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学科交叉;学科会聚;跨学科研究;科技创新能力
摘 要: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6—0008—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高等学校应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科技及科技创新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研发战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以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
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受传统的学术机构设置模式、学术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正如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大学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科交叉、会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 学科交叉、会聚的涵义
学科起源于科学研究,它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会聚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也不断分解;另一方面。传统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交叉,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也促使学科交叉、会聚。
学科交叉,狭义是指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广义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之间的交叉,还包括各门学科内部的各具体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
学科会聚的理念来源于“NBIC会聚技术”。2001年12月,美国商务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委员会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在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次由科学家、政府官员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就“提升入类技能的会聚技术”议题进行研讨,首次提出了“NBIC会聚技术”的概念。“NBIC会聚技术”是指当时迅速发展的四大科技领域的协同与融合,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与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四大技术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为NBIC。2005年10月,我国浙江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了“高新技术高峰论坛——学科会聚与科研平台”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首次提出“学科会聚”的新概念”’。会聚即收敛或融合的意思,一般意义上讲,学科会聚是指以整体论为基础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过程,它包括四种类型:(1)学科交叉成长型,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主动会聚在一起,研究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2)工程任务拉动型,是指围绕国家指令性任务会聚在一起进行攻关;(3)新型技术推动型,是指根据新兴综合性技术的发展,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推动不同学科的会聚;(4)科技平台吸引型,是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长期依托同一大型科学设备,例如加速器等开展研究,促使一些学科会聚。
二、学科交叉、会聚是创新之源
1 学科交叉、会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趋势,这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今天,解决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整合多种学科资源,还原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的特征,实现高度综合化。正如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已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而单学科的研究已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因此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一个趋势。
2 学科交叉、会聚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会聚以及融合的结果。学科的交叉、会聚不仅为传统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或突破提供了机遇,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从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上看,重大的科学成果,如X射线与放射线、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基本粒子、核裂变、基因理论、DNA双螺旋模型、基因工程、激光、超导物质与超导理论等,有近半数是在多学科交叉、会聚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且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奖比例逐年上升,如1901~1925年间为36.23%,1926~1950年间为35.14%,1951~1975年间为42.71%,1976~2000年间达到了47.37%。
3 学科交叉、会聚研究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在航空航天、深空探测等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全国上百家单位、几千个部门的大力协作,充分展示了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的“大科学”的力量,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人杰出智慧的又一次体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取得成功和百年来诺贝尔奖获奖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空前一体化,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和会聚能够使研究人员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确定了我国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68项科技优先主题、16个重大科技专项、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每一方面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够承担的任务,都需要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攻关,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需要多技术集成、协同和创新。在完成《规划》所制定的任务过程中,全国多个行业、部门,多种学科协同作战,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三、我国高校学科交叉、会聚的制约因素
1 学术机构设置模式因素
我国高校大多采取“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学术机构设置模式,以学科目录作为设置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的依据,使得学科的多重属性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无法形成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在单一学科中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较快地实现单一学科的发展和突破,但它是以限制人员流动、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为代价的。在这种模式下,科研体制单一,即使采用行政手段推进学科交叉、会聚,也仅仅是以水济水,同而不和,既不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
2 学术评价模式因素
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主要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相关对象进行的科学评价活动。同行评议的应用范围包括:评审科研项目申请、评价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评定学位和学位点授予权、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科技奖励申请、评议研究机构的运作等。同行评议在保证单一学科的学术评价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科交叉研究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其研究方法与内容都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因此,在目前根据不同学科进行同行评议的体制下,运用同行评议方法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会导致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相关科研人员的职称很难得到科学的评价。
3 科研组织模式因素
教育部长周济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学术研究和科技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力量分散,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比比皆是,很难承担大型研究项目。当前,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大多采用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模式和后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模式(即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方式),但都存在研究团队人数少、资源难以共享的缺点,导致一些科研成果重复。加之学科内采用封闭式的研究模式,也限制了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科研合作。
4 科研管理模式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以院(系)作为科研业绩考核单位,考核指标包括院(系)年度获得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申请专利数等,这样有利于调动院(系)科研工作积极性,推动院(系)科研工作向前发展。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制定(或者没有完善的)学科交叉、会聚研究的配套政策,以及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研究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导致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在归属上很难界定。
四、建立学科交叉、会聚管理体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明确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指出科技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汇聚,有利于学科交叉、会聚,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强化政策导向,明确发展方向
