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区血管的影响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热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 ℃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血液灌注变化,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观察皮肤血管网的密度变化,通过组织学验证各组的热损伤深度并观察其对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和血管再生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组织学染色验证了100 ℃沸水接触皮肤10、15、20 s分别对大鼠背部皮肤造成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的热损伤。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烫前水平[皮肤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FI):143.25±30.40 vs. 140.28±26.35,P=0.828],热损伤15 s组SFI较烫前略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20±10.30 vs. 119.31±9.66, P=0.072),而热损伤20 s组SFI较烫前明显减低(67.49±19.93 vs. 136.37±18.96, P=0.001)。明胶-氧化铅灌注显示,在烫后第14天,热损伤10 s组血管密度恢复至烫前;热损伤15 s组血管密度略高于烫前水平;热损伤20 s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烫前水平。组织学染色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微血管密度[(29.16±2.38)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696]和管径[(35.61±2.49) μm vs. (41.74±3.31) μm, P=0.938]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损伤15 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烫前[(36.68±4.65)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027],而管径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8±4.97) μm vs. (41.74±3.31) μm, P=0.058];热损伤20 s组与烫前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2.27)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407],管径小于烫前[(37.57±5.33) μm vs. (41.74±3.31) μm, P=0.001]。

结论

浅Ⅱ度热损伤对choke区血管无明显影响;深Ⅱ度热损伤刺激choke区血管新生,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的血液灌注可恢复至近似正常水平;Ⅲ度热损伤严重损伤choke区血管,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血液灌注无法恢复。

其他文献
文章在跨学科视域下,以提高涉海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探究内容依托教学在提高涉海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有效性,尝试构建涉海高校内容依托英语教学新模式,旨在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借鉴和思考。
本文基于“问题解决”对上海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专题10主要地貌类型中的“流水地貌”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以“诗意长江·流水地貌”为主题,引入李白在长江沿岸的足迹这一真实情境,运用地理软件、实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结合李白的诗篇和人生境遇,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和语文的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
跨学科实践跨越学科局限,基于学生发现的真实问题,遵守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全面、综合、关联、实践”等要求,此为应然;跨学科实践符合中国当前国情、国际教育主流以及课程协同育人理念,此为必然;跨学科实践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启动阶段,要防止陷入各种误区,此为实然。
写作教学不能拘泥于语文一门学科,而应打破学科界限,借力跨学科的知识,实现为生活而写作。用素材建构游记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在解析问题中感知游记写作的特征,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创设驱动路径,是跨学科借力实现游记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新形势下和核心素养时代,揭阳市蓝田中学自2015年开始探索农村中学微课的制作开发和实践应用,共经历了独立微课、系列化微课、体系化微课三个不同阶段。微课的制作开发对学校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效果很难持续有效、持之以恒者少、"换汤不换药"等问题。要提升微课在农村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活力,微课的制作开发及应用实践应该从注重比赛回归服务教学,朝体系化微课制作开发方向发展;要构建微课可持续发展
在班级量化评比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陷入分数的泥潭,我通常会采取"喜欢式"提问法,以此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引领其寻求新的内驱力,以实现班级量化管理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第一问:"喜欢这样吗"。开学初,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实际需求,我们会召开一次"你喜欢这样的管理方式吗"主题班会,看看学生们对目前班级管理模式的态度与想法。第二问:"喜
期刊
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的管理要求。凭借“互联网+”技术加持,新时代的初中班主任要创建智慧管理平台,拓展学生进步空间,完善量化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和平台效用,最大程度彰显技术优势,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班主任管理实践探索全面进步。
2019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抖音、快手等平台也涌现出了大量知识分享类微课短视频,那些生动有趣、具有观赏性的微课显然更受孩子们喜欢。这一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在人静脉畸形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沉默SDC1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静脉畸形病理标本取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病变组织(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57岁,中位年龄7岁);HUVECs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静脉畸形组织中SDC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UVECs细胞学实验均分为2组进行,分别转染SDC1的小干扰RNA(s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