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活动过程,整体感悟数学思想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中的例1“找规律”(以下简称“找规律”)一课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观察、探究、概括、练习等活动过程,整体感悟数学思想。
  一、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寻找数学信息并联系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新旧知识发现二者的联结点,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发现蕴含其中的规律,这样通过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感悟数学思想。教师除了让学生观察本课的内容,还要观察本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如“数学思考”这一单元是梳理学生六年来学的推理思想,例1是“找规律”,例2是“列表推理”,例3是“等量代换”,例4是“简单的几何证明”。其中,例1是属于合情推理,而例2至例4都是演绎推理。例1突出的数学方法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因此,教师要围绕这一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观旧知,唤醒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1”、二年级下册的“逻辑推理”、三年级上册的“集合”、三年级下册的“排列组合2”、四年级上册的“优化”、四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五年级下册的“找次品”、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等教材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回忆优化、转化、推理等数学思想,同时也回顾“化繁为简”“画图”“列表”“分类讨论”与“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等数学方法,有效唤醒学生脑海中储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观情境,感受找规律的必要性。
  教材中的“例1,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学生可以用画图数线段的方法完成,但不能体验到寻找规律的迫切性。因此,把这一情境改为“3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100个点呢?”3个点连成线段可以画图数,而100个点很难画,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没办法画图,怎么办?”的困惑,进而迫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借助“植树问题”一课的回顾,再次感悟“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渗透统筹思想。
  二、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
  探究是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与检验。探究是一个活动,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领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探究的要领是“探什么,怎样探,究原因”。在观察环节,学生已完成“探什么”,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在探究环节则要完成“怎样探”和“究原因”。
  1.怎样探——画图列表法。
  教师让学生根据研究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2个点至6个点各能连成多少条线段的探究,并把得到的数据填入表1。
  再由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请几个小组展示表1并派代表汇报。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的方法得到数据,并进行整理和观察,最后发现规律“每增加一个点就增加‘点数-1’条线段”。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一动脑思考一动口交流”的抽象过程,经历了“收集数据一整理数据一发现规律”的推理过程,完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
  2.究原因——推理与建模。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聚焦“为什么增加一个点就增加‘点数-1’条线段?”学生观察前面所画的点连成线段图,说一说理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课件中红色的粗线条重点演示“每增加一个点就要和前面所有的点相连”,边演示边讲解和板书(图1)。
  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图1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算1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20个点呢?100个点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要求先思考怎样算更简便后再计算。最后引导学生思考:n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呢?引导学生总结出n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l+2+3+…+n-1。
  从寻找2个点至6个点连成线段的数量之间存在规律,推广至10个点、20个点、100个点、n个点,让学生经历了“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建构知识的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归纳推理,也渗透了模型思想。
  三、概括。亲历知识的发展
  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需要反复体验,螺旋上升,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概括。因此,教师要充分提供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从这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1.忆过程,概括数学方法。
  教师问:“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先画2个点连成1条线段,再画3个点……”等具体的操作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先画2至6个点连成的线段图,数线段填入表格,再观察寻找规律,最后总结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数学化:“画图一列表一列式一找规律一建模型一作解释”。学生通过逐步的概括和提炼,抽象出数学方法,这样经历了“具体情境一数学模型一数学方法”的抽象过程,经历了“知识一技能一方法”的发展过程。
  2.说思路,提炼数学思想。
  教师:“这节课,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归纳推理。数学思想的感悟从一年级开始,教师要设计活动让学生反复感悟,螺旋上升,逐步抽象,到了六年级提炼数学思想时,还需结合情境解释数学思想。
  四、练习,亲历知识的应用
  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要靠一定量的练习,方法和思想的感悟也要靠一定的变式应用。练习既要减负又要增效就要注重变式,变式又分为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
  1.水平变式。
  学生能区分练习表面形式特征变化背后的结构特征变化,不引起认知负荷的变化,称为水平变式。教师可设计与例题知识和方法相似度比较高的练习,使学生能通过模仿顺利完成练习,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本课可设计数角练习:图2中有几个角?你打算怎样数?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模仿例题的探究方法,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从而发现增加一条射线就增加n-1个角,计算的方法是1+2+3+…+n-1。
  2.垂直变式。
  如果学生不能区分问题表面形式特征变化背后的结构特征变化,引起认知负荷的变化,则称为垂直变式。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要设计垂直变式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例如,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第(1)题,与“一条绳子对折100次后从中间剪开,能得到多少条绳子?”
