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得手脚齐展开 美丽城乡入画来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海,两湾抱城,碧水粼粼,是宁波市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首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县。然而,虽头顶诸多光环,着眼于在更高水平上发挥生态优势,宁海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拉高标杆找差距中,更感环境整治的紧迫性。
  “在每年的‘两会’期间以及我在日常调研走访中,环境问题始终是代表、委员和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再发展,群众的获得感还是不能体现。”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自我揭丑,“我们须主动加压、大干快上,尽快使城乡环境面貌有一个彻底改观,还宁海一个真正的绿水青山。”
  2015年初,宁海县掀起了一场力度空前的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力争通过两年的持续努力,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把“两美”宁海建设落到实处。
  青山绿水硬道理
  小县城孕育大格局
  【镜头】新年踏访宁海城乡,处处新美如画。向西,深甽镇龙宫村十八清泉绕村过,青砖白墙环绿树;向东,漫步力洋镇海头村,菊花盈村,典雅的灰色砖墙围着农家院子,透着浓浓古韵;西南,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让岔路镇下畈村亮丽转身,不仅有山水相依、翠丛中山鹃映发的美景,散落村内的慈孝馆、慈孝亭、慈孝园、慈孝廊,更让生态与文化融于一体。美哉新宁海!
  2015年1月5日,在宁海县委召开的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该县首次将“环境整治提升年”工程与“重大项目攻坚年”工程、“基层基础建设年”工程一起,列入宁海县2015年度“三个年”活动中。城乡环境大整治作为“环境整治提升年”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宁海工作的“重头戏”。
  “这是全会的一大亮点。”参会的岔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畅芳告诉记者,因为这种力度是前所未有的。2015年春节前,宁海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就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总体方案。春节过后上班首日,县四套班子领导就带领万余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日”活动,深入社区、村庄、风景区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清扫垃圾、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身体力行带动全民参与。次日,又紧锣密鼓地召开县、乡、村三级“城乡环境大整治”千人大会,以全县视频直播形式,覆盖上万名干部群众,汇聚形成城乡环境大整治的强大声势。
  力度之大,还体现在组织保障上。为推动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宁海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城乡环境大整治领导小组,并从各部门抽调一批中坚力量,成立城乡环境大整治办公室,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
  定位决定站位。规格之高、力度之大的背后,是小县城的大格局谋划。通过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宁海力争到2016年底成功创建全省“美丽县城”,到2018年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十三五”末把美丽县城做成最美县城、品质之城,把全省试点做成全国示范、全球著名。
  【记者手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在宁海,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宁海就作出了走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的选择。而“城乡环境整治日”活动也已连续开展了十年。
  从“生态立县”到“美丽宁海”,十余年来,宁海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画到底。正是因为这种一脉相承的施政理念,才让小县城有了孕育大格局的信心和资本,也造就了宁海今天的后发优势。
  齐抓共管打硬仗
  “小盆景”连成“大风景”
  【镜头】去年年底,宁海兴海家园的居民发现家门口的马路市场不见了。由于影响交通安全,桃源街道不断收到附近居民投诉,也曾组织过几次整治活动,但都未见成效。全县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开展后,桃源街道一边会同县公安局、县综合执法局、县交警大队等职能部门,开展执法工作,一边在竹口建成临时菜市场,引导小贩迁入,疏导结合,齐抓共管,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整治环境就是要动真碰硬,就是要向困难叫板、向难题开刀。”在去年初召开的宁海县城乡环境大整治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褚银良的话句句掷地有声。这一轮环境整治中,宁海县以“八线八区”为重点范围,以治水、治气、治脏、治乱、治堵、治违和清澈水质、清新空气、清洁环境“六治三清”为工作重点,积极深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治堵保畅”“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五大专项行动,立体式提升城乡整体面貌。
  在宁海,残疾车、机动三轮车和人力三轮车,被统称为“三车”。“三车”的存在不仅加剧城区交通拥堵现象,也存在安全隐患。然而,由于“三车”问题形成的时间跨度大,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各方利益,整治工作十分复杂艰巨。在此次整治活动中,宁海痛下决心,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交通拥堵整治指挥部,赴外地学习,结合宁海实情,制定了分别针对“三车”的补偿回收安置办法,并协助做好相关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及相关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10多年来“久治未决”的“三车”问题。
