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坡的世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蘇东坡的文学成就,以及他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东坡的诗词共鸣,与东坡的内心和谐共振,笔者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走进东坡世界”的“东坡行思”微课程探寻之旅。
  笔者所在学校邻近常州苏东坡纪念馆、东坡公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有效开发东坡在地文化资源提供了便利。《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著作以及大量成熟的苏东坡研究成果为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作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笔者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现有资源后,着手开发语文微课程—东坡行思,并编制微课程纲要,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东坡的世界。通过追寻东坡生平行踪,赏读其不同时期的诗词文,体悟东坡之“思”;通过探访东坡的常州踪迹,解读东坡的常州情缘,形成自己之“思”。
  “东坡行思”微课程共18课时,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综合运用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要教学策略有主题讲座、实地考察、自主查阅、现场采访、课题探究、成果交流等(见表1)。
  一、移步换景读东坡
  我们走进常州苏东坡纪念馆,了解苏东坡生平行迹及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画出苏东坡行迹思维导图。走进常州东坡公园,进行人文游的游览线路设计,讲解原创导游词;移步换景举行“吟东坡”诗词文诵读比赛。
  在海棠坞诵读“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野宿亭诵读“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在“情缘常州”雕塑前读墙上有王羲之书风的“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在抱月堂前诵读苏东坡不同时期的咏月诗词……曾经背诵过的苏东坡的诗词文,此刻以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诵来格外亲切。学生们在人文游的景点选取、路线设定与导游词的创作中初步了解苏东坡的生平行踪,感知东坡的常州情缘,不知不觉间有了跨越时空与苏东坡对接的奇妙之感。
  二、专题研究悟东坡
  在经历了主题讲座、实地探访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研究小组,结合拥有的资料选定研究主题,以PPT或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经反复讨论,最后选定了研究主题:《苏东坡传》里识东坡、苏东坡的月亮情结、东坡公园楹联品析、苏东坡的常州情缘、东坡词里的“婉约”与“豪放”。
  微课程实施后,学生们逐渐拉近了与苏东坡的心灵距离。起初,学生们是带着膜拜的心情读苏东坡的:巨人可以仰视,也应该可以平等交流。阅世不深的学生有着独特的与《苏东坡传》中文字共振的视角。他们从书中读出了生活中的自己,在苏东坡童年小事中有了天才般的发现。随着对苏东坡诗词文储备的丰厚和文化积淀的内化,解读《苏东坡传》渐入佳境,学生们已经能在心灵上与苏东坡的诗词共鸣,与苏东坡的内心和谐共振了。
  走进深邃的苏东坡世界,不仅是走进苏东坡灿烂的诗词文的世界,走进苏东坡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世界,我们还需要让深邃的苏东坡世界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养料,丰润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读、思、悟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自由创作环节。
  “走进东坡世界”探寻之旅,学生们借助主题讲座、专题研读、实地考察、课题探究、创作实践等多元化方式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和艺术,理解苏东坡诗词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深入苏东坡的灵魂,滋养自己的精神;在品析不同时期苏东坡诗词文的过程中,对比了解苏东坡词的风格及历史地位,初步掌握诗词鉴赏方法,实现了从平面化“再现”文本到深度“融入”文本,再到独立思考后做出创造性表达的质的飞跃,践行了立言立人—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共舞的语文课程建设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兰陵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所谓教育,我认为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融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所以,我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自传就是回顾我曾用双脚丈量过的路。  远征的开始  如果说12年的时光是一次远征,那么当我好奇的踏入小学校门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迈出了远征的第一步。很感谢我的小学是在宏光市逸夫小学度过的,因为这所学校给予我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启蒙。这样的启蒙源自这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每个在这所学校的学生,都会被告知什么时
随着“车奴、房奴、卡奴”等词语逐渐进入日常交际,人们对于“奴”族词语已经不再陌生。最近“奴”字家族又出现了“榜奴”这样一个新成员:  (1)求职小心成榜奴,适合自己最重要。(新浪博客)  (3)各个高校的BBS的就业版上,企业资产、升学率、薪资排名等各种名目的排行榜很多,很多大学生将这些排行榜上的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目标,无意中成了这些不知科学含量为几何的排行榜的“榜奴”。(百度贴吧)  (3)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中华文学经典,必然受到教材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2007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选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几乎都以“提出问题一师生对答一小组讨论一教师总结”作为模式,必须的“引领”少了,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了。笔者认为,这种以问题为起点,靠浅层讨论来运行的模式,只是对课程理念的表层理解。本文试从教师德行和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自主、合作、探究的人文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从现代社会培
编者按:柳斌,198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89年到1994年,兼任国家语委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学校作为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基地,承担着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语言文字应用习惯等任务,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影响着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课,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从阅读感受上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
【摘 要】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北京大学实施“明师培养计划”的现实背景。该计划为有从教意愿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专门、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研究课程,探索以非学历课程计划形式开展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探索破解学术性与师范性失衡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教育 综合大学教师教育 明师培养计划  2020年12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和校团委联合推出了北京大学“明师
作为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与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对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现代选文进行了初步的字频统计分析。    一、统计情况    我们统计了语料中的每一个汉字的出现次数及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的”字。共出现8964次。频率4.3261%。这个频率远远高于其次的“一”“我”“了”“是”“不”“在”“他”“有”等字,“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和诵读,在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从而认识诗人屈原的高洁情怀。  2.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进行多重对话,理解的深刻内涵和屈原“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领悟诗人峻洁的人格操守,从而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仔细赏读,体会《离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生动深厚、形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要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精心设计好史料研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可以说,史料研习活动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缺乏史料研习的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很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