  这两道题的规律与例题不一样,研究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变化的知识、方法、规律,形成稳定的探究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小学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将严谨的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成为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能“进得去”,也就是要真正进入学生内心、挑战学生思维,并与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还应“跳得出”,即引领学生跳出情境,理性思考、自主建构、提升素养,从而使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期刊
“大江歌罢掉头东”,90多年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了寻求救国之真理,东渡日本留学。2015年暑假,笔者作为全国唯一以周总理名字命名的小学的一员,有幸带着10名学生飞越重洋,远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游学之旅。  我们一行参加完维多利亚州总督府入学欢迎仪式后,便在蓝天白云的陪伴下,穿过原野牧场,一路北行,先后参观了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Bacchus Marsh三所小
期刊
小王是某市小学教师,任教已经一年多,可每次上课之前仍旧紧张、焦虑,写板书的时候,手心都会冒汗,如果遇到班上学生在课堂上捣乱,紧张烦躁的情绪会更为严重。小邓也是某市小学教师,任教长达八年,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所带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年段名列前茅,为此,学校经常安排其他教师旁听他的课。但出人意料的是,每次公开课上,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明显感觉到小邓十分紧张,说话磕磕巴巴。而小邓也发现每次公开课之前自
期刊
【教学片段1】  1. 探究月与日之间的关系。  师:日与时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  生:1日=24小时。  师:用格子表示1时,1日有多少格。  生:1日有这样的24格。  师:如果把1日的时间条压缩成一格,那么一个月有这样的几格?  练习:1月有多少日?用水彩笔涂一涂,可以画出不同的情况。  学生进行练习,涂好后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收集作品。  生:32格。  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
期刊
笔者曾多次执教“折线统计图”一课,在课后产生困惑:为什么学生反应不是那么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需要!“折线统计图”是直接呈现给他们的,不是他们自己在需要驱使下主动发现的,所以这个知识是教师教会的,不是学生学会的。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重新梳理了“折线统计图”的教学。  一、贴合学生生活,改造教材例1的素材  学习本课时,已临近期末,学生即将迎接期末考试,单元测试成绩
期刊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秋季一年级投入使用。我相信大家都很关注,也很期待。本文融合今年8月7~8日在昆明举办的“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和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等的培训报告精神,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进行介绍,以期给教师们用好这套教科书提供参考。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及总体特色  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
期刊
笔者曾经考查学生:用你的手来画圆,把大拇指的指端作为固定的一点,让中指的指端绕着这个点转一周,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厘米。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圆的认识(半径的意义);基本技能:圆周长的计算,并将估计、测量等基本活动经验综合运用,不是机械的,只会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套用公式算圆的周长。考查结果,班级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答对,50%的学生选择放弃,20%的学生未能正确解答。面对这
期刊
扎根第一线问对教育鞠躬尽瘁铸就名刊积劳成疾新教育痛失晶莹剔透玉追求真善美笑看人生侠义肝胆闯荡江湖英年早逝天堂里再做独立特行龙  ——题记于2015年10月19日凌晨  2015年10月18日晚上10点半,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正在抢救之中。马上托人了解详细情况,希望他能够再次化险为夷。1小时后,卢志文来电:回天无力。悲痛欲绝。尽管已经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一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厦门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摩崖石刻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地方优势。一方面,厦门摩崖石刻,更能拓展
期刊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建设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挑战。如何克服长期以来单一的课程管理制度导致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课程面前的“忠实执行”状况,重视并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在课程面前有所作为,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中小学人才培养方式的严重同质化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其根本原因是对学校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