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第一次认识蒋校长是在2002年5月16日。
当时,市教科室在他所任校长的暨阳小学开展一次课题协作组活动,我承担了一节研讨课。临上课时,和我同来的实验小学分管数学的吴教导悄悄告诉我,坐在角落里的那位皮肤黝黑、表情严肃的男教师就是暨阳小学的蒋校长,教语文的。当时我挺纳闷,怎么教语文的校长还来听一位初出茅庐的别的学校老师的数学课?第二天,吴教导又满面春风地告诉我,课上得很成功,昨天下午,蒋校长还特意组织了暨阳小学的数学老师围绕我执教的公开课开展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听到这个消息,高兴之余的我更多的是惊讶与猜测:这位语文校长也太认真了吧!居然专门抽时间组织数学老师评课研讨。他到底是什么专业出身?
我暗暗打听,在暨阳小学工作的师范同学一脸崇拜地告诉我,蒋校长可是一位年轻的“老”校长啊!师范毕业分配到了一所远离市区的乡镇小学,工作第二年就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文章,22岁进入中层岗位,27岁担任副校长,刚过而立之年又被推上了校长的岗位,去创办新建的城北小学。当被问及蒋校长怎么还组织大家开展数学研讨活动时,同学有些不解地看着我:“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种研讨活动我们经常开展,各学科都有,蒋校长可会评课了,比数学老师还‘数学’呢!”同学又絮絮叨叨地透露了蒋校长帮助一位老师解决两地分居的故事……听着显然已是蒋校长“粉丝”的同学的转述,“仁者”“智者”“行者”这三个关键词便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没想到的是,两年后的7月,经过公开招考的程序,蒋校长来到我们实验小学担任了一把手。这一年,学校正好走完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同时又是实验小学东校区落成。“学校如何迈开新百年的历史征程?”是摆在蒋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几年过去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等十多项殊荣。学校荣誉纷至沓来,细细掂量,哪一项成果背后不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作为苏州市名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小教专业委员会会长的蒋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行走中,是大刀阔步的,也是闲庭信步的;是纲举目张的,更是细致入微的。
二
蒋校长善于培养每一位行政干部。
几乎所有在蒋校长手下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辛苦而又充实,特别有进步。他严格而友善,犀利又不乏幽默。谁都知道他对待行政人员比对待教师严格得多;自然,他要求自己也比要求手下的干部高得多。对于每一项管理行为,他都要求行政领导事前制订完整方案,事后总结反思,不允许丝毫草率与懈怠。曾经有一位行政人员在博客上这样记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进入实小管理岗位后听蒋校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于是,对我而言,也就体验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会向局里写申请报告(刚上任就遇上了轰轰烈烈的体育节,我是分管体育的,自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写申请报告);第一次学习写体育节开幕式的筹备方案(包括学生的接送,彩排的安排,开幕式领导的座位安排,记者的接待等)……基本上每一次活动都获得了成功。而成功的最大原因则是:在蒋校长的引领下,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规范地实施管理,如何在做每件事前未雨绸缪。”
每次行政例会,蒋校长也从不停留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与布置,常常腾出时间,组织行政班子进行管理讨论:这个阶段请大家谈谈读书的心得,那个阶段要大家说说工作调研总结,再则就是请大家作个教育学术报告、管理理念演讲等等。在工作讨论结束,他总要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最新教育观念或学习收获,常常使班子成员耳目一新。有时他剖析一些教育现状,总使大家瞠目结舌;有时他评点一个问题,总让听者茅塞顿开。每每此时,行政人员们总能感到一份成长的涌动与畅快。
从2005年暑期起的5年间,从蒋校长手下走出了11位同志分赴相关学校担任正副职校长,并且大都保持着实小的工作作风与管理风格。近年来,前来挂职培训的重庆、四川、广西、安徽、新疆以及本省宿豫、昆山的20多名校长,都感觉不虚此行,满载而归。而我本人也在他的培养下,从一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行政干部。
三
蒋校长乐意帮助每一位教师发展。
“打造一支智慧的团队”和“立足于把每一个教师培养好”是蒋校长的理想。作为教育局直属单位,市实验小学拥有好一点的教师理所当然。但他坚持从不出去挖人家的骨干,也不轻易调出自己的教师。在不少校长为新师范生每况愈下而抱怨时,他却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包容他的“独生子女”老师们。他常说“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师资建设同样需要以平视的眼光洞察教师真实的脉搏跳动。”为此,他更多地以发展眼光,以大度气概,以宽阔视野,理解教师但不迁就教师,宽容教师但不放纵教师,把诚信和关爱融入温暖的情感之中。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季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在蒋校长的师资建设词典里,‘引领’与‘激励’是永恒的关键词。”
