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之急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27日,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第九期节目时死亡,原因—源性猝死。
山地救援。

  在确定高以翔的死讯后,舆论矛头指向了节目背后盲目逐利的资本,以及,更为直接的,现场人员对黄金四分钟的浪费。

什么是黄金四分钟


  黄金四分钟,即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被抢救过来,结果也可能是脑死亡,成为植物人。所以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2019年11月27日凌晨,艺人高以翔在录制一档运动类综艺时晕厥倒地。经抢救无效后,医院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你们错过了最佳时间。”事件微博最高赞评论这样认为。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户外圈,同样是濒死边缘,在今年早些时候珠穆朗玛峰海拔7950米的营地上,一位印度登山者,却因中国队友的一次及时果敢的急救行动,而保住了性命。
  “我们在珠峰C4营地大概7950米的位置。我和我的印度队友普拉那( Prana)睡一个帐篷,登完顶后,我们都非常疲惫,到了帐篷后就什么都不想干直接睡觉,帐篷还有其它队友和向导,离得不远,但风非常大。
  “那个时候氧气供不上去,我半睡半醒,睡不着…队友普拉那说既然都登顶了,氧气瓶也足,建议就开到3睡吧,睡好一点,他开到3便睡过去了。(编者注:3是一个比较高的氧气消耗)
  “大概凌晨8点时,天全亮了,但所有人都在睡觉,他(普拉那)突然用身上仅有的力量叫我,用非常轻微的声音,然后用胳膊肘槌我。我发现他已经在抽搐了,浑身抽搐,我本来以为他冷,但后来发现状态不对,他不能跟我正常沟通了,然后瞳孔慢慢放大。
  “我晃他身体,给他盖上睡袋,换上我的氧气面罩,但无济于事,他还是不停抽搐,瞳孔继续放大,因为他是印度人,眼睛特别大,瞳孔张大了特别吓人,我觉得他要死了。我想肯定是氧气出了问题,我立刻冲出帐篷叫人,光着脚,叫到都快缺氧了(海拔7950米),终于把他的夏尔巴向导叫醒了,
  ‘你队员不行了,赶紧来看看’,我们一起立刻回到帐篷。
  “再回到帐篷时,看到他已经停止抽搐了,已经不动了,然后晃他身子他也不动。他的夏尔巴就慌了,满帐篷找新的氧气。我一边叫着快点快点,一边在想我得做点什么,然后我就用手放在普拉那脖子下观察脉搏,基本没有了,我赶紧把他的睡袋拉锁扒开,就开始给他做心肺复苏。
CPR急救课程培训。

  “当时我还有些犹豫,因为我只是学过一点WAFA(野外高级急救课程),从来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特别害怕。但是我又想他都这样了,你做可能还能挽回一点什么,然后就给他开始做胸部按压。我不想看着一个人眼睁睁地就这样死了,这个阴影太大了,所以我就尽我能力去救他。
  “我真的很慌,我一边哭,一边说不要死不要死,一直给他做心肺复苏(编者注:只做了胸外按压)。大概做了20多下,他终于咳嗽了下,正好咳嗽后的五六秒的样子,夏尔巴把氧气瓶换好了,赶紧给他续上氧气,不停搓他身体,用热水敷他身体,他意识慢慢就恢复了。
  “后来我还担心他身体,结果他下山比我快多了,第一个就到了下面的营地。”(来自2019年5月21日王学峰的珠峰急救自述)
  通过上例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突发情况下,急救工作只能由非专业人员承擔。根据相关资料,我国87.7%的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讲得泛一点,在户外。
  在户外,队友因过度疲劳或呼吸困难倒下,生命急速流逝,而第一现场的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时间呼叫医疗救援,毋庸置疑。但在户外,特别是边远地区,专业医疗救助也许来得很慢,甚至无法到达,AED等设备更无从谈起。
  剩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以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为主要动作的一套流程,这是一个普通人花一天不到的时间就能掌握的操作。
  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确保自身安全,稳定现场环境。
  野外环境有风险,悬崖、落石、低温等等,保证自己的安全是第一步,同时确保现场稳定(主要指人),让患者和你自身都处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以防止其他因素对接下来的行动造成不可控的干扰。(注:专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请参加正规培训并观看相关视频,本文只对CPR进行要点简介)

