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质疑幼芽,点燃智慧火花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疑。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应当在激疑中点燃智慧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敢于质疑,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的和谐氛围,把课堂变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发展、张扬个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甲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甲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求异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质疑是打开学生创新“迷宫”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方。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的故事结局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文章结束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一个病句。”我听了,当即表扬他:“你不但读得仔细,而且很会思考,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在我们看来,这句话貌似悖理,“大约”“的确”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一般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接着,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能不能联系上文展开思考,这个句子是否有毛病?”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的锅,学生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话是没错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又因势利导鼓励他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在那个时代,孔乙己的腿被打折,生计已很艰难,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但是,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所以就用‘大约’来猜测孔乙己的确死了。”听完他的解释,我便竖起了大拇指。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
  乐于质疑,陶冶学生情操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而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情感熏陶的样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这一蓝本、范本和样本,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诗中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诗人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上文,大胆展开想象,进行质疑,从不同角度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这样教学,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感受如同那茫茫白雪的悠悠情思和绵绵不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阅读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进入中学,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语文成绩是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占63.3%,说明学生的兴趣中包含了更多的趋利因素。但另一方面,趋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种具体利益为目标的,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成绩提高不大,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写作的兴趣。总体看来,有近一半教师的作文教学
语文教材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的。从教学内容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姹紫嫣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如何利用语文教材的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让学生动情呢?  一、找出触动情感的动情点  找出文章中和情感最深之处,这是感动的基础。文章的动情之处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词句。主题的强化升华、选材的出人意料、文章的感情基调、联想的新颖奇特、文笔的清丽隽永、首尾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课如同一座桥梁,使新课和旧课得以贯通;如戏剧的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也如同一座灯塔,导引着学生的思维航向。  一、解题导课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条线索,是这篇文章中心的归结。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从解释课题、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且能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有个心理铺垫。在讲授《为了
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新学年第一节课十分重要,关系到自己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局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局。怎样上好第一节课?我第一节课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例如这样开始:“Good morning,boys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到语文课不仅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更要讲究艺术性,追求美的境界。因为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的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的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美”的语言能激发情感,烘托气氛  良好的教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就是掌握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时至今日,很多文言词汇和句式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像“走马观花”“温故知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是最生动鲜活的文言例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文言文教学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文言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巧设导语,激
“基于问题式”自主学习模式,其表面含义就是以“问题 自学”为核心的学习模式,把高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基础表现形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按照学生总体水平分为若干小组展开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师生不断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式”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核心问题在于设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同样,教育学生也要讲究时机,就是教育的契机。教育契机时时有、处处有。抓住契机,利用好契机,使之成为丰富营养和内化的动力,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才能真正有渗透力,让一个个鲜活的、富于生命力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善于发现高三的教育契机  〓〓捕捉教育契机是一项基本功,需要教师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需要
〓〓作为领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作用相对学生而言。因此提高教师教学领导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作为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领导者阶级属性的体现,不仅决定着领导者自身发展方向,而且也决定着领导者活动的本质。教师作为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两方面。政治觉悟高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衡量教师
反复碰撞,多次尝试,我小结了一些有趣、实效的摇曳多姿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一、形式灵动,串讲到位  教师要学会变通,对不同的诗歌用不同的设计形式,不同上课模式,不同的品读方法。要串讲到位,讲出诗的味道,讲出诗的情调。教师要对诗歌反复琢磨,细腻研读,烂熟于心,品评拿捏中尽显诗词风流,大展教师内涵和诗歌气质。  选点切入,一线贯穿。用有趣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字词句,逐步推进,如剥春笋,越讲越有趣,越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