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自然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9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大奖赛上一鸣惊人后,孙双金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在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的同时,其精神文化也在持续升值。“情智教育”独树一帜,声名远播的他,无疑成了当今中国小学语文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过关斩将,梦想成真
  一、初为人师的感叹与梦想
  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都有一个名师梦。孙双金18岁从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丹阳师范附小教书的时候,也有一个名师梦。
  这要从他的一位办公室对桌同事说起。对桌同事是一位白发染霜、身体多病的老教师。孙双金常常见她一到办公室,就倒一杯水,然后从包里掏出两瓶药,开始吃药。而且不无关心地告诫孙双金:“小孙啊,你离我远一点,我又感冒了,别传染给你啊!”
  每逢这个时候,孙双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我才18岁呀!难道我也要像这位教师一样,年复一年,由黑发变成白发,从直背变成驼背,既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又无奈而又痛苦地践踏自己的生命吗?
  绝对不行!
  如何实现生命的突围?他想到了考大学。那个时代,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不是考重点高中,而是考师范学校。因为考入师范学校,就可以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毕业之后就能够分配工作,成为正式教师。当年孙双金就是以乡镇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丹阳师范学校的。一些原先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几年后很多都考入了大学。
  想及此事,孙双金感慨不已。如何让自己在更远的天空中翱翔?再考大学当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可是,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校长的时候,得到的是坚决的反对,甚至威胁说,如果再想考大学,就把他调到农村去。
  孙双金的宏愿受阻,尽管也有些伤心,可其展翅高飞的壮志并没有泯灭。
  他在寻找机会,也在努力学习与工作。在他看来,要想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实力是必备的元素。
  二、层层大赛脱颖而出
  在孙双金参加工作的第六年,一个机遇降临了。
  当时江苏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朱家珑老师来学校进行课题调研,作为校教导处主任,孙双金中午陪朱家珑老师在小会议室聊天。孙双金跟他谈自己的读书与教学情况,也谈自己的鸿鹄之志。
  朱家珑老师不但感到“孺子可教也”,而且认为应当为这样的年轻教师搭建一个更大的实现梦想的平台,让真正德才兼备的教师脱颖而出。
  回到省城,他便向省教研室写了一份报告,提出举办江苏省首届青年语文教师大奖赛。不长时间,省教研室就下发了举办大奖赛的通知。通知要求先在学校比赛,优胜者参加全县比赛,县比赛优胜者再参加全市比赛,最后各市最优秀的青年教师再参加全省比赛。
  孙双金当然不会错失良机。在学校比赛中,他所上的袁鹰的散文《小站》,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赞扬,荣获第一名。
  随后是参加丹阳县青年教师大赛。参赛的教师全部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内的宾馆里,规定每人只许带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组委会给每位参赛教师一篇教材之外的课文,参赛教师当天晚上独立备课,第二天借班上课。
  孙双金要上的是丹阳的乡土教材的一篇课文,叫《中国琼浆丹阳封缸酒》。丹阳是黄酒之乡,他也知道这个酒曾获得过世界甜酒类、黄酒类金奖。可课文具体内容,他却是第一次接触。
  一直备课到晚上11点,实在困倦,他就到校园里转一转。恰巧遇到上师范时任教的陈乙飞老师。陈老师很奇怪地问:“小孙,你怎么在这里呢?”
  孙双金老师说明原委后,陈乙飞老师非常坚定地对孙双金说:“小孙啊,人生能有几回搏?今天就到了你拼搏的时候了,你即便一个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堂课备好!”
