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姜夔《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读姜夔的词,突然被这句“少年情事老来悲”戳中了心窝。一时间唏嘘不已。
  少年,情事,老来,悲。
  这是一首写元夕,也就是元宵节的诗词。
  古人喜欢观灯。兴许是古代物质生活实在匮乏,可用于欢愉的事物少之又少,一众诗人才会写尽元宵夜的宝马香车、灯影照耀。
  辛弃疾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东坡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塵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欧阳修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如此良辰美景,理应才子佳人携手游遍芳丛,牵姻缘,圆心愿。
  然而喧嚣背后的凄凉,又有谁知?
  你看,姜夔就如此写道: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公子王孙、豪门巨室,骑高马乘暖轿,携带佳人美女出游,前呼后拥。此时,姜夔刚刚年过四十,可头发已经斑白,半生漂泊,还只是一个落拓文人,女儿坐在肩上天真无邪地笑着。他沿着河岸缓缓地走着,眼前的河流岁月的长河,冲击着他内心深处的往事。
  在河岸的倒影里在时光的镜子里,他一定会想起某个人。
  所以,姜夔写道: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那些往昔与当下似曾相识的风景,让他想到了什么?圆月、花灯、华服?不不不,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少年时遇到的那个她。
  再华丽的景色里,也有人格格不入;再热闹的生活里,也有人格外孤独。姜夔这一辈子,反反复复,絮絮叨叨,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说了一遍又一遍的,也只有这么一段感情。
  那时,他年轻,为谋生计,路过安徽合肥,偶遇了容貌出众、擅弹琵琶的歌女。而他本人呢,不是紫鞍白马踏碧草的风流客,也不是洋洋打马长街、惹满楼红袖招迎的公子,而是持一管铜箫、一身素衣的少年。他们一定是度过了许多情投意合的日子。姜夔曾经写过一句“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想象一下这画面:春天里,她抚琴,他吹箫;她是美人,如玉;他是少年,英雄气盛。
  那时,他只是一介穷酸书生,没钱没车没房,周全自己都成问题,哪有余力照顾一个女人。于是种种原因,两个人终究是错过了。“拟将裙带系郞船,别离滋味又今年”。多想用裙带系住你的行船,这样你就可以不离开。一次分别之后,各自奔天涯,从此萧郞是路人。
  这是他怀念离别情人的第一首诗词。在他现存八十余首诗句里,描述这段感情的,就有二十余首。老来一遍遍怀念、梦里梦外都是她模糊的容颜,可见这段感情的刻骨铭心。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写这首词时,姜夔已经四十三岁,人间别久不成悲,往事般般,长夜无眠,万千深情都化作了笔底文章。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终于读懂了他忠贞一生的爱情,一生相思只为一人。
  为什么老了才会悲伤?因为少年时,总以为会有大把的机会,总以为错过了还会有更合适的;总以为失去了还能重新拥有。姜夔一生时运不济,穷困潦倒,连爱情都不得圆满。如果能够再次年轻,我想他一定会有勇气去追逐、去挽留,哪怕踏遍江山万里,也要失而复得。
  可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年少时光的熙熙攘攘,尘埃与流浪、卑微与倔强,终将不复返。美人如玉,也会年华老去;少年英气,也会暮气沉沉。
  少年,情事,老来,悲。
  三十岁的你身边,会有高大俊朗的男子,可他不是十六岁用单车带你的少年;七十岁的你身边,会有相濡以沫四十年的老伴儿,可他不是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人。
  我们总以为爱了,就会天荒地老;我们总以为恨了,就会老死不相往来。
  大概,只有渐渐老去才能够体会,此刻缠绵悱恻的爱,下一刻便是刻骨铭心的别离;那个恨了很久的人,总会有一天,你会恨不起来。就像《感动无数人的故事》中那个日日聆听已逝丈夫声音的老妇一样,越是岁月摧残,真爱的光泽便愈发璀璨。
  经历了从年少到孤老的生命旅程,到最后,你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而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命运的圈套,埋伏在哪儿。
  【教师评点】文章以诗人姜夔的感情为背景,为标题“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找到了十分贴切而感人的例证。而且文中不止一次的重复引题诗中的“少年情事老来悲”,在姜夔的诗中,这一句诗为诗眼,道尽诗人历经岁月沧桑之后的复杂心绪,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利用这一句诗的断顿,不仅首尾呼应,为文章的结构布局添彩,更是层层递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这篇作品文字优美,读来津津有味,如闻书香,而且佳词美句,几如连珠,可以看到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古诗文功底更是深厚。在文末又与写作材料对照起来,虽然文章有古今中外的差异,但是真正的感情,在岁月的河流中是永恒的。
  (指导教师/李新平)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本期
其他文献
风中氤氲着一股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带有苦香,令人回味。  那些曾经以为会渐渐淡忘的事,在这一刻,从记忆中拉扯出来,像黑白电影,映出一个熟悉的世界。  厨房里,老灶旁。柴火噼啪地烧着,灶台四四方方,活像一个老实人。不一会儿,包子出锅,  不一会儿,包子出锅,外公拿出笆斗,把蒸笼布铺在笆斗内。父亲把笼翻过来,将包子倒入其中。很快,厨房充满白雾,人在其中就像飘游太空似的。  屋顶上,烟囱处。
