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层次思维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巧设问题链,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并通过对问题链的分析、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优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高層次思维品质。
  思考探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表现为深入思考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解读文本时,除了老师设置一些问题链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多维对话、深入探究。
  首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怎样写的。
  其次,让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在教授元曲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学习中,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从色彩来比较,感觉第一首色彩丰富,有红、白、黄、绿等,而且颜色亮丽;第二首感觉颜色昏黄,有点沉重。有的学生从感情的角度来比较,认为选取的景物不一样,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前一首情调开朗平和,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而后一首选取的都是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相吻合。
  最后我们可以加强文本与超文本链接,通过延伸阅读、提前预习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探究文章在历史语境下的现实意义。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也是拓展思维深度、广度的有效策略。
  理性质疑,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依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对思维活动中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质疑发现、善于发问。
  在教学中我们要优化教材呈现的方式,学生能读懂的部分不需要分析,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有问题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是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问、大胆质疑。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思考文章在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意义,还要进一步追问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否过时,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等。
  记得在教授《生命之线》时,笔者最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赞同西蒙为了求生砍断登山时生命之线的做法”,问题一经提出就仿佛“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学生赞同,有的反对,并各自阐述理由。思维碰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思维的批判性。
  迁移变化,提升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的交接点,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思维效率,提升其思维品质,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作者的观点、语言风格、行文技巧、写作方法等,哪些能为我所用,“拿来”创新之后哪些可以变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并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闪出创新的火花。平时教师也可以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凡卡》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大胆设想推测结局,创造性地设置人物的最后结局,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增强思维效率,提高思维质量,完善思维品质,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其他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学校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们只有通过学习吸收其精华,才会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秉承“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基于自身的优势,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以课程为谱、活动为弦,拨响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教育主旋律。  课程為谱,谱写悦人之曲 
2002年5月,英国前护理学及助产学实践发展小组发表了一系列最佳实践声明,对相关专题领域给予最佳实践指导,鼓励持续连贯的治疗手段.到目前,已有15个最佳实践声明被出版,其中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考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稳妥有效的获得体育高分,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掌握基本的技能之外,注重考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体育考生;心理素质;重要性;培养  在现阶段教育改革深入人心的情况下,高中体育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文化课高考考生相比。体育考生除了要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进行体育专业的训练,在训练的
和一些基层教师聊天,容易发现他们对教育的麻木和对职业的倦怠,个别老师把自己的责任心流失归结为上面的“干涉太多”。这中间确实有一些现实的无奈,但不能因为上级或外界的原因使自己落入“平庸之恶”。教师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自我的寻找,也是某种精神的坚守。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部分行政化的倾向,教师们忙忙碌碌,不断应对各种检查、评比、验收等事务,导致教育教学变成了教师们的“副业”,但如果因此敷衍学生、
摘要: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定向运动,既是对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健康第一”理念的一种全新诠释。因此中小学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当抓住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定向运动的教学价值。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定向运动的现实意义,随后总结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下开展定向运动的策略建议,旨在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体育课程改革;定向运动  教育改
寻求美容手术的患者依据其个人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评价求美者的自尊、身体形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了解病人和他们的要求。我们采用了RST来测验98位求美者的自尊;75位勿需手术减肥的患者对身体形像和饮食习惯的态度。结果表明在自尊态度分值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身体形像态度分值虽有小的波动,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基教体育教学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也对基教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教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笔者针对基教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基教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教学;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