朱光艳是我们实小众多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工作第二年她就在张家港市、苏州市数学评优课比赛中双双获得一等奖。在谈及她快速成长的经历时,她感慨颇多。她说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年的教师节前夕,蒋校长召集她们这一批新师范毕业生开座谈会时说的一段话,“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实小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你面对的是实小在新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们尽快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满意、同事认可的好老师!”她也清楚地记得那一年蒋校长一有空就进入新教师的课堂听随堂课,与她们备课组一起热烈研讨的画面;更清楚地记得新毕业生拜读了蒋校长在校刊《范贤》“青年教师专刊”上的卷首语《好一群初生牛犊》后的激动心情……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蒋校长对老师们实行了梯队建设与分层培养,通过健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提升大家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他亲自组建“陶行知研究工作室”和“智慧语文工作室”,集聚学校教学精英,他把学科教师组成教学研究的捆绑团队,经常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教师教学论坛及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全力做好骨干教师的扶植与推介。“一课三议”“三课一评”“同题异构”“同题协作”……校本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其间,“反思”成为老师们改进教育教学的“高频词”。针对有些老师分数至上的质量观,蒋校长与老师们说过一句最通俗,却又很经典的话:作为实验小学的老师所教的学科,连可怜的考试成绩都落在别人后面一截,你是说不过去的;但你老盯着分数,和人家比拼是没有出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睿智的引路人,实小的师资群体才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纯正。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教学理念的荡涤洗礼,一次次教学实践的跌打滚爬,才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与成长。
四
蒋校长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
学校音乐教师朱冬梅关注到这样一些细节:每次的文艺排练,蒋校长总会悄悄地询问,训练场地的水到位了吗?学生训练强度适当吗?带领学生外出表演时,蒋校长又会细心地关照,小演员的衣服厚薄怎么样?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吴灵燕常常私下里说:“实验小学的孩子就是蒋校长的孩子!”他和学生一起包粽子、一起坚持阳光跑;为了掌握某个年级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他亲自拟题,组织现场作文,独自批阅近千份学生习作,统计优秀率,与老师们反馈交流;每逢“五一”、“十一”这些长假,三个校区106个教学班的作业布置量他都要亲自过问。
蒋校长关爱每一个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的健康、快乐着想。他带领老师们一起探索“以爱心滋润,用智慧浇灌”的育人模式。他从弘扬学校“端、勤、毅”的历史古训出发,倡导学生做“文明端庄、勤勉进取、智慧果毅的实小人,”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成长与进步。一个学生偷了老师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别急,电脑会出来的。”因为他清楚,这是一个孤儿院来的特殊孩子,他要借机谋划整体转化的方略;而一个孩子把一瓶墨水倒进了喷水池、一个孩子把垃圾袋扔上了垃圾房顶……他却要把它尽量地“放大”,让德育处的同志兴师动众地对所有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这就是他创造的德育工作“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种境界。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位家长的意见建议。有一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一家长希望自己腿脚残疾的孩子也能参加开幕式。他获悉后,鼓励班主任老师让该孩子与领队的同学并肩走在了队伍最前列,成为那次运动会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平时,他常叮嘱我们,涉及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慎而又慎。同时,他倡导只要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智慧生成开启有益的事,要大胆去做,坚持去做。比如,自2007年开始的,每天上午半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为学校一张亮丽名片,全国有名。还有,每周三下午1个半小时的“小百花少年宫”大综合公益活动,更是丰富了校园生活,增长了学生才干,促进了学生智慧的发展。他常感慨地向我们呼吁:“让孩子们有限的童年生活过得更轻松、更快乐、更健康、更幸福些吧!”
