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年会启事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交流,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发起召开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年会。论坛拟于2019年11月16日(周六)至17日(周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敬请您围绕论坛主题撰文,并拨冗与会。
其他文献
近20年来,阿尔都塞遗作的发表使'相遇唯物主义'成为理解'晚期'阿尔都塞的一个关键词。然而,这种理解在蒙塔格看来是一种不确切的认识。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写作《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时,阿尔都塞'随机的''相遇的唯物主义'思想就已成型。通过文本细读便可发现,在前后删改《读〈资本论〉》的过程中,阿尔都塞最大的'难题性'就表现在'表现性因果'的表述上,而这一表述的症状性体现则在于Dastellung(表现)对第1版的Vorstellung(表象)的替代。以此为线索,追溯20
2019年1月8日至9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办的'社会主义与和平'中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鲁昂-诺曼底大学、法国卡昂-诺曼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就习近平关于世界和平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毛泽东的世界和平理论及其历史影响、邓小平和平发展理论的中国实践与世界意义、马克思关于和平的论述.
“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且统治长达268年,这究竟是什么啄因?”阎崇年把此称为“赫图阿拉之问”,并试图在《森林帝国》一书中回答这一历史之问。《森林帝国》是一部啄创性吏学著作,从文化和文明的视角展示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凸显了作者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历史逻辑。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怛古书记载的可信度在20世纪初遭到“疑古派”的强烈喷疑。那么,在“文献不足”的前提下,是否有可能通过考古学来重建夏代的信吏呢?殷墟的考古成果,很大程度上使殷商吏成为信吏,怛夏代都邑相关的考古材料尚有欠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关系,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建构起一种人与自然平等正义的关系.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表达着一种政治诉求,不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必然以不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然要求建构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正义关系,以便保证人人能够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带来的生态文明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人平等共享是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必然要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不仅提出了私有制批判理论,而且还从竞争的矛盾、规律等角度入手深化了这种批判理论.这不仅体现了他已经把费尔巴哈哲学维度上的个体与类的矛盾转化成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从而开始了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之路,而且凭借对作为自由竞争关系之前提的私有制的批判,开启了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思路的超越.尽管我们同时也要承认青年恩格斯此时还远远没有完成上述两个维度上的理论超越,但准确地把握他此时的思想状况,是我们梳理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史的关键环节.
苏联学者达·波·梁赞诺夫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遗产和书信遗产的发表、出版和研究,为1921年在苏联创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为编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梁赞诺夫为作为独立的综合学科的马克思学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学确定了性质和方向,对马克思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梁赞诺夫的一生中,对马克思恩格斯传记的研究,对工人运动史的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作者的各种著作的出版问题的方法论研究,在为各种文献所写的序言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遗产的理论思索,依然受到后辈
“精神经验”概念是阿多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个概念是用来把握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海德格尔是用此在理解在世存在的方式理解存在,而无法用概念说出存在是什么.而阿多诺则认为,我们必须用概念来描述,但是概念的描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经验.概念不是在经验之外,而就在经验之中,概念重构了经验,而经验使概念超出概念.这种精神经验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概念把握对象总是包含了超出对象的东西,同时又无法准确把握对象,这就需要经验,概念把握普遍性,经验识别细微的东西.精神经验超出了生存的经验,超出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对
梅亚苏的思辨唯物论可以归结为“后康德哲学背景下对存在独立性的新思考”.在梅亚苏看来,康德之后的大陆哲学有一个无法逾越的理论地平线,即存在只能作为思想的“相关物”来认识,任何对存在独立性的强调都有重回前批判的幼稚形而上学之嫌.梅亚苏认为,这种“相关主义”在从康德的较弱版本到海德格尔的较强版本的转化中,也从强调“相关性”转向强调“事实性”:存在本身只能作为给定的事实来接受,既不可知,也不可思.为了扭转这种神秘化所导致的蒙昧化趋势,梅亚苏主张以思辨唯物论突破相关主义死循环,以重启对存在独立性的当代新思考:即在避
《马藏》中的“译者曰”文本体例是挖掘早期社会主义传播思想取向的极好素材.以《马藏》第1部第5卷的《近世社会主义评论》为例,中译者杜士珍在翻译久松义典的日文版《近世社会主义评论》时,以“译者曰”的形式添加了评论性意见.从中译本追溯到日文版再到英文原著,可以揭示“译者曰”文本生成中的“通变”思想诉求、文本转呈中的“互文性”关系、文本落实中的“大同之道”理论倾向,从而为探讨中国早期社会主义传播的思想取向提供一种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