  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成了宁海此次整治活动的重要经验。针对城乡接合部“马路市场”不断增多的问题,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创新采取“先安置、再搬迁、后重建”的方式,仅桃源街道就搬迁马路市场3个、新建标准化市场2个,规划重建11个;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深入推进“一宅多户”清理,严格控制“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行为,并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不达标的村取消系列创建资格,停发各类补助资金。而且,针对马路市场、户外广告、建筑垃圾、人行道停车秩序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均出台了相应管理意见。
  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宁海坚持自曝家丑、自揭其短,与县级媒体合作,连续推出“直击环境整治”专栏45期,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同步跟进,暴露各类问题达到120余个,一大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宁海还制订环境整治工作考核细则,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考核,将乡镇(街道)所在地和主要道路沿线列为必查对象,村(社)列为抽查对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考核排名结果在县级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对连续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整治活动开展一年来,宁海县完成“三改”317.38万平方米,完成率360.66%,处置违建面积210.85万平方米,完成率175.71%,均位居全市前列。累计治理黑臭河94.9公里,全面消除25条省、市挂牌督办的垃圾河、黑臭河,饮用水源地和省级交接断面达标率保持100%,是宁波市水质最好的地区。
  【记者手记】宁海的实践证明,决心不大、意志不坚、手腕不硬,环境问题是治理不好的,治了也等于白治。必须要勇于克难,以铁的决心、铁的意志、铁的手腕推进工作。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硬骨头、硬钉子,宁海拿出了遇难不避难、遇险不避险的“硬气”,最终一项一项地把这些难题破解掉,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出彩的“盆景”,进而连成一路风景,为百姓构筑起生产生活的美丽空间。
  创新手法治顽疾
  小投入也能做出大文章
  【镜头】在岔路镇下畈村,每个垃圾投放点都配备了“三色”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绿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和灰色的厨余垃圾桶,每天下午4时至7时,村民都会按分类投放垃圾。投放后,村保洁员和镇垃圾清运车及时转运,保证非投放时间段内村庄不见垃圾。记者在农户家里看到,每个垃圾袋都有编号,询问才知,这是岔路镇独创的垃圾分类溯源机制,谁垃圾分类没做好,一查就知。
  岔路镇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源于一场对话。2014年,多次调研岔路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后,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与当时分管该项工作的岔路镇党委副书记张畅芳提出:“你看岔路依山傍水,自然基础这么好,环境却没跟上,能不能搞一个垃圾分类?”褚银良还向张畅芳分析了自己的思路:农村邻里基础好,容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宁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就要从“农村包围城市”。
  接下任务后,岔路镇选出一批村支书代表,赴鄞州、桐庐等地学习经验。“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困难。”张畅芳说,岔路镇21个行政村,基本都是经济空白村,村集体收入很低,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需要不少的投入资金,一些村因此担心环境整治会增加负担,产生了畏难情绪。
  “环境整治需要打‘硬仗’,也需要善‘谋划’。” 为推动全县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宁海专门拨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30元/人的标准(开展垃圾分类的村为50元/人),作为环境考核合格村的奖励。岔路镇去年5月份开展了村村集中大扫除活动,专门抽出50万元资金,按人头补助到参与大扫除并考核合格的村,发动群众支持环境整治工作。为建立各村的长效保洁机制,要求各村配足保洁人员,并将保洁经费从30元/户的标准提高到30元/人(开展垃圾分类的村为50元/人)。
  资金顾虑解决后,岔路镇将妇女作为宣传垃圾分类的突破口,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劝导。同时,创新实施垃圾编码处理和上墙公示制度,以“一户一号”发放已编号的垃圾袋,对村民垃圾分类进行打分,上墙公布排名,每月评出优秀户进行奖励,激发村民的卫生竞争意识和自觉意识。
  去年,岔路镇全年卫生经费仅260万元,生活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垃圾少了,空气好了,河水都变清澈了。目前,该县已在56个村社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有40个村基本完成了垃圾分类试点,全县71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了垃圾分类。