五
蒋校长着力研究每一个课堂环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蒋校长始终没有离开课堂,常常站在教改的最前沿给老师们做出示范。《生命桥》的简约和真情;《半截蜡烛》的沉稳和缜密;《水》教学中对生命成长的善待和对智慧开启的偏爱;《长征》所凸现的诗歌教学独到的一缕清风……一堂堂示范课,让老师们至今历历在目。除此之外,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课”“磨课”“议课”。他每天都在三个校区间转悠,这儿走走,那儿听听,他称之为“走课”;他也时常搬个凳子听上一节,然后与老师坦诚地交谈一番,他说,他从来不评课,只是“研课”。老师们都怕他听课,担心自己露馅;又希望他去听课,能得到校长面对面的指点,是件幸福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青年语文老师上公开课,蒋校长请电教员将她的课全程录制下来,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举行了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一步步环节回放,一个个细节剖析。事后,该青年老师写了一篇随笔《一只幸福的“麻雀”》,以示感激。去年5月,学校的赵晓燕老师要参加苏州市语文评优课比赛,5月3日本是休息日,但蒋校长却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来到学校与她一起研课,下午在寄宿班试上后,他又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打磨、指导,一直到晚上九点,期间为了节省时间只简单吃了一份外卖快餐。
像上述这样实实在在而又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我们实验小学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像这样真真切切而又指向明确的教学指导活动,在蒋校长的日常工作中数不胜数。他什么课都听,在他看来作为“课堂教学”,有其共同的属性,那就是课堂上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是不是满心投入,是不是若有所思,是不是学有所获。他关注着学校每一天的课堂常态。
六
不知不觉,居然已经敲打了四千多字,但所表述到的其实很少很少。因为,当你走得越近,观察得越细,你会发现想表达的反而会愈多。比如,蒋校长特别善于读书;比如有的老师说“在我的生命中除了感恩父母,蒋校长是我最需要感恩的人”;比如退休教师是如何佩服蒋校长对各项工作的精通;比如面对团队比赛成绩的不如意,带队老师在自责之余收到蒋校长的短信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比如“六一节”,老师们的孩子惊喜地收到校长伯伯的节日贺卡和香甜蛋糕;再比如蒋校长每天为妻女做可口的早点……
想说的、能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唯有蒋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字最能说明一切——校长应该成为有抱负、敢负责、乐奉献的教育者,应该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个性的办学人。校长的全部创造才能,就是为着师生智慧的开发与发展,建构优质的平台,提供优良的服务。这便是他——一位集仁者、智者、行者于一身的校长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
(徐芳,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第一次认识蒋校长是在2002年5月16日。
当时,市教科室在他所任校长的暨阳小学开展一次课题协作组活动,我承担了一节研讨课。临上课时,和我同来的实验小学分管数学的吴教导悄悄告诉我,坐在角落里的那位皮肤黝黑、表情严肃的男教师就是暨阳小学的蒋校长,教语文的。当时我挺纳闷,怎么教语文的校长还来听一位初出茅庐的别的学校老师的数学课?第二天,吴教导又满面春风地告诉我,课上得很成功,昨天下午,蒋校长还特意组织了暨阳小学的数学老师围绕我执教的公开课开展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听到这个消息,高兴之余的我更多的是惊讶与猜测:这位语文校长也太认真了吧!居然专门抽时间组织数学老师评课研讨。他到底是什么专业出身?
我暗暗打听,在暨阳小学工作的师范同学一脸崇拜地告诉我,蒋校长可是一位年轻的“老”校长啊!师范毕业分配到了一所远离市区的乡镇小学,工作第二年就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文章,22岁进入中层岗位,27岁担任副校长,刚过而立之年又被推上了校长的岗位,去创办新建的城北小学。当被问及蒋校长怎么还组织大家开展数学研讨活动时,同学有些不解地看着我:“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种研讨活动我们经常开展,各学科都有,蒋校长可会评课了,比数学老师还‘数学’呢!”同学又絮絮叨叨地透露了蒋校长帮助一位老师解决两地分居的故事……听着显然已是蒋校长“粉丝”的同学的转述,“仁者”“智者”“行者”这三个关键词便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没想到的是,两年后的7月,经过公开招考的程序,蒋校长来到我们实验小学担任了一把手。这一年,学校正好走完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同时又是实验小学东校区落成。“学校如何迈开新百年的历史征程?”是摆在蒋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几年过去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等十多项殊荣。学校荣誉纷至沓来,细细掂量,哪一项成果背后不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作为苏州市名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小教专业委员会会长的蒋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行走中,是大刀阔步的,也是闲庭信步的;是纲举目张的,更是细致入微的。
二
蒋校长善于培养每一位行政干部。
