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土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乡土素材的魅力,在语文活动中积累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善于运用乡土素材,让学生从仿写到创新,从浅述到深挖,从而写出较为深刻的作文来。同时,教师在讲评作文时还要注意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形式,特别要注重语言的评价。
   关键词 作文教学;乡土素材;运用途径
  乡土素材是指乡土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等学生特有的写作资源,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这些乡土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有感情地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为作文增色不少。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缺少发现乡土美的慧眼,总觉得身边的一切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写的。致使乡土素材被学生遗忘,学生作文缺乏亮点,质量难以提升。鉴于此,一线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情,努力钻研,找到作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有效途径。
  一、在情境中体验乡土素材,让学生想写
  “想写”的欲望即为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动力之源。想要学生关注乡土素材,并对熟悉的景观、风俗、人物等产生热情,就要让学生感受乡土之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注重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易操作、见效快的好办法。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创设朗读情境。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与乡土素材相关的经典佳作,既有乡土美景、乡间生活,又有淳朴乡情、多彩民俗,每一篇都蕴含着学生关注的情感兴趣点,而朗读则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在朗朗中渲染带着鸡鸣狗叫、袅袅炊烟的乡土氛围,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乡土素材中咀嚼乡土生活的美好之处,以名家名篇为的趣点为依托,搭建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心灵之桥,引导他们大胆表达,产生“我想写”的欲望。
  其次,通过玩游戏创设生活情境。喜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若能将还原生活场景的游戏搬到语文课堂上,定能使学生无比兴奋,既有趣又有情。例如,学生知道了鲁迅作品中的捕鸟、钓蚯蚓、“偷”毛豆等情节,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学生自然会联想起采蘑菇、捉泥鳅、斗鸡等乡土生活趣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这些场景表演一番,也是带着探究的慧眼重新打量自己熟悉的生活,就能发现从前从未注意的细节,既有了更深刻的生活体验,又重新认识了乡土素材,学生就会尝试着将乡土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二、在活动中积累乡土素材,让学生有的写
  “有的写”的内容即为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下锅之米”。泛着泥土清香的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更是不可多得的乡土素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还要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素材积累。
  一是要坚持写日记。日记就是将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结构分明,只要是真情实感地表达即可。学生若能长期坚持写日记,不知不觉中就会积累海量的生活素材,其中既有一闪而过的灵感,也有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何愁“无米下锅”?
  二是要亲身体验。在物质条件高度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学生,越来越远离这片土地,不要说种菜、耕田,有些同学恐怕连地都没下过。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体验、实践才能有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亲近乡土、亲近大自然,让他们和长辈一起种菜、翻地、捉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对乡土产生热爱之情。
  三是要广泛收集。乡土素材包含着自然景观、乡土人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可以请有故事的老人走进校园,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历程、他们眼中的社会变化、当地婚嫁礼节等,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或是去参观历史遗迹、自然景区,或是走访历史的见证人,或是拜访农民伯伯学习农谚,以积攒更多有特色的资料,为写作准备充分的材料。
  三、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让学生学会写
  “学会写”是指写作方法的传授,这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有了想写的欲望、又有了丰富素材,就要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了,即运用写作方法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与乡土素材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首先,从仿写到创新,引导学生善用乡土素材。仿写是乡土素材运用的第一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乡土文化作品,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学习完每一篇范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有关乡土的素材,仿写一篇小练笔。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去过的小公园、乡村里常玩耍的小树林,分析例文并仿照着写一写,通过仿写,学生就能逐渐掌握乡土素材的运用方法。创新是乡土素材运用的第二步,即在作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乡土元素,如将本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的由来等重构成故事、寓言,或将原有的乡土素材进行“旧貌换新颜”的改造,使之成为全新的文化教育资源,诱发学生的乡土意识,使其有的放矢地下笔抒情。
  其次,从浅述到深挖,引导学生巧用乡土素材。学生刚一接触乡土素材时,多是以浅显描述、有目的引用为主,写景就是写景、状物就是状物,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显然是不能满足作文“表情达意”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乡土素材的引用成果,先将学生习作进行集中展示,并请同学们全面阅读,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提问、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深挖乡土素材的内涵,以升华主题,使作文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在作文评价中积极鼓励,让学生爱用乡土素材
