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运用浅谈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h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色彩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思想,而且美学价值很高,无论是在观赏性还是对现代绘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民间具有广泛的运用,其中布老虎就是它运用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就通过对布老虎中民间色彩的一些搭配规律以及原则,分析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运用,以期为发扬和继承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布老虎;民间色彩;运用
  布老虎是由老百姓创造的产物,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色彩,这其中的色彩搭配都是老百姓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出来的,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也为我国现代美术的设计和绘画提供了参考和源泉。
  一、布老虎中民间色彩的搭配规律
  布老虎中主要是以“白、黄、红、青、黑”五色为主,当然也有其他色,但是比较少,而且在色彩的搭配上受五行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各个地区还受地域的差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过从整体上看,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上的运用都呈现风格多样、徇丽多彩的视觉艺术效果。布老虎中民间色彩的搭配主要体现了我国民间老百姓的一种审美和追求,其特别注重色相、明度、形状、和面积的对比搭配。
  二、对比搭配的方法
  1、色相对比的搭配
  布老虎中色彩搭配的基调就是要突出红火热闹的效果,所以多数以红和黄色为主,如果时单独的红色或黄色就难以产生陶乐的效果,但是将其组合起来就可以呈现绚丽明艳和喜人的色调,所以不老虎在色彩的搭配中较多采用的是具有强烈对比的颜色,中间过渡色使用的极少,达到造成色相差异上的变化的目的,在色相差异上,其中的冷暖变化可以很好的协调纯色对比上的不足,将互为冷暖的颜色搭配在一起的时候,能够使色相纯度更加的饱和,所以,在布老虎中的不同面积上使用不同的色相,可以最终呈现出红火热闹但有不失协调的效果。
  2、明度对比的搭配
  所谓明度对比是将具有亮度差异的颜色进行搭配,追求对比以后所产生的色彩效果。因为单一亮或暗的色彩不能产生跳跃的效果,搭配具有不同明度的色彩就可以呈现出清冽的对比感,在视觉艺术上更加的具有冲击力。关于明度对比,简单的说其实就是明和暗色彩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差异,可以使布老虎的层次和节奏表现的更加明快且富有活力,明暗关系在布老虎的色彩搭配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形状对比的搭配
  布老虎的形状也是色彩搭配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感受一件事物的色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形状的,形状的繁复和简单、锐利和圆滑、刚硬与柔和等对色彩的搭配要求比是不一样的。形状对比色彩主要体现在形状的聚散方面,如果形状越是集中使用,那么对比的效果就越强烈,形状越分散的话,对比效果自然就比较弱了。布老虎中的色彩搭配正是用这种形状对比来进行穿插和分割,使布老虎整体呈现亮丽的效果,其次,形状对比还使色彩的表达更加的活泼,也间接的反映了老百姓对热闹、喜庆气氛的一种追求。
  4、面积对比的搭配
  布老虎中色彩搭配中面积对比就是指根据不同面积的大小进行搭配,其目的就是控制色彩的视觉平衡。当布老虎中那些不同大小的色彩不一、明暗不同的颜色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色彩面积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区域大,有的颜色区域小,在布老虎整体造型中分散和聚集度也不一样,使得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布老虎的色彩面积对比搭配中,通常是采用大面积的红色和黄色来确定整体的色调,然后再用其他小面积的颜色来进行对比、衬托和呼应,使得布老虎整体上更加的鲜活生动。
  三、布老虎中地域特色的搭配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以及各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布老虎工艺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就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风格,其在民间色彩的搭配上也相应的有了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北方的布老虎工艺就常常采用红和黄为主色调,主要呈现的是喜庆、热闹的气氛,而江浙地区的布老虎工艺就追求的是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有些甚至同一个地区的布老虎都略有差异,比如山西境内的布老虎工艺,在山西晋南地区这一带,民俗比较独特,其布老虎往往显得比较雅拙古朴;而在晋北地区,由于这一带地形多为丘陵、高原,所以在布老虎上就显得格外的豪放,色彩质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搭配,主要还是根据老百姓的文化心理以及追求向往,在烘托气氛上表达自我趣味,独具中国特色,因此,显得艳而不俗、火而不燥,布老虎中民间色彩的运用,也是对民间色彩一种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很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其实很多的传统艺术对现代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民间色彩不仅在传统的布老虎工艺中体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效果,而且对现代的艺术创作和绘画设计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用现代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运用,将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婉莹. 探析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运用[J]. 戏剧之家,2014,13:151-152.