几乎所有在蒋校长手下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辛苦而又充实,特别有进步。他严格而友善,犀利又不乏幽默。谁都知道他对待行政人员比对待教师严格得多;自然,他要求自己也比要求手下的干部高得多。对于每一项管理行为,他都要求行政领导事前制订完整方案,事后总结反思,不允许丝毫草率与懈怠。曾经有一位行政人员在博客上这样记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进入实小管理岗位后听蒋校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于是,对我而言,也就体验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会向局里写申请报告(刚上任就遇上了轰轰烈烈的体育节,我是分管体育的,自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写申请报告);第一次学习写体育节开幕式的筹备方案(包括学生的接送,彩排的安排,开幕式领导的座位安排,记者的接待等)……基本上每一次活动都获得了成功。而成功的最大原因则是:在蒋校长的引领下,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规范地实施管理,如何在做每件事前未雨绸缪。”
每次行政例会,蒋校长也从不停留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与布置,常常腾出时间,组织行政班子进行管理讨论:这个阶段请大家谈谈读书的心得,那个阶段要大家说说工作调研总结,再则就是请大家作个教育学术报告、管理理念演讲等等。在工作讨论结束,他总要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最新教育观念或学习收获,常常使班子成员耳目一新。有时他剖析一些教育现状,总使大家瞠目结舌;有时他评点一个问题,总让听者茅塞顿开。每每此时,行政人员们总能感到一份成长的涌动与畅快。
从2005年暑期起的5年间,从蒋校长手下走出了11位同志分赴相关学校担任正副职校长,并且大都保持着实小的工作作风与管理风格。近年来,前来挂职培训的重庆、四川、广西、安徽、新疆以及本省宿豫、昆山的20多名校长,都感觉不虚此行,满载而归。而我本人也在他的培养下,从一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行政干部。
三
蒋校长乐意帮助每一位教师发展。
“打造一支智慧的团队”和“立足于把每一个教师培养好”是蒋校长的理想。作为教育局直属单位,市实验小学拥有好一点的教师理所当然。但他坚持从不出去挖人家的骨干,也不轻易调出自己的教师。在不少校长为新师范生每况愈下而抱怨时,他却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包容他的“独生子女”老师们。他常说“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师资建设同样需要以平视的眼光洞察教师真实的脉搏跳动。”为此,他更多地以发展眼光,以大度气概,以宽阔视野,理解教师但不迁就教师,宽容教师但不放纵教师,把诚信和关爱融入温暖的情感之中。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季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在蒋校长的师资建设词典里,‘引领’与‘激励’是永恒的关键词。”
朱光艳是我们实小众多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工作第二年她就在张家港市、苏州市数学评优课比赛中双双获得一等奖。在谈及她快速成长的经历时,她感慨颇多。她说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年的教师节前夕,蒋校长召集她们这一批新师范毕业生开座谈会时说的一段话,“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实小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你面对的是实小在新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们尽快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满意、同事认可的好老师!”她也清楚地记得那一年蒋校长一有空就进入新教师的课堂听随堂课,与她们备课组一起热烈研讨的画面;更清楚地记得新毕业生拜读了蒋校长在校刊《范贤》“青年教师专刊”上的卷首语《好一群初生牛犊》后的激动心情……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蒋校长对老师们实行了梯队建设与分层培养,通过健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提升大家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他亲自组建“陶行知研究工作室”和“智慧语文工作室”,集聚学校教学精英,他把学科教师组成教学研究的捆绑团队,经常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教师教学论坛及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全力做好骨干教师的扶植与推介。“一课三议”“三课一评”“同题异构”“同题协作”……校本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其间,“反思”成为老师们改进教育教学的“高频词”。针对有些老师分数至上的质量观,蒋校长与老师们说过一句最通俗,却又很经典的话:作为实验小学的老师所教的学科,连可怜的考试成绩都落在别人后面一截,你是说不过去的;但你老盯着分数,和人家比拼是没有出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睿智的引路人,实小的师资群体才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纯正。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教学理念的荡涤洗礼,一次次教学实践的跌打滚爬,才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与成长。
四
蒋校长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