在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及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宏观角度制定科学高效的学科交叉、会聚激励政策及管理体制,从战略上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形成多学科群和多学科联盟,以提高交叉研究能力,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高校应依据学校现有科研优势与特色,确定学校科研工作重点发展领域。树立“大学科、大合作、大项目”的观念,坚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研发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同时,高校要积极营造学科交叉研究的氛围,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学科交叉是产生创新的沃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鼓励教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使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师不仅享有真正的学术自由,还能得到学校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2 准确定位大学院系职能,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
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制度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时指出:进一步改革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要根据知识创新组织的基本要求,整体思考设计学院、系、中心、研究所等学术组织的目标定位、功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为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在高校传统的学术组织体系中,实行的是以“院-系-专业教研室”为格局的机构管理模式,教师、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不能发生横向交叉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学校的重点发展领域寻找突破口,要建立一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和平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要组建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科研队伍,接纳来自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和汇聚。
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教育部长周济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
为此,就要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适合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用人机制。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学科交叉研究的评价体系,以弥补同行评议存在的缺陷。要充分考虑交叉研究的特点,对交叉研究的业绩、岗位设置、成果水平等,在考核时应给予适当的倾斜;要为交叉研究人员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研究人员在不同学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应计人其工作业绩之中;不同部门共同申报的项目和课题、联合产生的科研成果,都应计人相关部门的业绩中。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作为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的位置。
高校应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专项资助计划,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逐步构建完善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要加大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和交叉学习的力度,以优化其学历结构,丰富其知识结构,并在政策上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素养,还可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上对这些青年教师予以倾斜。
5 合理配置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资源集聚的方式,也是学科会聚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主要以学科单元为基础,限制了它对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就要求从事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要跨离原来的专业和学科,另辟蹊径。但由于受传统的学科单元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影响,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等方面缺乏更多的支持,所以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研究成果。
高校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校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管理,改变其隶属于某个部门或者学院的现状,增加平台对不同学科研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要设立交叉研究发展基金,对交叉研究进行启动、孵化和配套,真正从人力和财力上支持交叉研究的发展,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舒莉霞
摘 要: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6—0008—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高等学校应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科技及科技创新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是: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研发战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以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
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受传统的学术机构设置模式、学术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正如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大学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科交叉、会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 学科交叉、会聚的涵义
学科起源于科学研究,它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会聚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也不断分解;另一方面。传统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交叉,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也促使学科交叉、会聚。
学科交叉,狭义是指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广义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之间的交叉,还包括各门学科内部的各具体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
学科会聚的理念来源于“NBIC会聚技术”。2001年12月,美国商务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委员会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在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次由科学家、政府官员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就“提升入类技能的会聚技术”议题进行研讨,首次提出了“NBIC会聚技术”的概念。“NBIC会聚技术”是指当时迅速发展的四大科技领域的协同与融合,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与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四大技术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为NBIC。2005年10月,我国浙江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了“高新技术高峰论坛——学科会聚与科研平台”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首次提出“学科会聚”的新概念”’。会聚即收敛或融合的意思,一般意义上讲,学科会聚是指以整体论为基础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过程,它包括四种类型:(1)学科交叉成长型,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主动会聚在一起,研究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2)工程任务拉动型,是指围绕国家指令性任务会聚在一起进行攻关;(3)新型技术推动型,是指根据新兴综合性技术的发展,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推动不同学科的会聚;(4)科技平台吸引型,是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长期依托同一大型科学设备,例如加速器等开展研究,促使一些学科会聚。
二、学科交叉、会聚是创新之源
1 学科交叉、会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趋势,这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今天,解决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整合多种学科资源,还原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的特征,实现高度综合化。正如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已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而单学科的研究已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因此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一个趋势。
2 学科交叉、会聚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会聚以及融合的结果。学科的交叉、会聚不仅为传统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或突破提供了机遇,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从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上看,重大的科学成果,如X射线与放射线、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基本粒子、核裂变、基因理论、DNA双螺旋模型、基因工程、激光、超导物质与超导理论等,有近半数是在多学科交叉、会聚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且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奖比例逐年上升,如1901~1925年间为36.23%,1926~1950年间为35.14%,1951~1975年间为42.71%,1976~2000年间达到了47.37%。