判断:你的队友真的需要心肺复苏吗


  首先要明确,对正常人做CPR是有一定风险的,正常人有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节奏,在意识存在的情况下,高频次大力按压胸腔,正常人的身体将无法承受(肋骨有断裂风险)。
  所以,如果队友倒下快不行了,一定先观察他的状态,看看他有没有“三无”:
  1.是否还有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如果完全没有反应,就可以判定为无意识状态。
CPR急救课程培训。
  2.是否还有呼吸?
  蹲下看他胸腔是否起伏,如果没有或者极其微弱,处在只进不出的状态,就判定为呼吸停止。
  3.是否还有脉搏?
  用手探颈下动脉,如果没有脉搏,或极其微弱,则判定为无脉搏(非专业人士可不检查脉搏)。
  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在尽可能快的情况下确认了患者“三无”后,我们即刻实施急救,这个即刻,是有依据可寻的即刻,因为脑组织对缺氧的反应非常标准:
  ·3秒钟头晕。
  ·恶心10-20秒晕厥。
  ·抽搐30-45秒昏迷。
  ·瞳孔放大。
  ·60秒后呼吸停止。
  ·大小便失禁。
  ·4-6分钟脑细胞受损。
  ·1 0分钟后脑细胞发生坏死且不可逆转。
  心肺停搏后:
  4分钟内立即CPR,50%可存活。
  4-6分钟开始CPR,10%可存活。
  6分钟后开始CPR,4%可存活。
  因此,急救之急,即在这10分钟内,医学界更有所谓“钻石4分钟,黄金10分钟”之说。

开始胸外按压


  基于现代医学的实践和摸索,胸外按压早已成了CPR流程中的“一哥”,这是由于对成年人来说,大多数猝死,心源性心肺骤停( Cardiacarrest)是最主要的原因。恢复心跳和血液循环是首要的,外界氧气的输入排在其后。
实施成人心脏复苏术时,将手放在胸外按压的位置。

  那么,胸外按压,即刻开始。(在此前别忘记指挥他人拨打1 20等专业医疗急救)
  ·在患者身旁跪下,背打直。
  ·脱去患者胸部衣物,暴露上胸。
  ·找到胸部正上方、正中央的位置,一般为两乳乳头连线的中部。
  ·一只手五指张开,掌根按住患者胸部,另一只手扣住按压手,两手掌根重叠。
  ·双手始终保持打直,手臂角度始终垂直于地面,利用上身重力下压,这关乎到按压效果,非常重要。
  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对患者开始进行按压,频率非常重要。
  按压深度为5- 6cm,按压深度非常重要,胸腔回弹也要到位。
  注意,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并且确保按压的方向、力度、频次合乎规范,这样才能最大化利用人体胸腔回弹的机制,人工泵血。
  所以,胸外按压时,你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你的高质量操作,至关重要。其他事情,交给其他人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疲劳而无法保证按压质量,应立即(条件允许的话)换上另一个生力军。
  前文提到,胸外按压是会对被按压者身体造成损害的,所以当患者不再需要按压时,应即刻停止。以下情况,是为停止按压的判断标准:
  患者已经恢复脉搏。
  专业医学人士到达现场,接过工作,或宣布患者死亡。
  患者心肺停止搏动超过30分钟。
  施救者已经极度疲劳,或者处于风险之中。
现场给予基本生命支持,抬高下颚角使下颚骨上移,防止舌根后坠而阻塞气道。

  对于未经训练或者久疏训练的普通人,美国心脏协会的观点认为,胸外按压便已足够。这基于以下考虑:
  1.避免施救人员碍于人工呼吸而不愿意实施救助。
  2.单纯胸外按压也有一定的氣体交换效果。
  但考虑到心肺复苏术的完整性,人工呼吸我们也有必要了解。
  “短时间内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但血中氧气会很快耗完,换句话说,没有携氧的血液,用处不大。”资深手术室护士长、AHA-BLS导师庄皓明说。

何为人工呼吸


  嘴对嘴人工呼吸,是影视作品中最爱使用的桥段,其原理类似于吹气球(把肺想象成气球),顶住压力把气球吹大,嘴离开后,气球的张力又自动将气体排出,由此完成气体交换。
  我们先提胸外按压,再讲人工呼吸,并不意味着人工呼吸不重要。在很多情况,患者还有呼吸,但质量不佳,脉搏也还在轻微跳动时,人工呼吸比胸外按压更科学。
当情况危急时,野外救援会启用直升机运载患者。

  而野外情况,比如溺水,或者雪崩被埋这种外力导致的窒息昏迷,急救患者时,先呼两口气,再胸外按压,也是对症下药的措施。

开放气道


  由嘴到肺部的通道是为气道,气道必须是干净通透时,我们呼入的气体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气道如有异物——假牙、食物、雪、水等,先清理干净,再做人工呼吸。
  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气道是弯曲的,为了达到最好吹入效果,我们需要人为把气道拉直,减小气体进入的阻力,这就是所谓开放气道。
  怎么做?很简单,患者平躺,把患者下颚抬起来,让他仰头,当下颚与耳根处的连线与地面垂直时,气道就开放了。

