话,全然不会使人觉得这里地属“世界客都”梅州。留隍镇九成人口使用潮汕语言,日常习俗却融入了大量客家元素。建于清咸丰年间的笃庆堂,是当时在沪经商的朱氏父子为尽孝而修建的宅第。这座面积逾5000平方米的院落,前庭为潮式“四马拖车”,后庭是呈半月形包围的客家“围龙屋”。从墙上镶嵌的通花石雕,外檐动物、花鸟彩绘,屋脊上的彩龙艳凤,无不凝聚着潮汕、客家工匠的精湛手艺以及心心相通的祈福吉祥文化。独特的古建筑折射出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汇贯通。
  全长470公里的韩江从大埔高陂至潮安归湖的流向呈一个弧形,留隍境内23公里的韩江就处在这个弧形湾区的中段。这宽阔的水面,汇聚了来自上游闽、粤、赣3省22市县的水系。梅江源自广东紫金上峰,流经五华、兴宁、梅县等地;汀江源自福建宁化赖家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三条江河在大埔三河坝汇合成为韩江,流经大埔、丰顺、潮安,至潮州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后分流经汕头汇入南海。韩江在留隍以上的流域,均属客家地区,而留隍以下流域,则是纯正的潮汕地区,因此,当地人自称留隍为“潮客都”是恰如其分的。充沛的水系资源,从古至今裹带着物流、人流,也携带着潮汕、客家两大民系的风土人情,在留隍古镇浸润开来。留隍人勤于劳作开发了丰富物产,讲究饮食产生了风味十足、花样百出的小吃特产。大街小巷各类神庙香火鼎盛。从三山国王到妈祖天后,从土地伯公到观音菩萨、基督耶稣,每到特定的时点,虔敬仪式雷打不动地进行,并从中传递着真诚、友善、关爱、互信、互助的气息。在这既非纯正潮汕文化又非纯正客家文化交集带,留隍人兼具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勤俭质朴和潮汕人开闯打拼、团结包容的品格,这为留隍人才辈出找到了注脚。解放前漂洋过海的华侨涌现了大批知名企业家和侨领。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留隍出现了大批名医、政界翘楚,诞生了资产超亿的商人逾200名。
  生长在韩江上游的梅潭河畔,我对韩江流域的山水风物尤为关注。沿留隍溯流而上,韩江孕育滋养的历史名镇如珍珠串般闪耀着人文光华。盛产瓷器的“白玉城”高陂、著名侨乡大麻、打响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的三河汇城,梅江的松口、梅城,汀江的西河、茶阳,梅潭河上的湖寮、百侯等等,这些古镇,深深镌刻在从韩江出海旅居海外的华侨心田,也成为其后代寻根问祖的圣地。
  韩江水源自闽粤赣山区,是广东唯一一条主要发源地在省内又独流入海的重要河流。这条粤东人民的母亲河,没有黄河、长江的磅礴,也无珠江的绵延,但韩江汇聚了崇山峻岭的河溪能量,润泽着一江两岸的人文。韩江是历史之江,承载着千百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韩江是文化之江,传承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哺育出一代代才俊圣贤。韩江,也寄托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永生不变的乡土情怀。
  小时候,在溪边河畔戏水,真不知韩江之长之大,而今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才深深感知,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此刻,我想,我就是韩江流出的一滴水。永远都是。
  铁仔山上观大潮
   铁仔山不高也不大,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这个海拔仅204米、面积100来公顷的山岗,没有多少挑战,更别说有多大的兴趣。以此山命名的公园,也没有奇美的景观。但是,这座山,还是有不平凡的内涵与看点。
  进入铁仔山公园,沿着石阶而上,原生态的植物异常茂密,夹带着山林里特有的花草味道及落叶、泥土气息的空气,沁人心脾,带来神清气爽的感觉。狭长的山脊上,分布着琴之韵、凤桐听雨、海之神、天后圣母庙等景点,而山麓两旁鳞次栉比的厂房构成的工业园区,虽然显得单调,但远远就让人感受到繁忙的生产气浪。到达山巅云阁碧空观景台,可以领略到豁然的景象。放眼望去,近处的107国道、宝安大道,远处的广深高速和沿江高速横贯而过,车流滚滚,生机蓬勃。远眺西南面珠江入海口,水浪苍茫,海天一色。昔日打渔晒网渔港滩涂地上,已建成大铲湾国际集装箱码头。港口上空,不时有宝安国际机场飞机呼啸着腾空而起。近处山上白色圆顶的硕大球状物,据说是飞机导航雷达。我想,静静的铁仔山真联通着大千世界,这里不失为观潮赏景的地标。