冬深,夜归人群的熙攘往来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女人,穿戴严实,难掩一日劳作后的疲惫。她的一只手捧着一束百合,那团白,如月华,又如清辉,暮色中惊人眼目。借着那团皎白,女人的眉目也明晰起来:那是一副波平浪静的面孔,有过岁月深耕过的痕迹,却无惧无畏,万山如夷。  即便被生活覆以困頓与劳乏,但心中仍须怀有美好。这种对美好和温暖的参与,便是对生活意义的采掘。而这种权利,人皆有之。  一日之晨,常能早早唤醒我,
执刀直冲,线条苍劲有力;断而再起,笔势老辣自如。  年幼的我趴在书桌上,看爸爸握着刻刀,眉头微蹙,细长尖利的刀口滑过平滑的石面,留下浅浅的痕迹。白色的粉末积在两旁,吹一口气,便消散了,像一声叹息消逝在风里。  “丫头,帮爸爸拿下印泥。”  我屁颠屁颠去拿来印泥。看爸爸用刷子清理了石粉,小心地蘸满,又轻轻落在纸上。饱满而热烈的红,浅淡而沉稳的白,落在纸面上,像是一支在你的心底缓缓淌过的筝曲。然后,他
适用主题:认知差异;眼界决定境界;认识自我;知识更新……  如果你问我,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世界远比想象的大。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湖南。在我小时候,橘子洲头、韶山、花明楼、岳阳楼,以及隔壁省的井冈山、萍乡等等,都是春游的当然选择,大家也以此为豪。再长大一点,又有无数长辈、无数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在教导:中国革命中湖南人居功至伟,湖南人杰地灵,自古“敢为天下先”。凡此种种,都让我
如今的我坐在电视机前,满怀着激动和自豪收看着风靡全国的纪录片——《航拍中国》,欣赏着这千年古国的绚丽多姿。  当飞机在海南上空盘旋,碧蓝壮阔的海洋与万里无云的天空相映成辉,零零散散的海鸥从海的彼岸飞翔而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飞机向北飞行,来到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西湖美景仙气缭绕,让我瞬时想起了许仙白娘子的传说;还有那秀美如画古香古色的苏州园林,让我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最近,高晓松在综艺节目里,分享了他和朴树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早年间,国内有一段时间唱片业特别不景气,高晓松又因为去国外学习,在行业内过气了。高晓松曾厚着脸皮,主动跑到音乐公司寻求合作,但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先向朋友借点钱过渡一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朴树,因为高晓松认为朴树人很真实。于是高晓松找到朴树,想借15万元。  樸树不爱说话,就回两字:账号。紧接着高晓松就收到朴树打过来的
静 默  读过一首诗,写的是雪。关于在纷纷扬扬的雪中,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浮现又消失的间断回忆;关于在雪闪亮的寒意中,想起《大屠杀》的恍惚的思绪。  最后的一句是:“那一年我3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母亲在1982年死去。”像轻轻的一声叹息。  最强烈的感动,如同风暴的中心,不是呼啸倾诉,而是奇异的静默。  寂静中爆发出来的凄厉声响,和凄厉的声音消失之后的无边寂静,都会
2018年12月18日,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周刊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年仅22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早在2018年3月5日,让全世界学者都望尘莫及的《自然》,竟然一天之内连续刊登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超導的重磅论文。这是该杂志创刊149年历史上的首次。曹原也成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  曹原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命对每个人也只有一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过得有声有色,取决于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  有些人视时间如流沙,大肆挥霍,迷醉于灯红酒绿中。他们过着平静如水的佛系生活,思想上没有更高境界的追求,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美其名曰“幸福安逸”。如此温水煮蛙式波澜不惊的人生,心安理得,却蹉跎了人生,自我放弃“一切皆有可能”的梦想,沦落到“泯然众人焉”,实在辜负了大好年华。  而
让善意者敢见义勇为,应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潜在意识  近日,一名安徽籍男子在武汉街头行走时,突发脑出血跌坐在地,5名大学生拍照取证后救人。此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为5名学生的行为点赞,认为这样挺好的,既保护了自己,又做了好事。也有网友认为,做点好事都需要留证据,未免太矫情。  诚然,在很多人那里,助人为乐、扶起摔倒的陌生人是一種道德自觉,是我们这个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然而纵观当下,好心人施救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