  陈乙飞老师的话无异于一声惊雷,突然把孙双金炸醒了。
  他折转身子,快步返回宾馆,全身心投入备课中。
  不知时光之流逝,不知东方之既白,直到对这篇课文的本质要义及其写作特色,以及上好这节课的具体流程等了然于胸,方才停止。而这时,已经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了。
  接下来的课,堪称精彩至极。孙双金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丹阳县比赛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孙双金心里升腾起满满的自信,让他以更大的决心去迎接下一场比赛。
  参加镇江市比赛时,孙双金执教的课文是散文体裁的《迟归》。
  依然是一夜未睡,收获的依然是成竹在胸。孙双金获得了镇江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接下来,迎接孙双金的,便是全省青年教师的比赛。
  1988年12月,孙双金只身一人,背着一个黑色布包,内装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乘坐客车,几经辗转,到了江苏仪征的比赛地,抽签抽到的是上课外教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
  江苏省赛课会评委主任是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副主任是李吉林老师,以及袁浩、陈树民等小学语文界的名家。
  依然是挑灯夜战,还是独自钻研课文。当从雾里看花到了然于心的时候,东方已经一抹亮光。打一个哈欠,伸一伸腰,精神再次抖擞。
  第一堂课就是孙双金的《小溪流的歌》。当他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地开讲之始,便马上吸引住了所有听课的教师,尤其是学生,则与孙双金老师自然地形成一种心灵的和谐,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绝妙的语文课。
  课一结束,掌声便骤然响起。
  孙双金依然面带微笑,向教师们致意,与同学们挥手再见。
  晚饭期间,江苏教育报刊社的许远新老师高兴地对孙双金说,组委会明天会请三位教师上汇报课,孙老师便是其中一位,省教委主任将亲临现场听课。
  这三位教师中的另外两位,一个是斯霞老师的徒弟侯爱爱,上低年级课,另一个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施建平,上高年级课。孙双金则上中年级的课。
  来自丹阳县城,没有任何名师指点的孙双金,与这两位全国名家的弟子比赛,似乎有点单薄与“寒酸”。   可孙双金不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更有其独具的个性特点。
  孙双金的课再次赢得了满堂喝彩。
  此后,《江苏教育》杂志在封面上介绍六位获一等奖的教师,并给每人一段评价。对孙双金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和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了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有人说,几番比赛之后,孙双金收获的不只是诸多荣誉,更有对语文教学的敬畏之心,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
  1989年11月,首届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大奖赛拉开帷幕。每个省推选一位选手,于四川成都一决高下。
  作为江苏省教研室推选的唯一选手,时年27岁的孙双金再次展示了其独具的风采。
  孙双金与四川、黑龙江、内蒙古的选手同讲袁鹰的《白杨》。他的课被安排到比赛最后一天的下午。三天的课听下来,不少人已经昏昏欲睡,甚至无心听课。
  可孙双金走上讲台两三分钟,即驱散了所有听课教师的睡意。其浑厚而有质感的嗓音、富有挑战意蕴的提问,学生心领神会的回答;学生富有思维张力的质疑问难,孙双金老师驾轻就熟的解疑释惑,将人们带进了一个享受教学的审美殿堂里。
  孙双金获得了一等奖,名列第二。
  从那一天起,孙双金的大名,就一直响彻中国小学语文界,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从1987年在本校教学比赛开始,经由县、市、省级直至全国级的大赛,孙双金一路过关斩将,斩获佳绩,其名师梦梦想成真。
  诗外功夫,读书致远
  从1981年初为人师,到1989年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大奖赛一等奖,孙双金创造了小学语文教学界一个奇迹。
  有人说这是机遇。是的,确实有机遇的因素。可是,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遇最终眷顾的是有功夫与实力的人。
  陆游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人们只看到孙双金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没有去探究其“诗外”的功夫在哪里。
  一、沉迷书中,不知归路
  《人民教育》曾经约请孙双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是读书,成就了孙双金的梦想,让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青年教师,一跃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极具影响力的名师。
  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
  孙双金就是与书籍结下终生友谊的教师。
  还在丹阳师范学校上学期间,所有的假期,孙双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大量的阅读,在丰盈着他智慧的同时,也在净化着他的心灵。不管社会以至校园里的人多么浮躁,孙双金都保持着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心境。
  到丹阳师范附小工作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校图书室里的书,几乎被他看完了。每次放假,他都要到图书室借二三十本书,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读书。沉浸其中,不但在领略书中的要义与精妙,还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虚度光阴,是对生命的不敬。一些教师在中师或大学毕业之后走上教师岗位,若干年间,除了教科书、参考书和练习册之外,几乎不再读书。数年之后,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连上学时所学的东西也大多遗忘了。结果,不但没有享受到当教师的幸福,反而有了困惑与倦怠。当退休的时候,与一头白发一样,生命也成了白色,没有任何的绚丽与灿烂。
  孙双金则不然,他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生命焕发出光彩,而读书,当是生命成长的必备精神营养。
  二、好书为伴,生命成长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与书籍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可是,几十年过去了,非但没有成为名师,甚至连课上得也不怎么样。
  这并不奇怪。当今各类图书遍地都是,其质量高下自然大有差别。如果读了质量低下的图书,非但不能成为名师,还有可能成为低级趣味的人。读书有一个走向,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孙双金,既是痴迷的读书者,又是一个“取法乎上”的阅读者。
  哪些是属于“上”的应读之书呢?