  乡土素材是农村地区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喜爱运用乡土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保障。学生写一篇作文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对乡土素材情有独钟,并愿意一直写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为学生写作的良性循环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一是要丰富评价主体。一篇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甚至家长也可以评一评,多方面给出写作评价。比如学生之间互評看字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教师评价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晰,家长评价则看写作态度是否端正等,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对乡土素材的运用情况,以公正客观的原则促使学生坚持写下去。二是要改变评价形式,即从重视结果、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变成更重视过程、表现的形成性评价。例如给每个同学建立一个评价档案袋,将每一次作文的选题、资料搜集与整理、主题确立、思路探讨、大纲、作文优缺点等分门别类集中收藏,让学生在纵向上与自己对比,发现进步与不足,以成功的愉悦满足促使学生一直写下去。三是要注重评价语言,即教与学双方在评价过程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态度,以和气之言发自己的心声,以温柔之色表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影响学生的写作信心,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什么样的错误,始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对乡土素材的喜爱之情,以鼓励的态度促使学生一直写下去。
  总之,丰富厚重的乡土素材为学生写作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亦是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宝库。语文教师要从激趣出发,先引导学生对乡土素材产生兴趣,再指导学生边积累边练习,以良性循环的评价机制作为长久的动力,从而引领作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乡土素材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课题编号:ZL〈2019〉GH15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榆中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物互相观照,以体悟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说理”方式。
文学教学进行读写一体化活动,立足于阅读与表达训练,积极进行文本细读、讨论交流与探索写作,有序进行读写的深度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幼儿园“学困现象”主要是幼儿学习困难,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均不成熟,经验能力明显不足。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本文通过探索幼儿教育的规律,重点阐述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育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推动幼儿教育良好发展的方法。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已在21个省份投入使用,关于统编教材的教学研讨如火如荼。统编教材使用效果如何,必须要接受考试评价的检验。在统编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教考分离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统编教材理念的深入推进。本文深入剖析了教考分离的现状、弊端、成因,探讨了教考一致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践路径。
《沁园春·长沙》既是一首足以彪炳千古的瑰伟之作,也是一首具有崇高美学风范的大美之作。诗人通过精美的艺术构思,描绘出壮美的自然风光,歌颂了大美的青春理想,使这首词呈现出豪迈大气、开阔雄健、俊逸奔放的壮美特征,具有饱满而丰沛的审美内涵。这是一首自然美与青春美的壮歌,是青少年美育的极佳范本。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本报讯(记者 施剑松)6月2日,北京“唱支歌儿给党听”百万师生网络歌咏比赛阶段性成果汇报活动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今年4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全市组织开展“唱支歌儿给党听”百万师生网络歌咏比赛,引导全市大中小学在校学生通过网络歌咏比赛等方式,抒发爱党爱国之情。截至5月底,活动已覆盖全市57所高校和16个区,共遴选优质作品200余件
所谓“语基之常”,可以理解为高考试卷中相对“语用之变”而言比较稳定的对情境要求不很敏感的考试内容,像古代诗文阅读、默写,写作能力的考查等。如果说针对“语用之变”需要的是随机应变,那么“语基之常”则是求细求稳。梳理知识不可少。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期待着去学习更新、更多的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成绩,恐怕是来不及也不划算的做法。
摘 要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做好序列化延伸阅读的研究和实践,给学生提供系统有效的延伸阅读读本。通过问题探究、活动交流、写作借鉴、试题考查等形式,方能有效落实延伸阅读,从而实现由延伸阅读到核心素养的转化。  关键词 序列化;延伸阅读;读本;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并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教材新加入的一个独立单元,这一变化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各种教研活动也层出不穷,许多教师将其看作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正是在这“如日中天”的外表下,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寻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语文核心素养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要“读整本的书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还让中学语文教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机会。为了适应中学教育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微课程是多媒体应用技术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按照学生的身心特征展开针对性学习,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微课程;开发及应用  伴随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