  [2]张永杰. 中国民间艺术设色观念[D].西北民族大学,2013.
  [3]刘晓琰,张礼敏. 淮阳布老虎藝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12,03:70-74.
  [4]刘帆. 中国民间玩具布老虎审美特征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272-274.
其他文献
女子合體紧身保暖裤的适体性研究
期刊
【摘要】:在人类文学史上,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众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侨民作家,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当属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作家之一,他在西方文坛颇具盛誉。《旅美派文学》的作者伊萨·那欧力博士评价“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生命中的第一缕芳馨,他使阿拉伯文献得以在不朽的世界文学土壤中扎根,是一位令东方和西方都为之骄傲的、不朽的、世界性的作家。他怀着可以引导生命走向幸福生活的东方精神的信念,并通过传播这一信念,更新着很久
期刊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中材料已成为纤维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灵魂,这也是纤维艺术创作不同于其它艺术创作的特点之一,因而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一反传统的构思——材料——制作——再现的模式,而是将材料——创意——工艺制作,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纤维艺术的创作是体现作者对材料创意的构想,工艺是完成和体现这种构想的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现代纤维艺术是材料的艺术,是材料的创意表现,这也是当下从事
期刊
【摘要】:牛文化博大精神,从古至今,我们对他敬畏,崇拜。有幸去西江苗寨,对于苗族牛文化我发现和整理了大量的苗族服与“牛”文化’相关的信息,结合当地民间风俗习惯,深入探究牛的造型在苗族文化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牛文化;苗族;民族审美;图腾  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瞥见艺术之美的另一面-------苗族牛文化。  一、牛文化的历史渊源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作为图腾崇拜物的民族和国家,也是人类最早用艺
期刊
【摘要】: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大学教科书中俯拾皆是。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独白”,无疑有害于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大学文学理论研究中,“独白”也封杀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用“对话”来消解僵化,用“狂欢”来打破封闭。  【关键词】:本质主义;独白;狂欢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建制已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中国大学中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队伍
期刊
【Abstract】:humanism is the theme of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humanism is reflected in Shakespeare’s works, especially his tragedies. The essay analyzed renaissance humanism in three of Shakespeare
期刊
【Abstract】:A Psalm of Life is one of the famous poems b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will appreciate the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hyme, figures of speech, and theme. The poem
期刊
【摘要】:柳宗元生活在一个充满佛教气氛的社会里,在佛家文化的熏陶下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柳宗元的山水诗善于用清新明丽的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佛理诗善于用佛教术语,使诗歌充满禅意。不论是山水诗还是佛理诗诗人都能在简单的意象中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底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人格魅力。  【关键词】:柳宗元;佛教思想;影响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魏庆之尝谓:“人生做诗不必多,只
期刊
【摘要】:群众美术作为培养群众审美技能、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对于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在工作中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采取相关的有效引导策略,不断提升群众的美术综合认知技能。  【关键词】:群众;美术;工作;策略  一、开展群众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必由之路。美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
期刊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提出的是心物交融的美学思想,刘勰认为的心物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等的,融合的。他从“物、情、辞”三者的联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论述了物对心的感发作用,同时也论述了心对物的驾驭与升华功能,并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置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中加以探讨,不仅说明了外界景物对于创作的关系,更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阐发得淋漓尽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