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中国古代史,放眼于古代的思想文化传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思想的传播多数是沿着“错误”的道路进行的,例如孔子思想,到了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韩愈、二程、陆九渊、朱熹,再到后来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乃至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孔子原来的东西还保留有多少?经过多次“错误”的传播和继承,儒家思想距离孔子本来的原旨越来越远。但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一次次“错误”的传播,使得儒家思想永葆青春、历久弥新。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主料”,大胆地加入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作料”,形成了新儒学思想。经董仲舒精心改造和包装后的新儒学,更加适合统治阶级的口味,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在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我们翻开历史,寻找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会发现这里东南邻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董仲舒自幼便接受了多种文化的熏陶,这就难怪他的思想主张里面会糅合了法家、阴阳五行家、道家的思想。
  一、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汉武帝正是接受“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来达到自己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探究 1. 董仲舒在材料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
  2. 在汉武帝时期,其他各家学说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请举例说明。
  二、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史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译文 国家将要发生违背天道的坏事,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谴责、警告它;如果不知道自己醒悟,又出现一些怪异的现象来警告、恐吓它;仍不知改变,而后灾祸才到来。可见,天的内心是爱护人君的,而且想替他防止灾祸,只要不是太无道的世代,天总是尽量地扶住他、包全他。事情就在于君主的努力罢了。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君权神授”,一是“君权天制”,这两个内容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第一,“君权神授”学说论证了封建帝王的权利是上天所赐予的,因而要求万民服从,这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论据;第二,“君权天制”学说,告诉国君,治天下是替天行仁义;如果不行仁义,就会受到“天谴”,“天谴”不听,则罚之以灾异,这明显是对君权的限制,具有进步性。
  探究 1. 材料表达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2. 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用意何在?
  三、为建立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学说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练习】]
  1. 《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将灾害和认识联系起来的思想被称为( )
  A.大一统 B.天人感应
  C.罢黜百家 D.表彰六经
  2. 我们看《汉书•元帝纪》,不难发现灾异之事不绝于书,而元帝也每每下诏自责求言。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家言灾异的用意是( )
  A.限制君权 B.警惧小人
  C.神秘皇权 D.为皇帝推卸责任
  3.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5. 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这三刚苛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以当修饬;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该思想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 B
  2. A (解析 汉代儒家通过言灾异来限制君权的过分膨胀,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
  3. D
  4.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是思想文化专制,B是君权神授,C不是董仲舒主张)
  5.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和B项有利于思想控制和政治统一故应该排除;D项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排除;“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关系,让人民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利于人民反抗斗争的涌现,符合要求)
  6. (1)思想:三纲五常。(2)意义: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其他文献
为了考察应用图案化盘片实现超高密度磁存储时磁头/磁盘界面气体润滑设计理论的有效性,本文设计了1种三维凸台轴承构型,分别使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DSMC)和气体分子薄膜润
宁可无得,不可无德与青年同学漫谈“建筑为人哲理”佘畯南建筑师是人的一个品种,他具有建筑师高贵品德的个性,同时具有“做人”优良哲理的共性,正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说:“哲
中考语文议论文是阅读的重头戏,其题型多,题量大,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分数評判严格。考查的内容除议论文的文体阅读能力外,更注重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很高。命题较好地贯彻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即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因此,了解中考议论文阅读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观念整合的时代,消费者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带有双面性质。如何培养并建立牢固的品牌忠诚是重中之重。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成功企业更多的是对品牌的文化、情
甘甜是四川漩口中学的初一学生,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她和同学们正在一楼的教室里上地理课,突然感到一阵晃动。就在大家六神无主时,甘甜大叫:“不要慌,躲到桌子底下!”等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我们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来促进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农村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是值得我们农村幼儿教师认真探讨的话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挖掘空间资源,促进
传统农具是农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工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适用性广等特点。传统农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带有很强的操作性,能激发幼儿主
有人认为有财富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有爱情是幸福……而对于我,一名建筑企业的职工,每天感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平平安安,那就是幸福。安全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我们天天在讲安全,
过去,建筑是人们表现宇宙的手段。雕甍玉砌中往往蕴含着当时社会的最基本,最深刻的观念。在科学发达的摩登时代,建筑是否依旧能表达出我们当今社会的困惑和探寻——宇宙究竟
安全生产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对全生产知识教学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学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二是安全生产教学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