  城乡环境整治面广量大,需要投入也多,单纯政府兜底的做法不可持续,必须创新手法治顽疾。对此,宁海县通过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在全省率先开展涉农资金整合改革,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模式,把全县24个部门64项资金捏在一起,实施精准投放,去年已整合县级财政7.8亿元。同时,借助政策的力量,借梯登高。该县以入围全市首批政府购买服务推进棚改项目融资名单、全市城中村改造与建设试点为契机,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39.5亿元,有力推动了总面积达235万平方米棚改工程。改造过程中,宁海还努力找寻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采取修旧如旧、有序开发的方式,让代表宁海1300年历史的城隍庙等区块重新活了起来。
  【记者手记】管理智慧值千金。岔路镇的经济实力在宁海属于中下位次,但为开展垃圾分类的村庄购置餐厨垃圾生化机,使餐厨垃圾变身有机肥料粉末,并以每吨800元的价格卖给厂家,不仅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还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效益。这值得我市各个乡镇学习借鉴。
  宁海县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小投入也能做出大文章。对付环境整治,不仅要有勇,也要有谋。谋,就是要善于谋划,以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手段、扎实的措施抓出成效。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丽经济”开始有大回报
  【镜头】走进岔路镇天河村,所到之处,俯仰皆“画”,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在此次城乡环境大整治中,天河村花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成功创建为宁海县生态类精品村。接踵而来的游客,让村民看到了商机。全村民宿从原先的4家迅速增至17家。每逢节日,民宿都被预订一空。据介绍,17家民宿去年年均纯收入有7万多元。
  通过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的开展,宁海成功打造了集霞客古道、亲水步道、文化廊道、绿色自行车道为一体的“一横一纵”2条乡村精品线,以及长达23公里串联城市山系水脉、重要功能区的环城精品游线,创建“美丽庭院”1300多户、“文明家庭”255户。
  青山绿水吸引了无数目光,“美丽经济”喷薄而出。民宿经济得到天使投资等基金的青睐,宁海顺势推出“百村千户万床”工程。比如,胡陈乡吸引“一游”投资1500万元对闲置粮站进行包装,打造全新的“粮库经济”。越溪乡王干村以“看东海日出、观桑海沧田”为卖点,引进工商资本3000多万元改造当地民宿,如今一张床胜过十亩地。岔路镇下畈村环境变好后,有客商瞄准银发经济,意欲在此开发养老院。看中天河村的发展前景,上海福缇滴水湾公司准备投资12亿元打造一个集酒店、水博园等于一体的度假综合体。
  “美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村民参与城乡环境整治的热情。深甽镇南溪村村民严姣蓉主动改造自家庭院,增加绿化规模,开辟休闲空间,去年接待客人400多人次,盈利3万元左右。胡陈乡长坑村村民在自家院子搞起盆栽,8000多盆盆栽既是一道风景,也成为村民收入来源。   生态优势加上优美的城乡环境,使宁海的城市吸引力提升到了新的维度。不少民资迅速进入,掘金“美丽经济”。宁海在全市率先以PPP模式开发地下空间,引入4亿元社会资本打造人民路这条城市主轴;大力推广“以路权换开发权”的绿化新模式,撬动2亿元社会绿化资金,建设“森林宁海、彩化城市”。
  【记者手记】宁海开展的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让我们看到,环境整治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群众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的“里子”工程。宁海通过城乡环境大整治,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让环境向好红利惠及百姓,从而又推动了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环境整治中,形成“面子”“里子”互为推动的良性机制。
  环境整治,让宁海“面子”“里子”兼得;“美丽经济”,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乡风文明谱新曲
  小习惯带来大改变
  【镜头】去年的一天,岔路镇干坑村妇委会主任王飘飘去下畈村走亲戚,回来时已晚上八时多,送她的亲戚看到地上有根吸管,便弯腰捡起,捏在手里。她问亲戚,为啥不丢到垃圾桶里,亲戚笑笑说,已过了垃圾清理时间,我只能放到家里,第二天再处理。她深为下畈村的乡风文明感慨,回来后就力推干坑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环境变化改变着宁海人的卫生习惯和审美观念,也让城乡居民“修炼”出一连串新习惯:发现乱丢的,有人提示;车辆乱停的,有人投诉;破坏公共设施的,有人制止;门前绿化,家家动手……
  为有效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等现象,破解环境整治“整治—反弹—整治”的怪圈,宁海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切实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来抓。
  为此,宁海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文明不合格的文明村实行一票否决。该县还连续推出乡风文明示范村、“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等一整套组合拳,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已建成乡风文明示范村、提升村、“三美乡村”精品村98个。
  “环境整治是持久的事,持久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地干。”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认为,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主力军,美丽环境才有生命力。去年3月,宁海县直单位选派了47位业务骨干和优秀党员到农村一线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要求全脱产驻村、全日制服务,至少花一年时间全身心地扎根在所驻村,破解村子里个性化的“考题”。宁海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旗帜作用,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发动党员投工投劳,带领群众上山采苗木、出门扫卫生,大大降低了整治成本。像桑洲镇南岭村,村主任放弃城里职业驻村搞发展,许多村民主动把自留地腾出来给村里搞建设,计划百万元的村广场工程40多万元就建成了,环境变好了,干群鱼水情也回来了。