  铁仔山曾经是沉寂的,正如其蕴藏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深圳考古界先后数次发现这里存在汉代至明清的古墓。1999年,在107国道西乡立交高架桥施工中,当地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了大批古墓。这古墓群时间跨度长达1800多年,规模多达数百座,且均为平民墓葬,为国内罕见。这对研究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的第一次由北向南民族迁徙和文化交融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铁仔山,经媒体关注而引起人们的注目。   在我看来,潮起珠江,山海相望,铁仔山见证了深圳宝安改革、开放、发展的“春天故事”。从1990年踏上宝安这片土地,因为从事新闻工作,我对这里人和事的变化相当敏感。铁仔山下的工业区企业管理和运营闯出的新路径,西乡镇属企业涌现的“火王”燃气灶等工业品牌,大张旗鼓兴建的商品批发市场,固戍村群防群治机制的探索……城市梦的构想与追寻,形成了许多鲜活的新闻素材。
  记得1995年初,曾到铁仔山附近的劳动村采访。当时,这个村115户村民告别低矮陈旧的瓦房,搬进了村里统建的别墅。靠渔业为生被称为“水流柴”的基围人,终于改变祖祖辈辈居无定所命运。尽管当时村民搬进别墅后还要在屋外搭柴灶烧制“雷公茶”,甚至锄掉花草树木种菜养鸡,后来引入物业管理,各自为阵乱象始得规范。随着村规民约的修订,新一代基围人形成了尊师重教、抵制好逸恶劳的风尚。劳动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文明村”。采访结束时,我产生了一种联想,是珠江入海口的潮水,造就了这里人审时度势、革故鼎新的品格修炼。
  我一直觉得,年轻的时候能来到宝安,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片土地时时处处充满着创新、创造的机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涌现了大批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三来一补”企业,听说其“始祖”就在宝安。怀着新闻工作者的兴趣,我来到羊台山下石岩镇采访。生产电吹风机的香港怡高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打算把发热线圈的生产放在一河之隔的宝安。经一名祖籍宝安石岩的港商牵线,决定选址石岩上屋村。就这样,由港商提供资金、设备、原材料,进行补偿加工贸易的企业在上屋村成功开办,村里人拿到比务农高许多的收入,村里還获得不菲的厂房租金。此后,“三来一补”工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在宝安及更广泛地区蔓延开来。
  汉唐“海上丝绸之路”古航道上的浪涛没有拍醒这片沉寂的土地,文天祥过伶仃洋时的忧患叹息穿越在悠悠时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在这里鼓荡起奋发的浪潮。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支股票叫宝安,最早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探索也在宝安开始……无数创举的叠加,促成了宝安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弯道超车,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宝安这片诞生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土地,又不断地孕育出多个行政区域,在更多的空间维度复制着“革故鼎新”的基因。
  清楚地记得,1993年8月的一天,陪同美国一位著名经济战略学者在宝安采访,晚饭后从区委招待所散步走到南头边检站前107国道的天桥上时,望着脚下穿流不息的车河,这位学者讲了一句令人吃惊的话:“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在广州至深圳一线。脚下这块土地,将是广深线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我内心依然是不平静的。
  沉静的铁仔山承载着千百年来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见证了40年来这片土地沧海桑田巨变,更见证了新一代宝安人锐意革新的闯劲。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又描绘了新的壮丽航程。此时,站在铁仔山上,看看宝安中心区和前海自贸区那成长着的新城,看看航空港贯通全球的脉搏跳动。我想,新一轮的大潮已在这珠江口涌起。这大潮,必将催生推动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
其他文献
这个冬天最暖心的事  冬风恶。季节的羽毛  被一根根拔下  光涂涂的树丫,画满  日子的无奈和零度  我像片叶子,被啃噬得  毫无知觉  电话响了。暖暖的春意  泉水般涌入耳膜  这是新年,这是今天,第二个喜讯  落在纸上的雪  被风扶着向前迈了一步  草木就从一首诗里  睁大眼睛,看那些手无寸铁的人  怎么和光阴对峙  冬晨  天空从酣睡中醒来  色彩若梦。仙女试穿着衣衫  把大把的惊喜撒向人间
期刊