  孙双金给了很好的建议——
  1. 读名人伟人的传记。
  人们大多看到的是名人伟人超越常人之处,惊诧于其辉煌的成就,以及来自人们的赞誉与喝彩。而在其传记中,能让人窥探到其何以成功的内在原因。他们曾经的沧桑,甚至是死里逃生的苦难,决不放弃的生命追索,构建了其走向成功的必然链条。那么,读这样的书就会给人以启示:任何的成功,都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大付出,就没有大收获。即使受苦受难,也是上天恩赐于人的一份走向成功的厚礼。
  孙双金认为,青年教师想当名师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只想不做,不下苦功夫,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名师的。即使有了机遇,一时有了“名师”的头衔,也终会“泯然众人矣”。从1989年开始,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大奖赛迄今已经举行了十几届,获得一等奖的小学语文教师多达100多人,可到今天还活跃在教育教学界的则寥若晨星。
  究其原因,由于没有继续充实自己,尤其是没有与好书为伴,最终逐渐淡出名师阵营,甚至沉入连一般教师还不如的泥潭里。
  2. 读艺术类的书。
  阅读艺术类的书,不但会让人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美,还会提升审美能力。配有图片的艺术作品,有着直观、明晰的阅读优势。由于其视觉性的特性,读者就不会拘泥于文字而产生阅读疲倦感。没有图片的艺术类图书,也因其内含着特殊的美质,会让人因美而心灵飞翔。同时,影像类图书容纳了生活万象、江河山川的图景,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风景名胜,使得阅读产生了美的享受,对生活的向往。
  孙双金认为,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影响。
  他的“情智教育”,无疑与他对艺术类图书的钟爱有着内在的联结。而他在教学与生活中所外显的从容与优雅,也常常会摇曳出某种艺术的风景。   3. 读心理学的书。
  听孙双金老师的课,让人感到特别神奇的是,他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与原本并不认识的孩子们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步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好玩”乐土里,由此让孩子们激情满怀,并不由自主地将原本封闭的思维彻底敞开,去获取丰盛的知识,甚至进行超越既往的创造。
  孙双金认为,好课的最高境界是“好玩”。不但上课是好玩的,人生也应当是好玩的、有味的。所以,他的课,总能让孩子们产生陶醉其中,甚至沉醉而不知归路的审美快感。正是在“好玩”之中,孩子们了知了课文的要义,获取了知识,生成了能力,提升了境界。
  孙双金认为,目前一些小学教师上的课了无情趣、死气沉沉,其原因当然非止一端,但一定与没有很好地阅读心理学图书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往往以大人的思维来框定孩子的思维,其结果是,孩子不买账,更不快乐,学得也很痛苦。
  老子认为“复归于婴儿”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孙双金则已经抵达这一境界。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初入课堂就与孩子们情感相通,让课堂有了“好玩”的感觉。语文是美的,孩子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而课堂教学,也就有了美轮美奂之妙。学生听孙双金老师上课,绝对是一种享受,是一个体验美的历程。
  4. 读哲学类的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看来,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而孩子们,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都有其哲学的因子。他们在仰望太空的时候,会问:为什么繁星满天?看到初生的婴儿,会问: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看到人死的时候则会问:人死了到哪里去?其实,这些看似天真的问题,都是一些哲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能不读哲学书。
  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是无用之学,对小学教师更是无所大用。可老子却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则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看来,所谓的“无用”,却有其形上之大用的。
  孙双金说他40岁之后,读得最多的书是哲学类的书。这些书让孙双金在思考问题甚至教学的时候,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人生的高度来审视生命的意义,审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正是对这些书的阅读,让孙双金有了充足的生命能量,有了超越一般教师的高超教学技艺,以及触摸生命规律的“无用”之“道”。于是,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却生成了极其神奇的功效。
  所以,听孙双金上课,经常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它尽管不是预设的,可是,却有神来之笔的奇妙。其实,这就是智慧的呈示。
  为什么有的教师备课也很用心,可是课堂就是没有灵动之气呢?我想,从表面上看,灵感是突兀而至的,可是,它却并不是随意降临的。那么,灵感为什么独独青睐孙双金这样的特级教师呢?这几年与孙双金老师接触多了,了解也多了,我发现,他的课堂艺术,以及随即生成的灵感,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不仅系统认真地研究了教材,更阅读了大量经典文化。经典都是大师的精神产品,其中拥有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读得多了,他便慢慢地从大师那里汲取了生命营养,化成了自己的智慧,进而融化在了自己的生命里。在某个教学场景中,也许没有任何预设,可是,却因心中有了大量的智慧储备,则可以信手拈来,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其实,任何的奇妙之中,都内含着一种叫做“功夫”的元素。学习名家,不能只观其课堂教学上的精彩点,还要探究其“诗外功夫”在哪里。同时,智慧还需要生命的实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接地气,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成名之后,孙双金非但没有止步不前,反而更加努力,也更加有名。近年来听了很多堂孙双金老师的课,也听了不止一次他的讲座,不但常听常新,而且愈发见其功底的深厚与道法自然的从容。能够步入这个境界的人,当今中国教坛上可以说屈指可数。
  有一种大学问,叫功夫学;有一种大境界,叫生命升华境界。
  孙双金老师,当是二者兼得者。
  (责任编辑:黄常棋)
  链接:
