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品读对话赏读个性解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和诵读,在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从而认识诗人屈原的高洁情怀。
  2.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进行多重对话,理解<离骚>的深刻内涵和屈原“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领悟诗人峻洁的人格操守,从而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仔细赏读,体会《离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生动深厚、形象深刻地抒发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赏文本,多重对话,理解《离骚》的深刻内涵。
  2.领会殉道者——伟大诗人屈原爱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方式创新
  
  1.以生为本,反复诵读,质疑争鸣,多重对话,策略导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课前预习要求(30分钟)
  
  1.认读词句,了解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及楚辞特征。
  4.走进文本,熟读课文及郭沫若译文。
  5.自我解读,体会作者品格,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六、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导入:屈原以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光耀千古。
  2.以屈原《离骚》等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叫《楚辭》。《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二)初读感知
   1.初读《离骚》。(速读)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离骚》预习学案”,对课文的字句、背景、作者和译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继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二读《离骚》。(听读)
  (1)朗读指导:①《离骚》要读出分句的节拍,押韵的字要重读。②上分句的“兮”(啊)字,是楚地方言,也是<楚辞)的语言特征,读的时候可以拖得稍微长一些,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③诗歌节奏,要注意停顿。如(多媒体演示下文):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听读要求:读准节奏。
  请大家听范读,一边用耳仔细听,一边用口轻轻哼,一边用手标出节奏。(口耳手并用,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学习好方法。)
  (3)听多媒体范读课文。
  3.三读《离骚》。(自读)
  要求把诗歌的字词和节奏读准。
  
  (三)品读领悟
  1.揭示“离骚”的4种解释。(设疑)
  (多媒体演示下文)
  ①司马迁:“离忧”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
  ②班固:“遭忧”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③王逸:“别愁”说。(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④近人:“牢骚”说。(“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我们再读文本,结合文本语句,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预习时所了解到的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认为上述对“离骚”意义的理解,哪一种比较正确。
  2.四读?《离骚》。(品读)
  再次品读文本,思考:(1)屈原是怎样一个人一(外貌、气质、品格等)(2)身遭流放之难,屈原最担忧的却是什么7他是如何面对流放困境的?
  3.品读探究:“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1)内美,诗歌中屈原写了哪些内容呢?
  明确:“内美”,是指一种庄重自爱、忠君爱国,一种责任感、复兴祖国的使命感。
  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降生祥瑞:“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名字美好:“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请两组同学读“内美”上半部分诗篇。)
  (2)修,可理解为美好的(形容词),修饰、打扮、修炼(动词)。如果作“修炼”解,那么,下文的诗歌中,屈原作了哪些“才能”的“修炼”呢?
  明确:“修能”,是指修炼才能,修身养性;表明了屈原的人格追求。
  品格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5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体现自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忠贞爱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请另两组同学读“修能”下半部分诗篇。)
  4.探究交流:
  (1)屈原是怎样一个人?(外貌、气质、品格等)
  明确:屈原在《离骚》中抒写了自己的“内美”和“修能”,由内至外,不懈地追求。
  (多媒体演示下文)
  屈原其人
  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品格高洁、体现自我、忠贞爱国
  (2)身遭流放之难,屈原最担陇的却是什么7他是如何面对流放困境的?
  明确:①屈原所忧患的不是私人,而是忧国忧民,是忧患他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国家改革不能继续,楚国将要为秦所灭。
  ②屈原在他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写了这首长诗,表明他面对忧患时的那种执著,那种追求,那种崇高的理想,那种峻洁的人格:“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多媒体演示下文)
  面对困境
  忧患、执著、追求
  5.五读《离骚》。(再品)
  让我们齐读《离骚》,把对诗歌的深刻理解读出来,把对伟大诗人屈原“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人格品味出来。
  (多媒体演示下文)
  抒情主人公一屈原:理想崇高,人格峻洁,感情强烈,以身殉道!
  6.谈谈对“离骚”意义的理解。(解疑)
  通过品读、对话文本和作者,对“离骚”的4种解释,结合“预习学案”背景,现在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比较正确?
  明确:“离”,通“罹”,遭遇。诗歌《离骚》中“遭遇忧息”,忧国忧民是主要的情感,因而,班固的“遭忧”说更加符合诗歌本意,比较准确。
  