  【记者手记】宁海县在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中,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精修外在具象美和文化内涵美,使乡村不仅小桥流水、林阴环绕、青砖黛瓦、江南风韵,更是耕读传家、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让百姓收获了与日俱增的幸福体验,在这座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城市“诗意地栖居着”。
  责任编辑:毛思洁
其他文献
马路菜场、油烟扰民、焚烧垃圾……这些城市中的尴尬事,以往若要投诉,打好几个电话,也找不到合适的部门来管理。公安、城管、交警、综治各有各的队伍,各管各的事情,没有统一指挥,缺乏有效配合,让乡镇陷入长期的执法尴尬。  2015年3月,邱隘镇将治安维稳中队、城管中队、交警协管中队三队合并,成立综合执法大队,推出“城管+治安+交警”联合执法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构建权责统一、快速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  综合执
期刊
去年以来,该区针对常规检查、短期检查难以全面发现问题的弊端,在全市率先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巡查制度,制定《江北区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实现监督触角向纵深、基层延伸。一年共组织实施4轮巡查,发现问题211个。同时,积极拓宽问题线索收集渠道,通过“一对一”的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干部廉情信息收集等措施,共开展问题线索协作沟通60余次,新收集报送廉情信息438条。同时,去年该区党政纪立案30件,处分党员干部27人
期刊
该区扎实推进全区法治社区建设,目前已有1个村(社区)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村(社区)创建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6个村(社区)创建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并成为全国首批法治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期刊
自2013年底北仑强力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以来,中水回用渐渐成为工业企业用水的新趋势。如今,北仑全区工业企业一年使用再生水4600多万吨。北仑岩东排水有限公司已建成20公里长的再生水管道,向宁波钢铁、台塑热电、北仑电厂等10多家企业,每年供应再生水2000万吨。而另外的2000多万吨,则是由众多分散企业自建再生水项目来满足用水需求。
期刊
“酬金制”收费模式是指业主向物业服务企业预交物业服务费用,物业服务企业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其余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在时代华庭小区、陶然轩小区成功试点后,江东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决定面向全区大规模推广。计划分三步,第一步重点针对1998年到2003年建成的老小区,第二步重点针对2003年到2006年建成的小区,
期刊
1843年秋天,美国传教士马高温在宁波创办了宁波第一家西医诊所,取名为“浸礼老医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之一。1889年,美国人兰雅谷接任为第三任负责人,将医局改名为“华美医院”。1922年,兰雅谷把多年的薪酬和社会人士祝他60大寿的贺礼捐赠医院兴建大楼。而后,于1925年,他在医院基础上成立了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这便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当时校址在望京路5号,今年正好办学
期刊
贺友直,中国连环画泰斗,他的住房面积31平方米,标准的蜗居,可他自称“一室四厅”:待客是客厅,吃饭是餐厅,搁上一块板是工作室,拉上帘子就是卧室。他想住宽敞些完全有条件,可他把自己的连环画手稿捐献给了国家。他不跟别人比,“画家钱多的人有的是,我不眼红”;“满足就好,没有气恼”。因此,贺老9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妙语连珠。  宁波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颜志定,标准打扮是一身布衣、一双解放鞋,一辆2
期刊
热点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守纪律讲规矩”到“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从“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到“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从中国经济发展“四个没有变”“五个更加注重”到“供给侧改革”,从“贯彻强军目标出实招用实劲”到“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
期刊
2015年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国家网信办联合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公布首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名单,宁海县、鄞州区名列其中,全省共五个县(市)区入选。据悉,宁海县已连续三年获评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连续五年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目前共创建全面小康村149个,培育中心村14个、特色村29个。
期刊
该书用选文和文话互动照应的体例,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回味无穷的读物,也为文化研究者提供可资参考的文本。书中所选五四名家的散文可能并非是他们的代表作,而是强调“白马湖派”特色,或者说是朱惠民老师的识见成就了这样一本典范的流派选本。朱老师所写文话客观、公允、精到,都通用统制在“白马湖文学”精神中,凸显其散文独有的审美性,且以读书随笔体娓娓道来,轻灵可读。  ——编辑推荐语  翻阅朱惠民老先生的《悦读白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