学校音乐教师朱冬梅关注到这样一些细节:每次的文艺排练,蒋校长总会悄悄地询问,训练场地的水到位了吗?学生训练强度适当吗?带领学生外出表演时,蒋校长又会细心地关照,小演员的衣服厚薄怎么样?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吴灵燕常常私下里说:“实验小学的孩子就是蒋校长的孩子!”他和学生一起包粽子、一起坚持阳光跑;为了掌握某个年级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他亲自拟题,组织现场作文,独自批阅近千份学生习作,统计优秀率,与老师们反馈交流;每逢“五一”、“十一”这些长假,三个校区106个教学班的作业布置量他都要亲自过问。
蒋校长关爱每一个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的健康、快乐着想。他带领老师们一起探索“以爱心滋润,用智慧浇灌”的育人模式。他从弘扬学校“端、勤、毅”的历史古训出发,倡导学生做“文明端庄、勤勉进取、智慧果毅的实小人,”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成长与进步。一个学生偷了老师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别急,电脑会出来的。”因为他清楚,这是一个孤儿院来的特殊孩子,他要借机谋划整体转化的方略;而一个孩子把一瓶墨水倒进了喷水池、一个孩子把垃圾袋扔上了垃圾房顶……他却要把它尽量地“放大”,让德育处的同志兴师动众地对所有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这就是他创造的德育工作“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种境界。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位家长的意见建议。有一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一家长希望自己腿脚残疾的孩子也能参加开幕式。他获悉后,鼓励班主任老师让该孩子与领队的同学并肩走在了队伍最前列,成为那次运动会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平时,他常叮嘱我们,涉及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慎而又慎。同时,他倡导只要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智慧生成开启有益的事,要大胆去做,坚持去做。比如,自2007年开始的,每天上午半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为学校一张亮丽名片,全国有名。还有,每周三下午1个半小时的“小百花少年宫”大综合公益活动,更是丰富了校园生活,增长了学生才干,促进了学生智慧的发展。他常感慨地向我们呼吁:“让孩子们有限的童年生活过得更轻松、更快乐、更健康、更幸福些吧!”
五
蒋校长着力研究每一个课堂环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蒋校长始终没有离开课堂,常常站在教改的最前沿给老师们做出示范。《生命桥》的简约和真情;《半截蜡烛》的沉稳和缜密;《水》教学中对生命成长的善待和对智慧开启的偏爱;《长征》所凸现的诗歌教学独到的一缕清风……一堂堂示范课,让老师们至今历历在目。除此之外,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课”“磨课”“议课”。他每天都在三个校区间转悠,这儿走走,那儿听听,他称之为“走课”;他也时常搬个凳子听上一节,然后与老师坦诚地交谈一番,他说,他从来不评课,只是“研课”。老师们都怕他听课,担心自己露馅;又希望他去听课,能得到校长面对面的指点,是件幸福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青年语文老师上公开课,蒋校长请电教员将她的课全程录制下来,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举行了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一步步环节回放,一个个细节剖析。事后,该青年老师写了一篇随笔《一只幸福的“麻雀”》,以示感激。去年5月,学校的赵晓燕老师要参加苏州市语文评优课比赛,5月3日本是休息日,但蒋校长却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来到学校与她一起研课,下午在寄宿班试上后,他又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打磨、指导,一直到晚上九点,期间为了节省时间只简单吃了一份外卖快餐。
像上述这样实实在在而又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我们实验小学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像这样真真切切而又指向明确的教学指导活动,在蒋校长的日常工作中数不胜数。他什么课都听,在他看来作为“课堂教学”,有其共同的属性,那就是课堂上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是不是满心投入,是不是若有所思,是不是学有所获。他关注着学校每一天的课堂常态。
六
不知不觉,居然已经敲打了四千多字,但所表述到的其实很少很少。因为,当你走得越近,观察得越细,你会发现想表达的反而会愈多。比如,蒋校长特别善于读书;比如有的老师说“在我的生命中除了感恩父母,蒋校长是我最需要感恩的人”;比如退休教师是如何佩服蒋校长对各项工作的精通;比如面对团队比赛成绩的不如意,带队老师在自责之余收到蒋校长的短信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比如“六一节”,老师们的孩子惊喜地收到校长伯伯的节日贺卡和香甜蛋糕;再比如蒋校长每天为妻女做可口的早点……
想说的、能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唯有蒋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字最能说明一切——校长应该成为有抱负、敢负责、乐奉献的教育者,应该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个性的办学人。校长的全部创造才能,就是为着师生智慧的开发与发展,建构优质的平台,提供优良的服务。这便是他——一位集仁者、智者、行者于一身的校长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
(徐芳,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