  孙双金,正高级教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20位入选者之一。现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兼书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青年教师》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等多部个人教育教学专著。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广有影响。
其他文献
笔者曾经考查学生:用你的手来画圆,把大拇指的指端作为固定的一点,让中指的指端绕着这个点转一周,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厘米。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圆的认识(半径的意义);基本技能:圆周长的计算,并将估计、测量等基本活动经验综合运用,不是机械的,只会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套用公式算圆的周长。考查结果,班级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答对,50%的学生选择放弃,20%的学生未能正确解答。面对这
期刊
扎根第一线问对教育鞠躬尽瘁铸就名刊积劳成疾新教育痛失晶莹剔透玉追求真善美笑看人生侠义肝胆闯荡江湖英年早逝天堂里再做独立特行龙  ——题记于2015年10月19日凌晨  2015年10月18日晚上10点半,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正在抢救之中。马上托人了解详细情况,希望他能够再次化险为夷。1小时后,卢志文来电:回天无力。悲痛欲绝。尽管已经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一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厦门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摩崖石刻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地方优势。一方面,厦门摩崖石刻,更能拓展
期刊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建设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挑战。如何克服长期以来单一的课程管理制度导致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课程面前的“忠实执行”状况,重视并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在课程面前有所作为,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中小学人才培养方式的严重同质化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其根本原因是对学校课
期刊
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中的例1“找规律”(以下简称“找规律”)一课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观察、探究、概括、练习等活动过程,整体感悟数学思想。  一、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寻找数学信息并联系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新旧知识发现二者的联结点,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发现蕴含其中的规律,这样通过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感悟数学思想。教师除了让学生观察
期刊
传统的班干部管理,在角色上主要扮演“老师的小帮手”,在功能上更多的是班主任与班级间联系的媒介,在目标上更多停留在维持班级秩序的维度。这种视野下的班干部管理,长此以往,容易引发以下弊端:一是学生官本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萌芽:二是学生群体容易出现两極分化:三是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受到抑制。因此,笔者认为,在班级建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以赏识和激励的方法,把学生当作自主管理的
期刊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综合与实践活动“有趣的平衡”教学展开论述。  一、相互合作中积累操作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做”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动手做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形成操作的经验。操作的经验,就是学生在“行为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其中的“行为操作”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操作,也可
期刊
2014年,笔者有幸应邀入台,在台湾新北市大丰小学进行为期21天的教学交流研讨。本次交流研讨长驻并重点考察的学校——大丰小学,处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办学质量高,特色鲜明。驻台期间,我们不仅与台湾大丰小学教师之间开展观课、上课、专业对话,进行亲切交谈,同时我们还参访其他较为偏远的学校。通过此次交流研讨,笔者比较全面了解了台湾小学的概貌和教育改革方向,不仅对台湾小学教育的特点深有体
期刊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对其了解不多,缺失必要的“文化意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课文的教学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  一、定基调。
期刊
教材解读,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准确解读教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然而,不同教师在解读同一教材的时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切入点和思考,但不管从何角度对其进行解读,都不能脱离对知识本质的把握。本文以“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  一、从知识的产生中理解教材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则,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理解了数学概念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