开始人工呼吸


  出于保护患者和施救者的考虑,现下很多CPR课程都不推荐直接嘴对嘴人工呼吸。在野外,建议将一块纱布或干净的头巾搭在患者口部再吹气,如果随队有带单向阀的呼吸面罩或者一次性呼吸膜最好。
  一只手捏住患者鼻部,一只手抵住下颚,一切就绪(其实急救完全在电光火石间),你可以开始人工呼吸了。无需大口吸气,正常吸气然后即刻吹入患者嘴部,推荐频率是12下每分钟,如果没办法数数,在患者吐完气后就吹第二口即可。
1993年影片《天劫余生》中,幸存者于荒野求生中唯有自救。

  约2分钟检查一次脉搏,如果脉搏消失,立即加上胸外按压,启动GPR流程。一套完整的心肺复苏术包含了“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顺序是先胸外按压再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即按压30次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次,如此循环。
  如果可以,CPR最好由两个人或多人轮流配合完成,以免单人施救者因过度劳累而导致CPR质量下降。

结语


  心肺复苏并非神术,哪怕我们把一切流程都做到极致,倒下的队友也不见得能起死回生,但我们的确可以通过CPR提高一个人被拯救的概率。
  换句话说,猝死情况不做CPR几乎必死,做了CPR还有一线生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法律也允许你放手一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作为一名靠谱的户外队友,如果你还没上过CPR培训,那么是时候安排上了。注:本文并非心肺复苏的专业指导;且心肺复苏的相关指南要求可能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更新,具体应以专业机构的意见为准。参考资料:美国心脏协会CPR cpr.heart.org野外安全中心CPR www.wildsafe.org野外医学协会CPR cn.wildmed.asia维基百科CPR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版)登山者自救与互救——猝死后的急救感谢资深手术室护士长、AHA-BLS导师庄皓明对本文的支持。
其他文献
Philip Roth, whose comic novel Portnoy’s Complaint brought him literary celebrity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 1969 and who was eventually hailed1 as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living authors for the blunt
To make sense of human voices, we rely on senses beyond hearing. The songs of Taylor Swift can be sweet and soft. Lady Gaga’s singing feels dark. Johnny Cash2’s voice was low and rough. That’s because
摘 要: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最适合开展学科·英语整合教学的科目之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小学科学·英语整合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成了重中之重。在科学·英语整合教学中,如何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目标设定,多维度设定目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本文中,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学科·英语整合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及设定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学科·英语整合教学;教
一首风靡20世纪60年代的歌这样唱道:  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on your hair.  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如果你去旧金山,  记得要把花儿插
The bi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a Swiss historian might not seem the most glamorous of anniversaries. Unlike his contemporary Karl Marx, also born in 1818, Jacob Burckhardt never inspired any revoluti
Divorce Fear Stops Young Couples Marrying  Fear of the trauma of divorce is stopping many young couples from walking down the aisle,1 a university report has found.  With the share of married adults a
摘 要:“科学·英语整合课程的目标是激发青少年学生早期对科学和英语的兴趣,帮助教师以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英语学习科学。” 科学·英语整合教学承载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双语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具备科学学科教学素养还要具备英语语言运用素养。当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认知和运用成为影响教学成败的核心问题,本文旨在探究在科学·英语整合教学的初级实验阶段,从事科学·英语整合课堂教学的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的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探索和理性思索的成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历史智慧。本文选登“中华文化术语”诠释和英文翻译,使中国人更加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思想文化。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The Image Beyond an Image, the Scene B
川西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是资深户外爱好者最为熟悉的山野之一。因为仅离成都市不到200公里的车程,这里以四姑娘山为核心辐射出中国西南地区山地运动的天堂。无论是大众的骑行、徒步还是颇有难度的越野跑、重装穿越,以至于技术和体能兼备的攀冰、攀岩、高海拔登山,在这都会有着各自爱好者的专属记忆。  今年4月,川西的春雪如期而至,厌倦了普通重复的路线、成熟乏味的景区、千篇一律的攀登,何浪和他的小伙伴似乎与这个老
同情心,要留心  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好心的农夫行善施德,救了蛇反而被蛇咬死,其中的悲哀和讽刺,让我们不禁叹息和反思。反观今日的社会,同样的故事还在到处上演,让好心的人们在向陌生人,特别是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伸出援手时还要处处留神,避免自己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