清明雨  清明,一个总也晾不干的祖传祭日  被雨淋着,从松针滴下来  父亲早年种下的松树,本为护佑上祖的  前年开始,也陪着母亲  香火带着家人的祈福沿松针送上去了  他们都收到了——松针滴答的雨滴  即是回话。香火缠绕并穿过一枚松针  松针竟落了下来,父亲接住了  现在日子好了,缝缝补补的,用不上喽  ——他反复捻着那根针,像是对母亲  又像和时间说话。  茶壶里的下午  它們的约定,是我与一个
期刊
山风吹过  从哪里吹来的已无处考证  时冷时暖,甚至  有时它会带有强烈的情绪,灰尘和沙粒  一次、二次、三次……  在隐忍与暴怒间,我需要时间  却无法抓住它  也叫不出它任何名字  久而久之,被吹痛的脸终于有了厚度  并伴有粗劣面孔,仍有神韵  是藏在眉毛下的山河  当冷风再次吹过,已视而不见  仿佛经历后的我们  各得其所,对心外的事物不屑一顾  白瓷碗  张开圆形的嘴巴,像要把天空  吞噬
期刊
压倒一片冰封  一轮暮阳在水墨中  隐遁青城。实属久违  冬寒,悄袭郫都  凌晨三点,梦乡悠深  夜,活跃起来  在指挥一场紧急行动  和所有光  黄叶在绿草上零星  路灯杆立出一根擎天柱  白色急行军,与  成都的山和水  演练兵戈  躺一会  壓倒一片冰锋  在雨中,摇动风铃  不期而遇,你在花丛中  一株芬芳鹤立绿叶  清新,从根部浸润而出  一场雨,惊醒老树  一朵白云,悸动  彩虹催促未
期刊
灵魂在低处  人们喜欢登高,源于登高可以望远。王之涣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是个大人物,则可以实现登高振臂高呼、纵横天下的宏愿。  “一览众山小”,脚踏实地却又飘如云朵,该是何等的惬意!伸手可触摸的浮云,在伟大的人物心里,会不会就是芸芸众生呢?我只是一介平民,故而无法揣摩大人物的博大襟怀。  就像人们喜欢关注远方的事物,远远胜于近处的事物。我们仰望高山,群山巍峨,那是何等的气势,瞩
期刊
朋友见识了长白山的春夏秋之后,就约我冬天再走一遭。我想想,欣然同意。虽然这不是登山的好时节,甚至旅游线路也已封闭。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也许,这正是我们探寻的理由。元月初,我们一行七人从沈阳跳上了北去的列车。  长白山又名白头山,位于辽吉黑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为古老褶皱山经火山活动与河流切割而成。我国五大山系之一,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主峰白云峰2800
期刊
下了一夜大雪,房顶铺了一层厚厚的银毡。  清晨,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去,以往高峰期堵车的场景不见了,只有寥寥可数的环卫工人在除雪。楼前的树上落满了乌鸦,旁若无人地摇头摆尾,好像在嘲笑我这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呆鸟。  这时,顺风快递小哥来电话了,要我下楼取件。打开纸箱,是一个装满葡萄酒的塑料桶。桶上贴着一块红纸,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娘红”三个大字。  刚进屋,老妈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儿呀,知道你那被列为中风
期刊
我是一只出生在祥符荡的鸽子,把祥符荡视为我的领地。从出生起我就在这片天空中逡巡觅食。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被祥符荡的美景惊呆了。黄昏里,夕阳慵懒地斜照在湖面上,浮光跳着小碎步。一叶渔舟停泊在芦苇岸边,船夫哼着渔歌归航,像一幅优美的油画。美丽的景色让我忘记了脚上的伤。  正在我发呆的时候,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向我走来,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头发如霜,背似弓起的小山。他腿脚不便,蹒跚而行。  他扯了
期刊
若干年后,小雅跟闺蜜说这件事的时候,闺蜜仍然笑得花枝乱颤。那天,闺蜜正邀请小雅一块去看电影《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听小雅说起她心中的那个男孩,闺蜜笑小雅没羞没臊。小雅也觉得自己没羞没臊。可是没办法,即使小雅不知道他的名字。可这并不妨碍小雅的想象能力。想到跟他有关的事情,小雅就“吃吃”地偷笑。  半个月前,工作时间有了变化,小雅必须从原来的七点四十分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去上班。小雅逆行走在通往工作单
期刊
走,三差一。打牌去!  几个平日要好的哥们上门来将我军,拉我去打牌。  我说不去。我正沉浸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到底去不去?  一哥们推搡着我肩膀,讯问似的逼问我。  不去。我回答得非常干脆。  那,我们来和你谈谈“狗的问题”。一哥们拖腔拖调的捉狎我。  我不由莞尔,放下书,思绪瞬间陷入村子里一桩往事的回忆中。  “狗的问题”,是村子里由来已久的一个典故,起源于抗战时期,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