3 学科交叉、会聚研究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在航空航天、深空探测等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全国上百家单位、几千个部门的大力协作,充分展示了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的“大科学”的力量,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人杰出智慧的又一次体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取得成功和百年来诺贝尔奖获奖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空前一体化,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和会聚能够使研究人员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确定了我国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68项科技优先主题、16个重大科技专项、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每一方面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够承担的任务,都需要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攻关,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需要多技术集成、协同和创新。在完成《规划》所制定的任务过程中,全国多个行业、部门,多种学科协同作战,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三、我国高校学科交叉、会聚的制约因素
1 学术机构设置模式因素
我国高校大多采取“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学术机构设置模式,以学科目录作为设置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的依据,使得学科的多重属性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无法形成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在单一学科中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较快地实现单一学科的发展和突破,但它是以限制人员流动、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为代价的。在这种模式下,科研体制单一,即使采用行政手段推进学科交叉、会聚,也仅仅是以水济水,同而不和,既不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
2 学术评价模式因素
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主要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相关对象进行的科学评价活动。同行评议的应用范围包括:评审科研项目申请、评价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评定学位和学位点授予权、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科技奖励申请、评议研究机构的运作等。同行评议在保证单一学科的学术评价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科交叉研究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其研究方法与内容都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因此,在目前根据不同学科进行同行评议的体制下,运用同行评议方法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会导致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相关科研人员的职称很难得到科学的评价。
3 科研组织模式因素
教育部长周济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学术研究和科技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力量分散,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比比皆是,很难承担大型研究项目。当前,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大多采用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模式和后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模式(即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方式),但都存在研究团队人数少、资源难以共享的缺点,导致一些科研成果重复。加之学科内采用封闭式的研究模式,也限制了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科研合作。
4 科研管理模式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以院(系)作为科研业绩考核单位,考核指标包括院(系)年度获得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申请专利数等,这样有利于调动院(系)科研工作积极性,推动院(系)科研工作向前发展。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制定(或者没有完善的)学科交叉、会聚研究的配套政策,以及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研究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导致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在归属上很难界定。
四、建立学科交叉、会聚管理体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明确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指出科技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汇聚,有利于学科交叉、会聚,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强化政策导向,明确发展方向
在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及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宏观角度制定科学高效的学科交叉、会聚激励政策及管理体制,从战略上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形成多学科群和多学科联盟,以提高交叉研究能力,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高校应依据学校现有科研优势与特色,确定学校科研工作重点发展领域。树立“大学科、大合作、大项目”的观念,坚持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研发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同时,高校要积极营造学科交叉研究的氛围,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学科交叉是产生创新的沃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鼓励教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使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师不仅享有真正的学术自由,还能得到学校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2 准确定位大学院系职能,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
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制度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时指出:进一步改革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要根据知识创新组织的基本要求,整体思考设计学院、系、中心、研究所等学术组织的目标定位、功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为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在高校传统的学术组织体系中,实行的是以“院-系-专业教研室”为格局的机构管理模式,教师、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不能发生横向交叉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学校的重点发展领域寻找突破口,要建立一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和平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要组建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科研队伍,接纳来自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和汇聚。
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教育部长周济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
为此,就要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适合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用人机制。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学科交叉研究的评价体系,以弥补同行评议存在的缺陷。要充分考虑交叉研究的特点,对交叉研究的业绩、岗位设置、成果水平等,在考核时应给予适当的倾斜;要为交叉研究人员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研究人员在不同学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应计人其工作业绩之中;不同部门共同申报的项目和课题、联合产生的科研成果,都应计人相关部门的业绩中。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作为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的位置。
高校应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专项资助计划,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逐步构建完善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要加大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和交叉学习的力度,以优化其学历结构,丰富其知识结构,并在政策上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素养,还可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上对这些青年教师予以倾斜。
5 合理配置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资源集聚的方式,也是学科会聚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主要以学科单元为基础,限制了它对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就要求从事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要跨离原来的专业和学科,另辟蹊径。但由于受传统的学科单元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影响,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等方面缺乏更多的支持,所以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研究成果。
高校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校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管理,改变其隶属于某个部门或者学院的现状,增加平台对不同学科研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要设立交叉研究发展基金,对交叉研究进行启动、孵化和配套,真正从人力和财力上支持交叉研究的发展,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舒莉霞