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 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
  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 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 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 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 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二) 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三) 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 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 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 带领学生到石河子工业区考察,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石河子一四八团一中)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一场师生同台演出的精彩节目,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艺术效果。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或者唱独角戏,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更不是我们所要求的舞台效果。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梁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
将从实验中得到的单颗粒团矿动力学模型动用到直接还原炉中,针对不同加碳比例,不同还原温度、不同还原气供给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一些可资参考的结果。
该文以聚3,4-乙烯二氧噻吩作为氯离子电极的导电接触层,制备了全固态氯离子选择性电极。通过电化学分析方法,得出电极的检测浓度能达到10-4. 6mol/L,研究p H、常见阴离子和温度对电极检测干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氯离子电极适用于pH范围在5~8之间,待测溶液中应避免卤族或与卤族元素相近的阴离子的存在,同时温度对检测微量级浓度氯离子溶液影响较大。在微量级浓度测量时应在恒温条件下检测。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一门课程或学科向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渗透的转变,我们的心育工作也从开始的面向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逐步转向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团体辅导,从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步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辅导。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率先在全市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用特殊的
单片机实验是单片机教学的重要部分,单片机实验箱则是单片机实验实现教学目标,融汇专业技能的载体。基于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箱的应用功能的拓展,提高学生运用单
提出了通过对网络矩阵进行分块,利用分块矩阵计算符号行列式的原理和算法,实例说明,使用该算法计算符号行列式简捷、方便。
密闭系统所要求的水质一般是软化水。针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烧结厂的现有水质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水质为非软水的条件下。用YC-101和NKC-990对溴化锂制冷机组密闭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在班级工作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意志力的教育等以外,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尤为重要。一个班级里如果学生对集体、对老师缺乏爱,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父母老人的宠爱娇惯,不论做什么,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全家围着他们转。而且生活条件的优裕,更滋长着他们的骄纵任性,固执蛮横。如果把这样的品性带到学校班集体里来,同学之间就十分缺乏合作、
摘要:四、六考试改革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它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简单介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内容,分析了四、六级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后的分值比例分配和变化,并就改革对大学英语公共教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2005年2月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试行方案,而四、六级考试改革也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