  (四)赏读体悟
  1.我们通过阅读文本,和文本及诗人屈原进行了心灵对话,和诗人屈原有了心灵沟通。下面我们更进一步赏读文本,理解《离骚》的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2.赏读提示:
  比兴艺术手法,比,即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离骚》中多处写到了香草、美人,如课文中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一般来说,“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美人”比喻自己或君主。这种艺术手法,就是比兴。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已有,例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比兴还比较单一,比兴的事物只是独立存在的客体,比兴只是为了引起下文。《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把原来《诗经》中的比兴材料,如草木、虫鱼、鸟兽、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人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离骚》中的比兴形成7--个系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得诗人感情的表达更加深刻、深厚、强烈,使得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3.六读《离骚》。(赏读)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离骚》,把诗歌使用比兴手法的语句中深刻、强烈地表达出来的抒情主人公一一屈原的思想感情体悟出来。
  4.小结:我们进行了多重对话,通过初读,读准字词,把握节奏;通过品读,领悟了文本抒发的思想感情和屈原高尚的人格;通过赏读,了解到作者发展了比兴手法,使得诗人情感抒发更为淋漓尽致。这对我们学习鉴赏《离骚》全诗和学习其他古代诗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对话拓展
  1.延伸拓展:和屈原对话。
  (多媒体演示下文)
  对话屈原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屈原的《离骚》,光耀千古。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千古往来人,其中有你我。作为学生的你,学习了本文,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你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研读《离骚》全诗,写下你的人生思考(300字左右)。
  (多媒体演示下文)
  题目:1今天的你,最想对千年的屈原表达些什么?
  或2.千古的屈原,可能会对今天的你说些什么?
  2.对话提示(价值引领):
  有的同学曾经这样对屈原说:既然你怀才不遇,楚王听信谗言,不重用你,你就不必自沉汨罗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屈原完全可以保全自己,别寻他途。
  我想,同学们读了全诗,就会明白,屈原是那么的忧国忧民,那么的坚守节操,那么的热爱楚国,那么的崇仰真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会不“殉道”吗?他虽死犹生,他的人格光辉,永远照耀千秋!
  3.学生合作交流读后的人生思考。(课外)
其他文献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精神胜利法一直是人们评论不休的话题。具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还逐渐跨越了文学界的门槛。走入其他学科的研究视野,成为一个跨学科、跨世纪、跨文化的现象。但总起来看,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文学和美学领域,且对其批评多于谅解。文本解读多于心理解读。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期为它提供一个本原意义的心理学解释。    一、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实质和适
小说《麦琪的礼物》写一对夫妻在圣诞节把自己仅存的最好的、最贵的东西变卖了,买了礼物,奉献给自己的爱人。在一般情况下,所送的东西,应该是最有用的,才能成为对方最珍惜的。如果小说情节按这样的思路发展:双方拿到对方的礼物,非常合用,一起欢喜不尽,就不但没有《麦琪的礼物》这样的格调,而且连一般小说的水平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满足,淹没了精神和情感,就会失去审美价值,就落入俗套了。如果换一种写法:
所谓教育,我认为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融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所以,我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自传就是回顾我曾用双脚丈量过的路。  远征的开始  如果说12年的时光是一次远征,那么当我好奇的踏入小学校门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迈出了远征的第一步。很感谢我的小学是在宏光市逸夫小学度过的,因为这所学校给予我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启蒙。这样的启蒙源自这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每个在这所学校的学生,都会被告知什么时
随着“车奴、房奴、卡奴”等词语逐渐进入日常交际,人们对于“奴”族词语已经不再陌生。最近“奴”字家族又出现了“榜奴”这样一个新成员:  (1)求职小心成榜奴,适合自己最重要。(新浪博客)  (3)各个高校的BBS的就业版上,企业资产、升学率、薪资排名等各种名目的排行榜很多,很多大学生将这些排行榜上的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目标,无意中成了这些不知科学含量为几何的排行榜的“榜奴”。(百度贴吧)  (3)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中华文学经典,必然受到教材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2007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选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几乎都以“提出问题一师生对答一小组讨论一教师总结”作为模式,必须的“引领”少了,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了。笔者认为,这种以问题为起点,靠浅层讨论来运行的模式,只是对课程理念的表层理解。本文试从教师德行和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自主、合作、探究的人文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从现代社会培
编者按:柳斌,198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89年到1994年,兼任国家语委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学校作为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基地,承担着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语言文字应用习惯等任务,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影响着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课,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从阅读感受上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
【摘 要】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北京大学实施“明师培养计划”的现实背景。该计划为有从教意愿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专门、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研究课程,探索以非学历课程计划形式开展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探索破解学术性与师范性失衡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教育 综合大学教师教育 明师培养计划  2020年12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和校团委联合推出了北京大学“明师
作为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与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对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现代选文进行了初步的字频统计分析。    一、统计情况    我们统计了语料中的每一个汉字的出现次数及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的”字。共出现8964次。频率4.3261%。这个频率远远高于其次的“一”“我”“了”“是”“不”“在”“他”“有”等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